明朝历代皇帝中,朱元璋最为残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像明朝初年那样肆意屠戮功臣,动不动株连上万人的惨剧,可谓绝无仅有。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也有急躁而嗜杀的倾向。文臣武将经常因为战场上的一次失利,轻则丢官罢职,重则砍头抄家,搞得人人自危。
崇祯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一次骇人听闻的斩杀大臣事件,在一天之内砍掉三十六个文臣武将的脑袋,其中很多是巡抚、总兵一级的高层官吏。《明史》记载,崇祯十二年八月,朝廷下旨,把颜继祖、祖宽、倪宠、邓希诏、孙茂林等一批文武大臣共三十六人,被集体押解到京师西市,当街开刀问斩,酿成整个明朝都十分罕见的杀戮官吏事件。
在这批被斩杀的官吏当众,巡抚一级的有保定府张其平,顺天府陈祖苞,山东颜继祖等,总兵一级的有蓟镇吴国俊、陈国威,援剿总兵祖宽、李重镇等人。级别之高,人数之多,不仅破了崇祯时期的记录,恐怕只有朱元璋在位期间的的杀戮功臣事件,才能与之相比。崇祯为何发此雷霆之怒?原来,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的遇害。
崇祯十一年九月,清朝睿亲王多尔衮带领数万精兵,绕开防守坚固的山海关,向西绕道墙子岭、青山口两个长城关卡,突破长城进入内地。负责守御的明朝将士,要么不战而逃,要么一战即溃,边防重地形同虚设。清军入塞后,立即兵分四路,一路杀奔河北,威胁京师,一路直扑山东济南、临清,一路杀奔河南彰德、卫辉。
清军的猛烈攻势震撼了明朝上下,崇祯皇帝急忙调兵遣将,从辽东、西北等边防重镇召回卢象升、孙传庭、祖宽等将领,带领精兵迅速回援内地,先解燃眉之急。清兵分兵之后,每一路人数有限,又是悬军深入明朝内地,而明朝依托本土作战,无论兵力数量和粮饷调集,都有天然优势,然而战事的发展却让崇祯大失所望。
首先是各地调集而来的明军将士,大都畏敌如虎,拖延避战。面对清军攻势,除了勇将卢象升敢于正面对抗之外,其他部队只敢尾随在清军后面虚张声势,根本不敢与之接触。其次是明军内部矛盾重重,大敌当前依然内斗倾轧激烈,如总指挥杨嗣昌与宣大总督卢象升不和,卢象升主战,杨嗣昌主和,结果卢象升孤军出战,全军覆没。
由于明军的无能,几路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在明朝境内纵横驰骋,肆意烧杀劫掠,长达半年多时间里,崇祯未能组织起任何有效的防御行动,终于酿成了惨痛后果。清军于崇祯十二年逼近济南府,守军魂飞胆丧,毫无斗志,德州等地的明军又畏惧清军不敢援救,致使济南重镇一天之内就被攻破。
清军攻入济南后,大肆屠戮劫掠,掳走数万居民,和难以计数的金银财宝、粮秣器械。这还不算,最为关键的是,济南府是明朝藩王德王的封地,德王朱由枢就在城中。城破之后,清军杀入德王府,不仅把人口金银全部掳走,德王也在混乱中被清兵捉去,也有人说他被杀,反正是自此之后,这位大明朝德王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在明朝,藩王被视为仅次于皇帝的皇亲国戚,地位尊崇无比。藩王被杀或被擒,是事关国体的奇耻大辱。崇祯最为倚重的兵部尚书、大学士杨嗣昌,后来就是因为襄王被张献忠杀死,而畏罪服毒自尽。因此德王遇害,崇祯才会暴跳如雷,认为参与防御作战的明朝官吏无能,害死了德王。这些人几乎被他一网打尽,以同一个罪名“失陷宗藩罪”,全部斩杀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