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做首辅时做出不少成绩,不应该对他全盘否定,保护他就是保住国家颜面啊!”王锡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这样写道。
此时,张居正刚去世不久,在御史的弹劾下,明神宗下旨籍没张家,夺回曾经赐给张居正的玺书及诰命,张家人或者被流放或者受饿而死。
天威浩荡,没人敢违抗,更何况张居正生前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很少有官员为他求情,正闲居在家的王锡爵偏偏是求情的一位。
在王锡爵这些忠厚大臣的劝阻下,明神宗这才停止了对张居正的清算行为。
虽然王锡爵此时为张居正说好话,可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张居正掌权之时,因为王锡爵没有依附他而怀恨在心,王锡爵因此被迫回家闲住长达6年时间。
其实,张居正如果心胸宽广一些,王锡爵会是他极好的一个帮手,因为王锡爵非常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
一、嘉靖朝的榜眼
王锡爵是苏州太仓人,和后来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是同乡。
王锡爵于嘉靖四十一年考中进士,在会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随后的廷试中名列第二,也就是榜眼。
同一年夺得状元之位的是申时行,王锡爵的苏州老乡,后来两个人曾经共事多年,政见相似,关系融洽。
考中进士后,王锡爵被授予编修之职,后来又提升为祭酒。1577年,王锡爵以詹事之职掌管翰林院。
正是在这一时期,王锡爵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有了更多交集。
二、张居正其人
此时张居正大权独揽,除了以老师的身份教导年少的明神宗之外,他正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改革中,收效显著,国家收入明显提升。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居正的老父亲突然去世了。按照当时制度,张居正应该马上停止工作,然后回家乡为父亲守制三年,以表达孝子的悲痛心情。
亲情固然重要,但是身居高位、工作正做得如火如荼的张居正非常明白:一旦自己长时间离开,大权必定旁落,正进行的工作也势必会被人为终止。
以张居正的权势,他的心思只需通过一个暗示别人自然就会明白,于是在官员的奏请和明神宗的旨意下,张居正被夺情:他不需要回家乡守制,可以继续留在京城为官。
旨意下达,群情汹汹,张居正受到来自御史和六部大臣的攻击,大小官员纷纷上书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孝,其中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赵用贤态度最为激愤。
此时的朝廷完全按照张居正的意愿运转,为了安抚张居正的情绪,很快就有旨意下达,要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实施廷杖刑罚。
消息传出,王锡爵连忙邀约了十来个同事跑到张居正跟前,为吴中行等人求情。
可是,盛怒之下的张居正怎么能听进这些人的意见?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令出必行,不会顾虑任何人的感受。
三、王锡爵的坚持
见众人求情无效,后来王锡爵就又单独来到张居正守孝的地方,推心置腹地与他恳谈,希望他能饶过自己的下属。可是张居正根本不将王锡爵放在眼里,把他扔在一边扬长而去。
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最终还是被痛打了一顿,吴中行被打得昏死过去,赵用贤则因为长得胖受伤较轻一些。等他们受刑完毕,王锡爵亲自搀扶起吴中行,为之伤心不已。
第二年,张居正回家乡安葬父亲,此时王锡爵已经调任礼部右侍郎一职。为了讨好张居正,有官员商量一起写信请求他赶紧回京理事,每个人都在信笺上签了名字。
签名信传到王锡爵那里时,王锡爵直接拒绝签名。
王锡爵知道此举会惹恼张居正,于是不久他就请求回家省亲。
张居正回到朝廷之后,果然记恨王锡爵的所作所为,就听任他一直在家闲居,一直到张居正去世都没有请他回来。
四、如此结局
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重去世,他死后刚四天,就有御史弹劾他推荐的官员,由此明神宗开始了一系列对张居正的清算:他下旨让荆州官员将张居正家中成员一一登记在册,然后锁门闭户,严禁他们出入,以等候朝廷官员查抄。在这个过程中,张家人多有饿死。及至官员到来,张居正的长子因为受不过酷刑自缢而死。
张居正主事时得罪了不少人,之前对张居正巴结奉迎的张四维此时担任内阁首辅,张家人的这场灾难就有他授意的因素。
有圣上旨意、内阁首辅的授意,谁又敢为张居正和他的家人说一个字呢?
值此之时,已经在家闲居六年的王锡爵看不下去了,他像之前一样保持着冷静而客观的判断,出面为张居正主持公道: “江陵(指张居正)相业亦可观,亦少护以存国体!”
张居正做首辅时做出了不少成绩,不应该对他全盘否定,保护他就是保住国家颜面啊!
内阁辅臣申时行和张居正一向关系好,他也出面为张居正求情,明神宗迫于各方舆论压力这才住手,九泉之下的张居正终于得以安息。
尾声
1584年冬天,王锡爵在家中收到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任命,他从此步入内阁参与机务,与申时行做起同事。
这应该是万历朝内阁比较平和的一段时间:王锡爵处理政务其实和张居正颇为相像,但是他却不是那么盛气凌人。申时行开始担任内阁首辅,虽然他官高一级,但是行事温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1593年,年近60的王锡爵被拜为内阁首辅,明神宗对他很是信任与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