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标之死改变明朝历史走向,他为何38岁壮年去世?

朱标之死改变明朝历史走向,他为何38岁壮年去世?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精心培养了30多年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年仅38岁。

可以说,朱标的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朱标去世之后,坚持立嫡立长得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又考虑到,朱允炆年轻且文弱,怕是驾驭不住彪悍的武将,把蓝玉等人赶尽杀绝。

朱允炆登基之后,开始削藩。然而,他削藩太过火,惹得四叔朱棣起兵靖难。

朱允炆本人不善兵法,又无大将可用,最终被朱棣打进南京,抢走皇位。朱允炆本人则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不知所踪。

很多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朱棣不会敢造反。

就算朱棣敢造反,只要朱标活着,朱元璋也不会杀蓝玉,朱标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朱棣。

朱标之死,对于明朝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无论是在明实录还是在明史里,都没有记载朱标到底是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壮年去世。

那么,朱标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朱标去世的时候,正值壮年。而且他的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因此,不免有人本着“受益者有罪论”的原则,觉得朱标的死,应该是另有蹊跷。他没准是被人害死的。

而最大的嫌疑人,自然就是最后登上皇位的朱棣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漏洞太大了,实在是不太可能。

说朱棣害死朱标,这是因为,朱棣最后登上了皇位,是朱标之死中,最大的受益人。

然而,如果我们从朱棣的角度去看待朱标之死,会发现,在洪武二十五年,即便朱标去世了,皇位也和朱棣没有任何关系。

朱棣仅仅是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朱标死后,就算朱元璋不立朱允炆,朱棣也没法越过两个哥哥,成为皇太子。

他没有谋害朱标的理由。

而当时朱标去世之后,除了朱允炆之外,最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是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

朱标也是在巡视了他的封地陕西之后去世的。

看起来,朱樉的嫌疑也挺大的。

不过,朱标巡视陕西的时候,朱樉并不在陕西,而是因为犯了错误,被朱元璋召去南京责骂了。

直到朱标回到南京,为朱樉求情,朱樉才被放回封地。

而且朱樉对自己封地的下人掌控力是很弱的。他残暴不仁,下人们都很讨厌他,他最后甚至是被3个下人联手杀死的。

这样的王爷,是没有能力在自己远离封地的情况下,还能派人谋害太子的。

至于朱允炆,就更不用说了。

历代的皇帝,在太子去世之后,大多是立一个新太子,没几个是立皇太孙的。

他要是想要争夺皇位,也是等朱标当上皇帝再说。

而除了他们之外,也找不到别人想要谋害朱标的了。

朱标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

他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把朱标立为世子。大明一开国,他就立马把朱标立为皇太子,而其他的儿子,都是两年之后再分封的。

为了培养朱标,他也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努力。朱标二十出头,就开始帮助朱元璋处理政务。

朱标直到37岁,去巡视陕西,朱元璋还忧心忡忡:我儿从小到大没去过这么远的地方,要凡事小心啊。

并叮嘱朱标身边的人,要照顾好太子,及时向他汇报太子的情况。

朱元璋的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所以,朱标之死,但凡有一丝有可能是被谋害的痕迹,朱元璋一定会展开疯狂的报复。

但是朱元璋没有因为朱标之死而迁怒别人。他此后的精力,都放在了为朱允炆铺路上。

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朱标因病去世,这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在《王文恪公笔‎记》里,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一件事:

有一次,朱标审判重囚犯的时候,和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詹徽发生了冲突。詹徽主张从严,而朱标主张从宽。

两人实在无法达成共识,詹徽直接到朱元璋面前告了状。

朱元璋站在詹徽这一边,觉得这些人就该从重处罚。

向来宽仁的朱标,对朱元璋力争说:当以仁厚治天下。

朱元璋博然大怒:等你当了皇帝,再来仁厚吧!

这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话。朱标一下子就惶恐不安,出了朱元璋的宫门,就跳进了金水河里。

虽然左右侍从立马把朱标救了上来,朱标还是因此生了重病,并很快去世。

朱标直到去世之前,都还在记恨詹徽,对朱允炆愤愤不平地说:害死我的人,是詹徽,你不要忘了为我报仇!

而朱标跳水这件事,还不是孤证。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里,也同样记载了这件事。

不过,《剪胜野闻》关于朱标跳水的原因,和《王文恪公笔‎记》不同:

太子的老师宋濂,本来已经告老还乡,却因为孙子宋慎卷入了胡惟庸案中而被牵连,朱元璋要杀了他。

朱标当然不可能坐视老师被杀,在朱元璋面前哭着为宋濂求情。

朱元璋却被激怒了,大骂:等你当了皇帝,再来赦免他吧!

朱标听了这话,惶恐不安,出了宫门,就跳进了水里。幸好他身边人多,被救了上来。

而这一段记载,还和明史对应上了。明史的确记载,宋濂是被朱标和马皇后共同救下的,只不过明史没有具体记载救人的过程。

而且,朱标救宋濂,离他去世,隔了12年之久。这显然和朱标之死无关。

《王文恪公笔‎记》和《剪胜野闻》,唯一的共同点,是朱标跳水。而他跳水的原因和时间,都不一样。

那么,这两本书的记载,哪一本的记载可能性更大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两本书都不是正史。《剪胜野闻》的定位是古代言情小说,而《王文恪公笔‎记》也只是一家之言,作者王鏊都是明武宗年间的人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标极有可能没有跳过水。

就算假设朱标跳过水,那么,朱标为救宋濂而跳水的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毕竟,正史上有朱标救宋濂而跳水的记载。

而朱标因为被詹徽告状而跳水,甚至因此而死,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无论是《王文恪公笔‎记》,还是《剪胜野闻》,都记录了同一件事:

