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经过高潮与低谷的茶文化,在元明清时期又迎来了新的一轮考验

经过高潮与低谷的茶文化,在元明清时期又迎来了新的一轮考验

晚清名臣陶澍曾在他的《咏安化诗》当中用"厥贡名即茗"这样的诗句来描述大禹年间三邦将茶叶作为贡品进贡给大禹的事迹。

曾经一度作为贡品的茶叶在秦人统一全国,蜀地茶叶逐渐流向全国后,其地位逐渐从神坛跌至平民百姓的饭食餐桌,成为大众人人皆可享用的普通饮料。

而就是这样一种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尽皆喜爱的"饮料",居然在后来再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并成功借着丝绸之路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皇宫贵族用于解腻、提神的必备饮品。由此可见,茶文化其本身所具备的历久弥新的强大魅力。

经过高潮与低谷的茶文化在元明清时期又迎来了新的一轮考验,而无论是喜爱简约、行事作风粗犷的元朝统治者、还是体恤民情改图案茶为散茶的明朝统治者,亦或是极爱讲究,喜好品茶的清朝统治者,他们无一不被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所影响。

一:精捣细炼使得茶失去其本位的元朝茶文化——饼茶

1.袭承自宋代的元朝制茶文化——印作茶饼辅以纸包。

元朝名臣王祯在担任旌德县尹时,曾在其编纂的《农书》中写道元朝时期的制茶方法,"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龙脑,即冰片)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茶饼随香味四溢茶味醇绵,但比之现在的散茶使用方式来说,极大地失去了茶的本味。茶本身所具有的悠淡芬芳不是在"细碾"中被磨散就是被各香料香膏的浓烈气味所掩盖,到最后,吃到嘴里的虽然还是茶,但却早已失去了茶本身最重要的清香和淡淡的苦涩。

这样的茶虽然味道极好,但却损失部分了其作为茶最基本的提神醒脑去除油腻的功效。

作为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在中国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元朝在茶文化历史上主要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重散略饼"的行为至此出现苗头。

《农书》在"茶"一篇的最后说茶这种灵草,"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所有的贫富差距在遇到海纳百川的茶文化时统统消湮于无形,茶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2.被碾磨、被混入其他香料依旧无法掩盖其独特魅力的茶文化。

对于习惯利落行事,生活上力求简单方便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来说,宋朝传下来的茶饼因为其方便的饮用方式而广受欢迎。

由于自己对茶文化的喜爱,被独特茶味茶香所折服的元朝统治者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一直在随着时间流逝而增加,这一点可以从元朝茶官的变迁情况上窥见一二。

据《元史·卷十》记载,元朝早期,还并没有被茶文化迷住的元朝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在整顿整个官僚体系时直接"罢茶运司(原宋朝管理茶务的机构)"。但有趣的是,在不到一年后,元朝统治者又特地设立江西榷茶运司来专门管理茶务。

后来,当统治者逐渐被茶文化吸引,并且逐渐意识到茶税一项所占的重要地位后,茶务官的地位随之飞速上涨。因为和金钱、利益挂钩,茶务官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当得好的,能在短短五年时间直接从地方茶务官升到中央正二品,当的不好的则直接被罢免。

元朝的茶文化主要体现在频仍变动的茶务官和在民间开始萌芽的散茶上。茶饼作为一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饮茶方式,民间百姓一般难以轻易享用,而比起普通的冲泡,通过烘焙等简单手段制作出来的散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在民间慢慢传播开来,为后来明朝朱元璋大力推动散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茶文化——越品越精细的散茶

1.成功转饼(团茶)为散(散茶)的明朝。

元朝末年的大乱是由无数场劳民伤财的战争所组成的,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时,整个中国大地已经是遍体鳞伤,此时的中国继续休养生息。

为了节省财政,明太祖朱元璋在茶政上直接下令废除原来需要层层工艺,费事费钱财的团茶,改饼为散,将散茶作为主要饮茶方式在全国各地推广。

自此,一种新的,且一直流传至今的,让人能够真正品味到茶叶本位及清香的饮茶方式就此开始它的飞速发展旅程。

当繁琐的团茶制作方式被明太祖以官方的方式废除后,因为水土不同而体现出不同芳香的各色茶开始在各地兴起,与繁荣的各地地方茶一起飞速发展的还有各种散茶的制作方式。

元朝的散茶制作多用蒸的方式来杀青(抑制茶叶氧化、蒸发水分,促进茶香形成),而到了明朝,散茶制作多用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炒制的方式来杀青。

