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资是河北武安人(今邯郸下辖),在明朝历任三次户部尚书。历经五朝,他为何如此受到历任明皇看重?为人做事的方法,对于要求进步的人士很有借鉴意义。
郭资在洪武十八年就中了进士,用了十年时间累升到从二品的北平左布政使。这个布政使主管行政,入朝比肩六部,相当于“省部级”干部,属于封疆大吏,官权极重,而且郭资深受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
以朱元璋的用人标准,一是“能”二是“清”,可以看出郭资为官既是能臣,又是廉吏。
到了建文帝时代,不得不说郭资很有远见,暗中和朱棣互通款曲,有所勾结。而且在朱棣起兵“靖难”后,郭资第一时间投靠。这让朱棣也极为高兴,主动投靠和见风使舵的当然要区别对待。
在朱棣夺位的几年中,郭资被留在北平辅佐世子,并且主管军饷钱粮工作,1402年入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后1403年,北平升格为北京,当时明都还在南京,但北京另有一套行政系统,已经成为陪都。
三任户部尚书,已经是宣德皇帝时期,当时的郭资已经六十九岁高龄,已经退休在家。为何那么多官员不用,却看中已是耄耋老翁的郭资?因为明朝财政出状况了,耽误朝廷用钱,那可是天大的事。主因之一,是大明宝钞大家不认,只认白花花的银子。
经郭资的努力,问题解决了,郭资也病逝于户部任上。
历任五朝皇帝,都对他青眼有加,郭资去世后,明宣宗罢朝,令吏部尚书主祭,赐谥号“忠襄”,搞得是国葬的动静。
居高位而不谋私,有才干而保廉洁。尽心尽力,持之以恒的干好本职工作,这就是郭资为官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