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对宋代秩序的影响

唐代对宋代秩序的影响

如果暂时忽略“唐宋变革说”具体内容,即暂时忽略唐代为中世之终结,宋代是近世之发端,唐末至五代为过渡性阶段。单独审视唐宋在政治、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层面的变化,唐宋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前后相续的变化。宋代社会的形成,更确切地说,宋代社会国家秩序的“果”,需要溯源至中晚唐、五代寻“因”。

一、唐代对宋代秩序的影响

大体而言,唐代对宋代秩序的影响,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其一是唐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在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基本上决定着国家、社会的秩序。其中,土地兼并情况,为攸关社会稳定之要因。

其二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合而言之,唐代政府设置藩镇的本意,目的是为拱卫中央。在唐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藩镇并未构成割据的危险,甚至一些割据的藩镇,亦不敢不仰赖唐王朝名号,以行其事,唐名臣李德裕曾言:“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此语即凸显了这一点。

在此情况下,唐末农民战争成为李唐灭亡的前奏。王、黄农民运动败后,唐僖宗惩“黄巢及家人首并姬妾”,审问出身官宦而被迫委身为黄巢姬妾之人:“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其居首者回应:“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朝廷的治理无能和秩序失范,导致无法因应来自基层的动乱,从而引发了整个统治阶级的分崩离析。嗣后,军阀朱温灭唐自立,即是统治阶层内部瓦解的表现,由此进入历史演进过程的五代十国,同样延续唐代晚期藩镇割据的总体模式。

五代可以被视为唐王朝藩镇割据和唐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末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被镇压后,中央政府更为虚弱,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封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今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着中原地区,历经了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这些政权的开国之君,多为前朝方镇。这些政权连年征战,已无力统一整个国家,因此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藩镇的治理依从武力而非文治教化,而藩镇的产物——五代的纷乱——同样笃信武力,而非文教。

五代国祚既短,所历五代十国几乎无能享国日久者。在此五十多年间,一直干戈相寻,国家社会秩序遭受严重挑战。钱穆将中晚唐称为“大时代的没落”,而其至五代,则是“黑暗时代之大动摇”时代。中唐以后,一则以中央的宦官专权,朋党争权,一则以地方的藩镇割据,逐渐衰乱。及于五代十国武人秉政,在国家和社会之治理中,强于对武力控制机制的崇尚,而疏于从社会制度层面着手治理。

武人当政的跋扈表现为武夫悍人对文教的轻视,武人“类以威骜相高,平居斋几之间,往往以斩伐为事”,及于为政之时,则往往“有位居侯伯而目不识点画,手不能捉笔者”。而文士此时的处境往往“絷手绊足,动触罗网,不知何以全生”,因此,在政治治理上,显然缺乏接受文治教化手段的可能。五代官员为政手段的变化,其实也是导致秩序紊乱的重要原因。文治教化因战乱而表现出在治理领域某种程度的缺席和退场。

以上对中晚唐、五代社会失范的分析,其目的在于说明:宋代政治秩序的建立与失范,不是孤立、凝固、封闭的结果,而是与前代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如果从这种相关性看,唐宋必然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具备“变革”的性质。不过,若是从唐、五代与宋存在的多个层面的重大转变,“变革”之说,又可存续。简而言之,唐与宋在诸多方面存在“连续—断裂”的整体倾向。其中,宋代的秩序问题,必与前代的唐、五代相关。

宋代的衰微,有其内外因素。其中,内外因素又相互作用,形成宋代的冗兵、冗费、冗官(吏)之弊。先说冗兵。有宋以来,受唐末藩镇割据积重难返之弊,又加以外寇持续逼迫之危,导致统治层对军事武备、兵权执掌的重视,并不讳莫如深。

在宋初,常备军队不仅未能逐渐减少,反而日渐增加。刘敞曾言:“太祖时兵十二万,太宗时十八万,章圣(真宗)时四十万,今(真宗末)遂倍之。兵在精不在众,冗数坐食,非计也。”至仁宗庆历时,此种情况又每况日下,其兵又几倍增多。曾公亮记之曰:“自庆历以来,既广招募,又升厢军为禁军,凡总一百余万,然而用之罕闻成功者,非独将佐之不武,由所用之卒不精尔。不精之由无他,在乎多而不得齐一也。”从太祖开国时的十二万军队,至北宋仁宗、英宗时期,已经发展至一百六十万人。

在另一方面,宋以文治国,取代五代抑文之策。重文的倾向,实自宋太祖“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慨,就已表现出来。从“武”到“文”治理方式的转向,暗示宋朝的实质掌舵者,从武人身份向政治人的转变。文治是为改变宋初武人执政仅“以吏道闻”而“寡学术”的求治方式之弊,然而宋朝的统治者矫晚唐、五代之弊太过,以文治天下,武功战力下降是其弊之一,前已简言。而文治太过、缺乏进取,且文官集团成员的骤增,同样构成国家财政的压力,形成社会秩序不稳定因素。

总结

此外,宋代一直存在的“兼并”与“田制不立”之弊,尽管王明清“不抑兼并”一语尚不足为证,然而,宋代的豪强兼并问题,仍是影响宋代社会经济、政治与国家秩序中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因而既成为农民战争“均平”的口号,也是官僚士大夫经常讨论的话题。此种困顿状况,成为了士大夫拯救生民的出发点。身处渐失其序的儒家知识人,从困顿的社会出发以寻疗治之方,首要便是从理论上进行回应和阐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社会,国家,五代,治理,影响,文治,唐代,秩序,制度,土地,观点评论,包拯,宋代,文治,武人,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社会,国家,五代,治理,影响,文治,唐代,秩序,制度,土地,观点评论,包拯,宋代,文治,武人,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社会,国家,五代,治理,影响,文治,唐代,秩序,制度,土地,观点评论,包拯,宋代,文治,武人,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