朱元璋在朱标跳水之后,非常激动。朱标身边的人,如果是没脱衣服鞋子救跳水救人的,全都重赏。而脱了衣服鞋子才下水的,全都被朱元璋杀了。

理由是,太子溺水这种大事,哪还有时间等你们这些人脱了衣服鞋子才救人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假如是詹徽害得珠宝跳水,朱元璋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更别提,朱标还因此而死了。

可是历史上的詹徽,在朱标去世了之后,还升了官,直到后来卷入蓝玉案,才被朱元璋所杀。

由此可见,詹徽和朱标之死,应该没有半点关系。朱标不是因为跳水得病而死的。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朱标长期生活在朱元璋的压力之下,长期紧张,心力交瘁,最后不堪重负而死。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明史》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朱元璋处理完重囚犯之后,命令一个叫做袁凯的官员交给太子朱标复审。

朱标本着仁慈宽厚的原则,把很多人的刑罚都减轻了。

等到袁凯拿着朱标的处理结果回来,朱元璋一看,脸都黑了,问袁凯:我和太子不同的处理方式,谁是正确的?

对于袁凯来说,这简直是个送命题。当着皇帝的面,肯定不能说皇帝错。可是如果说太子错,又有可能得罪太子。

袁凯两边都不敢得罪,只能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

但这依然触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觉得,这人谁都不敢得罪,太圆滑,把袁凯给记恨上了。

最终,袁凯靠着装疯卖傻,才保住了性命。

袁凯作为一个在皇帝和太子之间传话的官员,压力都如此之大,由此可见,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经常意见不合,朱标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前面说的,两本不同的书里,记载朱标的两次跳水,都是在表现朱标的压力太大,以至于不想活了。

在《剪胜野闻》里,还记载了另一件事:

有一次,朱元璋又大开杀戒,朱标在一旁劝谏,让朱元璋宽厚一些。

第二天,朱元璋便把一根棘杖扔到朱标面前,让朱标拿起来。

由于棘杖布满了刺,朱标不敢拿。

朱元璋便讽刺说:我帮你把这些刺都去掉了,再让你拿起来,不好吗?我杀这些人,都是在为你清除障碍。

朱标却回怼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上头有什么样的皇帝,下头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这话把朱元璋气坏了,拿起旁边的凳子,就对着朱标砸去。

在正史和野史里,类似于这种朱元璋和朱标的冲突,记载得都不少。

我们可以看到,朱标是一直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的。

而情绪上的紧张,会影响身体。

朱标压力过大,从而早逝,这是很有可能的。

根据明史记载,朱标是在巡视陕西回来之后病倒的。

于是很多人认为,朱标是由于舟车劳顿,染上了风寒或者别的什么病,最终去世。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在巡视陕西之前,朱标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距离南京不到200公里。

而朱标此次巡视陕西,一路从南京去到西安,距离1000多公里。

就连朱元璋,在朱标出发之后,都忧心忡忡地给他写信说:我儿第一次出远门,我实在是太担心了。

可以想象,朱标作为大明的太子,朱元璋的爱子,30多年来,一直养尊处优。

突然间走这么远的路,即便可以坐马车和骑马,也难免吃不消。

那么,朱标一从陕西回来就病倒,进而药石无灵,半年后因病去世,也是很正常的了。

那么,朱标到底是生了什么病去世的呢?

《国榷》给出的答案是:背痈。

在明朝,这个病几乎是治不好的,治疗周期很长,而且很容易复发。

国榷里记载了一件事:洪武二十三年的盛夏六月里,朱标得了背痈,疼得实在是受不了,大喊大叫。

朱允炆日夜陪伴在他的身边,留着泪抚摸他的伤口以减轻疼痛,亲自吮吸把脓液从伤口里吮吸出来以减轻感染。

就这样过了十几天,朱标的病终于痊愈了。

而这段记载,又和明史里的一段记录对上了。明史记载,朱允炆14岁那年,朱标生了一场大病。

从朱允炆的出生时间可以推断出,朱允炆14岁,正好是洪武二十三年。

这是明朝的史料里,唯一说明朱标所患何病的。

《国榷》是一本私家编修编年体史书,而不是官方的正史。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谈迁,是一个明朝遗民。

明朝末年,修史之风盛行。谈迁觉得,明朝官方的史料,由于避讳,有不少失实的地方。而民间修的史料,又肤浅而准确度不高。

于是,他从明朝还没灭亡开始,就到处搜罗资料,走访众多大臣和公猴,用了30多年时间,从明朝一直写到清朝顺治年间,终于完成了《国榷》这本史学著作。

很多人认为,《国榷》的史学价值非常高,是明史和明实录的重要补充,里边的内容,可信度极高。

我认为,这本史书里记载的关于朱标的病情,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通过分析关于朱标之死的各种说法,我认为,答案或许不是单一的。

朱标或许是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之下,导致身体不太好,抵抗力较弱。

他得了背痈,应该就是体质较弱的原因之一。洪武二十三年病过一次之后,虽暂时缓解,却无法痊愈。

陕西之行,让舟车劳顿的朱标,在回到南京之后,旧病复发,并最终不治身亡。

当然,由于史料不足,这也仅仅是推断,而不能成为定论。

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要期待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标的,明朝,朱元璋,皇太子,詹徽,历史,皇位,朱标,朱允炆,朱棣,朱元璋,詹徽,朱标,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标的,明朝,朱元璋,皇太子,詹徽,历史,皇位,朱标,朱允炆,朱棣,朱元璋,詹徽,朱标,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标的,明朝,朱元璋,皇太子,詹徽,历史,皇位,朱标,朱允炆,朱棣,朱元璋,詹徽,朱标,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