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当时被称为“海东盛国”。这是由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在牡丹江流域建立的地方政权。他们臣服于唐朝,与中原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渤海国在位的15位国王先后朝贡唐朝132次。双方关系正如诗人温庭筠所歌颂的:“疆理虽重海,诗书本一家。”
隋初,在今天的云南、贵州等地区就存在着当地贵族大姓建立的割据政权。唐朝建立后,那里虽有形式上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也委任过诸如“南宁州都督”之类的官员,却未能建立起中央实际管辖的地方机构,而是建有以乌蛮族为主体的6个“诏”。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六诏就是6个政权。各诏之间互不统属,对唐都是臣属地位。开元二十六年(738),唐封六诏之一的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帮助他统一了其他5个诏。
连年的征战,使百姓流离失所。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丰折臂翁》中控诉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往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德宗时,唐诏关系一度重新和好,后又破裂。
南诏人民对中原文明十分向往,先后曾有上千名青年学者到四川成都学习。南诏的城邑建造也都仿汉族形式,保存至今的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就是由汉族工匠设计修建的。南诏流传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崇圣寺钟铭》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南诏诗人的许多诗作还被收入到《全唐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