如果说明朝是成功将散茶推广开来,并且成功使得制茶工艺成熟化的话,那清朝就是成功使得品茶的工序和工具变得完善。

2.进一步完善茶文化的清朝——推动茶具和饮茶工序和发展。

清朝时期,散茶的饮茶方式已经彻底被推广开来,曾经受限于茶饼的茶具得到极大的解放,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数喜爱茶文化的人纷纷对茶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无数的提议当中,盖碗泡茶以其简单的方式,极富享受的饮茶方法在大江南北得到广为流传。仅仅只需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的饮茶用具广受喜欢,而大口径的碗对于细品茶香,近观茶色、茶型等都非常方便。

三:为何说茶文化能够历经被抛弃的"贡品"和丝绸之路的主角后等各种波折后依旧在元明清中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1.本身就具备一定药用价值的茶叶

茶叶由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等西方地区时,最开始就是利用其具有药用价值这一点打开的局面。

《本草经疏》中有说到茶可以"涤肠胃一切垢腻",而《本草纲目》里同样也有茶能降火的记载。比起其他只是能够满足口腹之欲的普通饮料来说,本身具备药用性能的茶更加能够抵抗住各种政策变化和时局变化。

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一日三餐荤腥油腻总是不可避免的,而茶作为一种既能解腻排污又能带来美妙的视觉、嗅觉、味觉三重享受的饮料,其被广为流传几乎是一种必然。

2.粉身碎骨全不变——无论如何炼制依旧不改其本性的茶叶

茶文化包含了无数饮茶制茶的方法,其中不乏有宋元时期将茶香茶味毁得"体无完肤"的团茶、将茶碾作碎沫的末茶等,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茶的本来作用从来不会因为它经过的那些工序而产生改变。

尽管被掺杂了香味浓烈的冰片和香膏,但几轮回味过后,淡淡的茶香总是能穿越过所有遮挡返上来,是时,隐藏在茶叶苦涩背后的那一抹淡甜也会回到舌尖,这一波三折的饮用体验无不让人回味悠长流连忘返。

可以说,茶文化能够在漫长跌宕的历史中一直流传下来,且一直往前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茶叶其本身的独特香气和味道,那清幽却绝不会被人轻易忽视的茶香和品过很长时间依旧能在舌头留下一抹清甜的神奇体验,才能真正使得茶文化在历经波折后依旧在元明清时期发展出其的另一番魅力。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上可穿行在王公贵族之间,下可游走于贩夫走卒之内,中可流连与各大文人志士笔下的拥有无限包容性的文化。

在皇宫大臣中,上好的茶叶,最精细的工艺,最顶尖技艺制作出的茶具,就是他们地位阶级的代表,在既能满足他们虚荣心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体会到饮茶的美妙。

而对于文人志士来说,茶叶所独有的清香极大的附和了文人所追求的高雅心境,接着文人笔墨的清风,茶文化的传播就像插上了翅膀,以飞快的速度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至于最后的平民百姓,无论是茶余饭后一杯回味悠长的解腻清茶,还是劳累一天舒缓身心的一杯香茶,亦或是劳累许久阖家赏戏时的一口名茶,都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

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一份制作精良的团茶就能成功纾解满桌的油腻,而对于明朝百姓来说,推行开来的散茶不仅解决了之前被艰难繁复的团茶阻挡住脚步的局面,同时还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美好的享受。

到了清朝,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玩法,琢磨茶具,挑选茶叶,每一项都能让他找到花钱的乐趣,而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玩法,闻香品味,一口下去唇齿留香,包容度极高的茶文化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宾至如归的美妙享受。

四:总结

从被抛弃的"贡品"到丝绸之路的主角,茶文化历经波折却依旧能在元明清时期绽放出它独特的光彩,元朝时期以团茶为主的茶文化使得茶文化的推广大多在上层,而明朝时期废团改散的措施让茶文化飞快在民间流传开来,散茶的制作工艺得到极大提升。

到了清朝时期,有了广大民众作为基础,各式茶具和饮茶工艺作为茶文化的补充也开始飞速发展。说到底,茶文化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的独特药用价值极其极大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咏安化诗》

2.《农书》

3.《元史》

4.《本草经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茶叶,低谷,成功,明朝,时期,茶饼,元明清,方式,茶文化,观点评论,元朝,茶叶,茶文化,团茶,散茶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茶叶,低谷,成功,明朝,时期,茶饼,元明清,方式,茶文化,观点评论,元朝,茶叶,茶文化,团茶,散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茶叶,低谷,成功,明朝,时期,茶饼,元明清,方式,茶文化,观点评论,元朝,茶叶,茶文化,团茶,散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