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每到王朝唱晚、落日余晖之时,就会有一些人弃之而去,选择一个值得自己打拼的新王朝为之服务,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卖国贼、或者汉奸。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他们似乎并没有错,毕竟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但从民族大义上看,他们的行为是叛国,是可耻的卖国贼。其实这么说也不尽然,在明末清初,一个汉人如果投降了满人,那他肯定是卖国贼。而如今汉和满早已经成为一家人,都已经和谐共处,你还能那么说吗?
要说历史上出卖国贼最多的时期,当属宋朝末年与明朝末年,特别是明朝末年,人心思变,不少人争先恐后的投降满清。其实历来卖国贼都是不被认可的,哪怕是你投降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人家也会对你嗤之以鼻。利益相交,利尽则散,等你身上已经榨取不出利益了,他们自然会将你除去。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金国便在原北宋故土上立原北宋大臣刘豫为伪皇帝,在刘豫没有使用价值之后,便将刘豫废掉。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明末时期投降清朝的人甚多,其中不少人在明朝时默默无闻,但是一到了清朝便大放异彩了。
诸如范文程、洪承畴、钱谦益、冯铨、佟养性、宁完我,甚至满清的很多大政方针都由他们制定或实施的。在明朝碌碌无为,然而投降清朝后便放飞自我,这着实令人费解,难道是他们是在演?。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举几个明末投降满清的名臣为例子。首先要说的是满清的汉臣之首范文程,他是一代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根据《清史稿》记载“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范文程对明末的危局有独到的见解,因此他多次上书万历皇帝,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清史稿》记载“文程因屡次上书,明皇不用,落拓一生,无凭无藉”。
在明朝得不到重用的前提,范文程遂义无反顾的去见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当面表了忠心。二十二岁的范文程就这样轻松地“仗剑遏军门”,从而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皇太极继位后,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鸿沟,他需要汉人有学之士的辅助。范文程就这样脱颖而出,成为汉臣骨干,也从此走上皇太极的亲信谋臣之路。随后范文程参与了皇太极伐明一系列策略的制定、争取汉官归降等重大问题的决策。需要指出的是,范文程还为皇太极解决了进攻明朝师出无名的难题。他还提出了从雁门关进兵的重大举措,避免了清军进攻山海关容易形成半途而废的无益之举。范文程建议清军采取所到之处免税三年,废除了明末横征暴敛的弊制,此举大大笼络了民心。
《清史稿·范文程传》“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皇太极每逢军国大事犹豫不决之时,总是会询问范文程的意见。公元1644年四月,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出兵讨伐明朝,对清朝夺取中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范文程还促使了满清的用人制度由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方面的转化,对满汉大臣做到了一视同仁。范文程此举从而克服了汉官受歧视的自卑感,更加勤于为朝廷效命,洪承畴就是例证。范文程从一个明朝不受重用的无名之辈,到为清朝在中原站住脚跟立下了不朽功勋。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韬略过人,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何在明朝默默无闻,一投降清朝便放飞自我了呢?再来说说洪承畴,洪承畴这个人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经验,只缺少皇帝的鼎力支持与信任。在松锦之战战败被俘后,洪承畴深受皇太极的礼遇,对明朝心灰意冷的洪承畴遂决定投降满清。多尔衮对洪承畴非常器重,甚至还提拔他做了大学士,这可是清朝第一个汉人大学士。洪承畴向多尔衮提出“抚为主,战为次”的战略,被清庭所采纳。之后洪承畴向顺治皇帝建议“说中华语言,书中华文字,奉行中华体制,奉养中华黎民”。
顺治皇帝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此举不仅繁华饿了消除了汉人和满人之间的鸿沟,还为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洪承畴的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在清朝得以延续。如果说范文程是蜀汉的诸葛亮,那么洪承畴就是明朝的刘基,朱棣的姚广孝。现在作者可以回到在文初提出的问题了,为何在明朝默默无闻之人,投降清朝后便大放异彩、放飞自我了呢?其实这个问题也非常好解读,明朝末年皇帝昏聩,诸臣腐败,乱象丛生。明末与清初的皇帝对此,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政无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极不成熟。
在看看清初皇帝则稳重厚道、文韬武略,远在崇祯皇帝之上。大清朝气蓬勃,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看看明末治下明朝臣子,再看看清初治下的百官的状态和前途。同时明朝末年内外交困,前途黯淡,人人对这个王朝充满了失望。此时的明朝已经经历了近三百年了,一路风景看遍,再也没有什么新鲜花样了。而清朝却不一样,它虽然初生牛犊,却充满着无限可能。正是如此,类似范文程等不受重用的汉人才对整个大明心灰意冷,充满着失望。他们怀揣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同时也有“治国平天下”的报负,自然会找一个能够使自己施展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也只有清朝能给他们。时也命也,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