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康熙年间的三位汉臣: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在真实历史上又是怎么样的?

康熙年间的三位汉臣: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在真实历史上又是怎么样的?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个汉臣是剧中重要人物,不仅才华横溢,并且很有个性,把三人塑造成不世功臣,成就了康熙旷世伟业。周培公有经天纬地之才,组建家奴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劝降了王辅臣,平定三藩之乱,可谓是居功至伟;姚启圣是平台的决定性人物,厥功之首;李光地助康熙解决党争,击垮了“索明两大党争”。

在剧中,他们虽都是康熙的能臣、重臣,但最后的结局颇为凄凉,周培公被贬去盛京,禁不住冰山雪地的恶劣环境,最后病死在荒戈,姚启圣收复台湾后归隐深山,得以功成身退,李光地被发配台湾,终身不得回。

在《康熙王朝》中结局最好的是姚启圣,但在历史上相反,姚启圣的结局最为落魄、也是很悲惨的一个,而周培公和李光地,却能得到康熙的信赖和重用,最终得到善终收场。所以三人与剧中的结局还是有相差的。

周培公是劝降王辅臣的功臣

周培公生于明朝年末,李自成率兵进攻荆楚一带的时候,其母因殉难而死,清朝入关后,周培公便在京城的内阁只担任一个小官职,并不是《康熙王朝》那样,图海只是为副将,周培公是总指挥主将。

相反,当时图海已经是内阁大学士,并且兼吏部尚书,任命抚远大将军,要知道,清朝抚远大将军是很特殊职务,除了福全、图海、胤禵、年羹尧,就是极少的亲贵重臣能有机会担此重任的了,而当时的周培公只是图海账下的一名小小官而已。

所以三藩之乱后,周培公才有表现的机会,在趁三藩之乱之中,吴三桂之前旧部的王辅臣,杀了经略陕西的莫洛,迅速占据了四川部分地方,以及陕甘地区,并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夹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对清朝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康熙欲想除掉吴三桂,势必要先平定王辅臣,所以康熙立马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图海到达后,先包围了平凉,后准备用武力进攻王辅臣时,周培公毛遂自荐,请求进入平凉劝降,图海赞同周培公的方略,于是便上报给康熙,康熙听取了提议,对周培公刮目相看,于是任命他为参议道台,前往平凉劝降。

于是,在周培公与王辅臣苦口婆心的深谈之后,王辅臣最终同意归顺于大清,从而帮康熙解决了西北的隐患问题,并且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侧翼,这下康熙才放心派兵南下,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

此后,康熙皇帝不仅委以重任周培公,还给予奖赏,但周培公并没有要这份奖励,只是恳求康熙为其母亲请旌,因此康熙帝颇为感动,他的母亲孙氏被封为贞烈恭人,赠于夫人衔,追封他的父亲为朝烈大夫,赠于中奉大夫衔,并且还提拔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

然而,周培公在山东任职三年时,因他与那里总部不合,便主动辞官回家,这一辞就是八年之久,虽说周培公赋闲在家,但仍然关注天下大事。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和大清关系变差,康熙决定亲自讨伐噶尔丹时,此时的周培公又向康熙提出对应策略,并为康熙所采纳,所以周培公也再次复出,并任命盛京的提督,为朝廷镇守东北一带。

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在盛京提督任上,也算是寿终正寝,终年69岁,因此周培公在真实历史上的结局比《康熙王朝》中好很多,最终得以善终。

姚启圣虽是平台臣功,但结局很凄凉

真实历史上姚启圣功绩比影视剧还要大,当时姚启圣只仅仅是广东香山知县,并不像《康熙王朝》中,从督抚贬为九品的“弼马温”,而是姚启圣因为违反了“禁海令”,所以才被罢免官职的。

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三藩之乱后,镇守在福建的耿精忠发起叛乱,并和台湾郑氏联合,占据了福建全境,正准备进攻浙江一带,于是,康熙命杰书快速前往那边进行平叛。

这时赋闲家中的姚启圣,并没有闲着,自筹军需,组建队伍,不断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了一支几百号人的队伍,随康亲王杰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康熙十五年,杰书带领军队攻克仙霞关之后,正式进入福建占领多地,此时耿精忠眼见抵抗不过杰书军队,所以放弃了抵抗,降于康亲王杰书。

而整个平叛过程中,姚启圣不仅积极督办军需,还协助杰书平叛,因而立下了大功,被康熙晋升为福建布政使,之后,更是积极协助康亲王杰书,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任归顺大清,又被康熙提拔为福建总督。

