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5人被封为一等公,其中一人暴露了李世民秘密

玄武门之变后,5人被封为一等公,其中一人暴露了李世民秘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胜利者掌握书写历史的机会,而战败者则被任人笔墨,哪怕有坚持记录史实的正直史官,能直面对抗皇权的压迫少之又少。

李世民登上帝位绝非和平演变,而是带着血雨腥风的,玄武门之变,弑杀兄弟,戕害太子,手段不可谓不残忍。

杀一国之储君,乃是动荡超纲的大事,莫说皇帝,就连下面的大臣,举国的百姓都难以容忍。

而李渊却一反常态,和李世民上演一出父子亲情的戏码,非但对他没有责难,反而在玄武门事变的几个月后默然退位,早早的做了太上皇。

后论功行赏,有一人在此前籍籍无名,事后却获得了大赏,这人是谁?李世民并没有隐瞒玄武门事变,那他隐瞒了什么?是否与李渊退位有关呢?

隋朝腐败,国君昏庸无能,君臣不相和;横征暴敛,百姓苦其久矣。农民起义兴起,天下一时动荡不断。乱世出英雄,江山待易主。

出兵打天下,原本是李世民的建议,李渊则不愿,原为隋臣,出兵则为造反。后被设计,无奈举兵。李世民既然早有提议,也身先士卒,出谋划策,带兵打仗。

作为李家军队的主力,他冲锋陷阵,取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助力李渊一路向上向前,最终登上那九五之尊的宝座。

李渊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将李世民的兄长李建成封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方势力相互制衡,一方强而补其二方,以到达动态平衡的状态。

既有权力上争斗,那么就注定这几方难以和平相处,哪怕他们是骨肉至亲。皇家争斗,向来亲友不计,不死不休,玄武门事变由此而生。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唐朝初定,便有许多事宜亟待处理,要抵御外敌,要安抚民心,要制衡朝堂,如此各项,条条款款,从不简单。

李渊有意图让几个儿子彼此制衡,适时给些帮助,在天平即将倾斜崩塌之时调整一番,使其又恢复往日的平静,虽然这份平静不过是冰底流水。

若论功绩,李世民出力又献策,本不该仅仅封为秦王,东宫当由他坐镇。可若论尊卑位序,李建成是嫡长子,太子之位由他来当,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只是难免有坐享其劳的嫌隙。

李建成多次听闻这些传言,难免躁动。为保太子之位,;联合齐王李元吉,多次想借机除掉李世民,并在君父面前时时进些谗言,惹得父子离心。

但每每将要成功之时,或是有人来救,平安无事;或是有外敌来犯,需他出征,归来之后有功无过,更得赏识。

玄武门之变便是在这种制衡状态下催生的。李世民文能歌赋武能征,从不是任人宰割的砧板鱼肉。被惹急了,必定是要反击的。

不过的他的反击是深谋远虑,一击即中的。李渊召见三子次日来朝议事。他便早早做了准备,收买守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又令人埋伏在玄武门中,静待时机。

次日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路经玄武门,只感一阵怪异,平日肃静的玄武门今日泛起阵阵杀意,似乎远处正有人潮涌动,热气袭来。但此刻是看不真切的,只是心底隐隐不安。

李元吉心有所感,拦着李建成就想往回走:“今日忽感不适,可否就此折返?”李建成没心思搭理他,只说:“快走,父皇正在宫中等。君父召见,焉有不去之理。”

退堂鼓打到一半,李元吉硬着头皮跟着李建成往前走,直到进过玄武门。初始平静的玄武门忽然像是冲出千军万马。

踏地而扬起的尘埃更加彰显得眼前的可怖,他们带的守卫甚至不及十分之一。李元吉艰难扭动脖子望过去,兵马之中为首的就是李世民,他身穿盔甲,弯着一把长弓就要射出。

裹挟着清风,划出撕裂身体的声音,李元吉未及反应,身边的李建成已应声而倒,一箭穿心。

他牵引马绳就要往回跑,又是一声呼啸而过,他也尝到了同大哥一样的苦果,他与大哥的头颅被齐齐割下,性命一同泯灭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

