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张士诚对百姓,比朱元璋好一万倍

张士诚对百姓,比朱元璋好一万倍

(刘基 形象)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赋闲多年的刘基被朱元璋请到了应天城里,成了老朱的首席谋士。

刘基给朱元璋的建议也简单,但是也很精辟,那就是希望朱元璋不要多线作战,而是要对敌人进行逐个击破的军事行动。

在刘基看来,天下间枭雄虽多,但是二珍(方国珍,明玉珍)不值一哂,朱元璋真正的敌人,只有张士诚和陈友谅。

你同时和张陈结仇,到时候张士诚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对付你,那你就是二打一,而如果你一个一个打,那你压力就要小很多。

不能两面受敌这谁都清楚,真正的痛点是,既然要逐个击破,那就要考虑明白,是先打张士诚,还是先打陈友谅。

张士诚富有江南,但是论兵力和战斗力,或者说考虑到张士诚本人的能力,那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弱的。

而那个短短时间杀掉倪文俊,干掉徐寿辉完成三级跳的陈友谅,可以说是手段强硬,杀伐果断,是个世间罕见的狠人,而且陈友谅继承了天完王朝的强劲势力,可以说是雄踞一方,这块骨头,那肯定是要比张士诚还要难啃的。

一般来说,既然要打仗,那就要先拿软柿子捏,以朱元璋现在的兵力和陈友谅打,那肯定是吃亏的,但和实力相近的张士诚打,胜算却还是有几分的。

所以,朱元璋阵营中的谋士和将领们出于保险起见,都建议先拿张士诚开刀。

(张士诚 形象)

张士诚这个人,朱元璋有过接触,当时张士诚从高邮脱困,把自己的办公地点从高邮搬到了苏州,自称吴王,割据一方的时候,朱元璋就曾经派出过自己手下一个叫做杨宪的官员去接触过。

这个杨宪,是朱元璋集团检校组织中的一员。

这个检校组织,你可以理解成朱元璋尚未建立大明之前草创出来的锦衣卫制度。

杨宪,那就是专门干情报和特务工作的,顺带着也要负责刺探军情,以及特殊外交工作。

杨宪代表朱元璋出使苏州,和张士诚互通有无,替朱元璋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占据苏州,我十分开心,咱们都是邻居,那最好就是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得出来,朱元璋对张士诚最开始的态度,是和平相处,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咱们谁也别招谁。

他朱元璋忙着发展,占据苏州的张士诚当然也忙着发展,所以对张士诚来说,和朱元璋建立这种按兵不动的友谊,是最好不过的。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士诚不仅没有接受这个友好提议,反而把杨宪给扣下了。

扣下杨宪之后,张士诚也没表明态度,到底是战是和,而是一声招呼不打,直接派兵攻打了朱元璋的江苏镇江。

(杨宪 形象)

不宣而战,这实在是有点不太讲究。

朱元璋一看,既然你张士诚不讲究,那我朱元璋也没有必要给你留面子了,于是立刻命令徐达在龙潭对张士诚的军队进行了迎头痛击。

徐达打败了张士诚偷袭镇江的军队还不算,还立刻反攻了张士诚的常州。

张士诚一看常州要不保,也着急了,立刻派兵来援,结果又被徐达给打败了,顺带着徐达还斩杀了张士诚帐下的两员大将。

这两员大将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没有遇到徐达之前,他们还算是大将,但在遇到徐达之后,他们只能算是小卡拉米了,所以有没有名字,是无所谓的。

张士诚一看这实在是打不过朱元璋,也不嚣张了,只好主动表示我愿意求和,咱们不打了,还是和平相处吧,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愿意每年向贵军奉送粮食五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

你朱元璋要是觉得可以,咱们就此罢兵言和怎么样?

朱元璋这人也比较大度,表示你早干嘛去了,你早说求和不就没有这回事儿了么?

朱元璋同志当时也没想说直接就把张士诚给灭了,因为张士诚虽然打仗不行,但是他在江南的根基很稳,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消灭掉的,所以朱元璋也没太摆架子,表示黄金白银您留着自己花吧,你每年给我五十万石粮食就够了,另外既然是要求和,那您是不是得把杨宪给我送回来啊。

作为胜利者的朱元璋没有趾高气昂,步步紧逼,反而对张士诚的态度很不错,张士诚一看朱元璋这也没脾气啊,又反悔了,粮食也不送了,杨宪也不给了,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直接把和朱元璋的联系给切断了。

(朱元璋 形象)

您想想,朱元璋那是好惹的人吗?他对张士诚有好脸子不假,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好脸子,那都是有限度的。

我捧你张士诚你就是个玻璃杯子,我不捧你张士诚,你掉在地上,你就是个玻璃碴子。

朱元璋怒了,他立刻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派耿炳文攻取了浙江长兴,派徐达拿下了常州,派大将吴良攻取了江苏江阴。