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后,康熙便开始着手来解决台湾的问题,康熙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对台事务,他进行筹备军需,为武力对付郑氏做准备,防止台湾郑氏袭扰,更是进一步瓦解台湾郑氏的势力。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终于空下手,下定决心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但因为主帅人选,群臣意见不同陷入僵持,这时候的姚启圣力排众议,举荐施琅率兵平台,但却遭到朝中大臣强烈反对,原因是在此之前,施琅三次带兵与台湾郑氏交手,都以失败而告终,再之施琅和台湾郑氏有血海深仇,一旦施琅成功登岛,必定会大开杀戮,势必会造成生灵涂炭。

而姚启圣力排众议,力荐施琅带兵平台,并且不惜以身家性命做担保,最终,康熙还是采纳了他的提议,决定让施琅率兵平台。然而,施琅却对力保他的姚启圣恩将仇报。

当康熙派施琅挂帅率兵平台时,施琅担心平台的功劳与姚启圣平分,于是进而上疏,请求康熙将二人协同收复台湾,改由他一人率兵前往平台,当时康熙以大局考虑,同意了施琅的请求,不过,姚启圣并没有因此于施琅计较,并选择继续在军需上,给予很大的支持。

然而,施琅不仅没有感恩,还从中作梗,向康熙弹劾姚启圣在攻克澎湖中支援不利,并且暗中联合权臣明珠,带领朝中大臣纷纷上弹劾姚启圣,让积极协助调度支援,立有大功的姚启圣,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赏赐,而对于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施琅一个人身上,他不仅得到康熙的丰厚的奖赏,还被封为靖海侯。

就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姚启圣在困苦中生病而去世,去世时60岁,但因家中过于贫困,连他的丧葬费用都成了问题,以至于其儿子还要通过卖地来筹措葬费,对于当年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竟然沦落到这般境遇,不禁令人感到叹惜。

汉臣地位最为显赫的李光地

在《康熙王朝》中,李光地第一次出场时,是以“通海案”被牵连的孤儿,拦下容妃和蓝其儿的轿子为民申冤,历史上进行请命和翻案的是一个叫于成龙的,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而李光地真正崛起的是三藩之乱之后,才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康熙十三年,李光地正在家中省亲,恰逢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乱,不幸被耿精忠所抓,包括福建总督的范承谟在内众官员也都被耿精忠抓捕,并强迫他们为其效命。

此时的李光地一边搪塞,一边想方设法逃脱,并掌握到了耿精忠兵力部署等事务,于是将密折呈报给康熙表忠心,康熙皇帝对其另眼相看。此后,康熙派康亲王杰书带兵进去福建,成功解救了李光地,李光地随即投靠了杰书,跟杰书一起带兵征讨耿精忠,为平定福建等地立下了功劳。

不过,李光地曾被骂背信弃义的“黑历史”,李光地被耿精忠抓同时,还抓了他的同乡陈梦雷,事实上,呈报给康熙的密折是由陈梦雷和李光地二人共同完成的,但李光地并没有把其的名字写在密折上,最终使他自己一个被委以重任,飞黄腾达,李光地也并没有为陈梦雷澄清,就此背上了“叛徒”的骂名,险些丧命,于是,陈梦雷骂李光地背信弃义,写下与李光地“绝交书”,从此两人从挚友变为路人甲。

康熙十九年,也是三藩之乱后,李光地被康熙帝调往京城任职,担任内阁学士之职,并且由此开启自己仕途的生涯,期间虽然经历起伏,但依旧深得康熙信赖和重用,官职步步高升。

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的仕途扶摇而上,不仅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还兼吏部尚书职务,成为地位和权势最高的的汉人官职,也是非汉军旗籍的汉人官员最高职务之一。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病逝,享年77岁,康熙感到悲痛,不仅赐金千两,还派胤祺这位亲王前往代康熙吊唁,并且赐李光地谥号为“文贞”。雍正上位后,不仅追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享受到极高的身后殊荣。

结语

由此可见,当个臣子难,在清朝当个汉臣更难。周培公作为一介幕僚能够劝降王辅臣,成为清朝盛京的提督,可谓称之传奇了;而姚启圣仕途最为坎坷,同时结局也是最悲凉和落魄,令人同情和叹息;相比两人,李光地不仅担任职务最高,他的仕途和结局都比他们好,还享受身后殊荣的待遇。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吴三桂,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年间,观点评论,姚启圣,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吴三桂,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年间,观点评论,姚启圣,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台湾,施琅,福建,姚启圣,吴三桂,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年间,观点评论,姚启圣,李光地,康熙,王辅臣,周培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