他已经不能知晓后续的发展,到底君父是何想法?弑杀兄弟,谋害太子,桩桩件件都可堪死罪。但他也不可能想到,李渊现下的处境,并不算太好。

李世民既然敢设下此局,杀掉两个兄弟,自然想好这一盘局如何毫无无碍的进行,如何完美的收尾。

玄武门离宫中并不算远,外有异动,一旦李渊得知势必要遣兵来阻,到时不敌,谋反罪名便要落实,反而不利。

于是早派了人前往宫中控制李渊,使其兵不能动,虽名为护驾,实则监视。必要时要狠下杀手,确保后顾无忧。戕害太子可算内部争斗,杀害国君的罪名却不是谁都担得起的。

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必定不能太高,高则牵涉太多,家族宗亲之中,必定有人不愿,日后难做不说,还恐有更多不利影响。于是做这件事的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李世民封赏了五个人为一等功。分别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

相比前面四位常年陪在李世民左右的,最后一位便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这是一个鲜少听闻的名字,但却能取得一等功,这个连秦叔宝都没能得到的头衔。他在这场事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正是控制李渊的一把手。

论身份,侯君集不及前面四人,只是普普通通一兵将,却胜在足够忠心。若有必要之时,也愿意担下弑君的罪名。

是以玄武门事变当日,他已经暗中控制好李渊,完美完成了李世民的任务。

否则就算太子和齐王已死,李渊若不愿意,他依旧当不上太子,还有被君父诛杀的可能,所以侯君集的功劳,不比协同李世民出谋划策,或是埋伏在玄武门的处的众人小。

虽不在战场,但他也是整个事件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前战已定,最是需要后援的时候,他的任务就是要拖住李渊,控制住他,使得皇宫的军队无法来援。

至于他是如何率军如入无人之境,控制住李渊的,史册无从记载,但想必过程并不顺利。饶是如此。

他依旧很好的完成了这项艰难的任务,作为前方李世民以坚实的后盾,让他们可以安心的放手一战。

等待一切尘埃落定,便可以以太子与齐王协同谋反的罪名给此事定性,秦王弑兄杀弟实乃定国安邦的无奈之举。

战火无情,刀剑无眼,乱军之中无论身份地位,都是肉体凡胎,受不住一刀一箭。

对于李渊来说,儿子之间相互残杀,或许是他用来制衡的天平没有控制妥当,是他之过,于是无心理政,就此放弃而默然退位?

实际上,与其说是自愿退位,不如说是被逼宫。兄弟相残,或许伤心有之,悔过有之,但被迫的成分更多。李世民深得军心民心,他如今身家性命都系于他之手,只得退下。

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事实没有掩盖,或许是闹得人尽皆知,已无从瞒起。但他隐藏了逼宫的部分事实。

只当做李渊经此一事无心再为帝位,于是他便顺位而上,多么合情合理。这一事实只因册封侯君集这一看似不合理的存在才露出历史原本尘封的一角。

君侯集立下如此功劳,虽然在史册上未有切实记载,但他确实享受到了功臣的荣誉与待遇,又得皇帝喜爱,是寻常官员所仰慕的存在。

原本应当就此顺风顺水,中间或是厌烦官场致仕而去,或是年岁已到愿乞骸骨,以回乡安享天年,李世民必定能够同意,还会送他金银财宝无数,归家养老。

或许是被十几年的荣华富贵迷了眼,他开始不将众人放在眼中,甚至叫嚣着谋反。李世民念其功高,只是敲打他一番,并未有实际的动作。但他却被拉入太子李承乾的阵营。

太子也想学着他的父亲当年那般,意欲早日登上帝位,于是极力拉拢朝中重臣,每日叫嚣着谋反的君侯集自然能入他眼。

一回生二回熟,侯君集想着既然能成功第一次,那么第二次必然也不是问题,可他错算了一点。

承乾不是李世民,他也比不过李世民。是以这场儿戏一般的造反还没一点水花,便已经结束。

兵围太子府,全部拿下,侯君集亦在其中。李世民甚至想为他求情,但他又是个实在圣明的皇帝,群臣都不肯,他便也就此作罢。

侯君集是非死不可的,只能为他实现身后遗愿,留他家人一命,改死刑为流放,为他留下些许血脉的延续。

侯君集此生,成也谋反,败也谋反。一生两次,一成一败,既带他享受荣华富贵,又让他锒铛入狱,配上性命。让人不得不感慨世事变化,往事之功,难再重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一等,李渊,兄弟,制衡,事变,李世民,争斗,李元吉,李建成,太子,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侯君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一等,李渊,兄弟,制衡,事变,李世民,争斗,李元吉,李建成,太子,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侯君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一等,李渊,兄弟,制衡,事变,李世民,争斗,李元吉,李建成,太子,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侯君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