这么一来,张士诚军队的西南和正南就都被朱元璋给堵住了。

两面围堵的形势形成,徐达又开始攻打宜兴和常熟,还把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给活捉了。

张士诚的弟弟很多,捉一个问题倒不是很大,但这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最为厉害的一件是,江阴被朱元璋给拿下了。

江阴,地势险要,背靠长江,处在南北咽喉要道之上,而张士诚的地盘横跨淮东浙西,他想要进一步扩大地盘,就必须先把江阴给拿下来,因为江阴就等于是张士诚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江阴他拿不下来,他就出不去,他就只能在江南烟雨里困着。

吴良把江阴给占据了,就等于是给朱元璋建立了东南屏障,让张士诚没有办法突破朱元璋的防线,更没有办法给朱元璋捣乱。

小小的江阴,未来将会在那一场旷世大战中,发挥出想象不到的作用。

张士诚这个人,如果说放在别的时代,他也不一定就不能成就更大的功业,可惜他偏偏遇上了朱元璋。

(江南)

因为我们要知道,张士诚在江南本地的名声,那是很好的。

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少不必要的徭役,积极促进农业发展,还颁布了小有名气的《州县务农桑令》来鼓励百姓的生存积极性,他本人还亲自和当地农民一起开垦荒地,全部用来种粮食作物。

不仅如此,张士诚还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朝的赋税,还把某一年四成的赋税返还给了当地的老百姓。

他还大力打击地主富户,把有钱人的钱分配给穷苦百姓和老年人。

这一系列的惠民举措,可以说有效的恢复了江浙地区的民生和经济,很多背井离乡的老百姓听说江南出了个仁政爱民的吴王张士诚,纷纷返乡,跟着张士诚一起重建新家园。

另外还有一点,作者要重点表扬一下张士诚,那就是张士诚这个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所谓“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教育这件事儿,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但是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张士诚在江南不仅兴办学校,鼓励文教,甚至还专门举办了两次乡试。

他这种广徕四方文士的举动很快引得江浙地区的文人士子们纷纷投奔,其中就有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和写《水浒传》的施耐庵。

张士诚走的这个路子,那就完全是仁主取天下的模式。

虽然说在治国这一块没毛病,但张士诚在做人的问题上,却是大大的有纰漏。

他这个人,志气很大,但气量很小,为人狐疑,优柔寡断,经常反复无常的做事情,一点也不坚定。

朱元璋和张士诚打了这么久的交道,他很了解张士诚的脾气和秉性。

朱军将领们也基本上都和张士诚交过手,认为张军不堪一击,都主张先打张士诚,只有刘基强烈反对,表示应该先打陈友谅。

(陈友谅 形象)

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

因为陈友谅当时的体量,在整个天下是独一份的。

他是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势力,占尽江西和湖广之地,就连刘基自己都说“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这无疑不在一个侧面体现出了陈友谅的强大。

既然刘基都觉得陈友谅很强,朱元璋暂时打不过,那他还干嘛建议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呢?这不纯纯是找死么?

哎,这就是一流谋士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

刘基既然愿意在朱元璋的手底下打工,那他就了解朱元璋,对朱元璋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朱元璋打陈友谅,当然是劣势,但劣势不一定就不会有翻盘取胜的可能。

因为,速来优柔寡断的张士诚指定是不会掺和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战争,只会冷眼旁观,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就算张士诚想要趁着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在背后靠偷袭,他也没有那个机会,因为江阴已经被朱元璋控制了,陈友谅他过不来。

朱元璋先打陈友谅,那就是公平公开公正的1v1决斗,鹿死谁手,那还真就不一定。

但朱元璋如果先打张士诚,看上去虽然很有胜算,但问题是,陈友谅一定不会像胆小怯懦的张士诚一样旁观,而会联合张士诚来对付朱元璋。

所以,先打陈友谅不一定会失败,但先打张士诚必然会输。

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军事上会采取的行动。

刘基的建议掷地有声,重重的落在了朱元璋的心上。

朱元璋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能做到和他想法一致,做到如此洞悉自己的内心。

朱元璋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遇到李善长的时候。

君臣之间相视一笑,如当年诸葛亮和周瑜都不约而同的想要用火来烧烤曹操一样。

天下大势,就这样平静而实在的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徐达,形象,朱元璋,刘基,江阴,百姓,陈友谅,杨宪,张士诚,苏州,故事传记,朱元璋,刘基,陈友谅,杨宪,张士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徐达,形象,朱元璋,刘基,江阴,百姓,陈友谅,杨宪,张士诚,苏州,故事传记,朱元璋,刘基,陈友谅,杨宪,张士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徐达,形象,朱元璋,刘基,江阴,百姓,陈友谅,杨宪,张士诚,苏州,故事传记,朱元璋,刘基,陈友谅,杨宪,张士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