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株连无数的李善长案:一场太子党与少壮派官僚对朱元璋的联合逼宫

株连无数的李善长案:一场太子党与少壮派官僚对朱元璋的联合逼宫

前言: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

"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换句话说,李善长读过书,但是并没有功名,和刘基那些在元朝中过进士的文化人还是有区别。这也决定了李善长只能和所谓的"淮西勋贵"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而和真正的文人集团格格不入。

但无论如何,李善长是第一个投入到朱元璋帐下真正有文化的人。熟知历史的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来激励朱元璋,同时提出

"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

的要求。这是从纬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视野,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善长在加入朱元璋阵营之后虽然并没有实质性的战功,但他对于整个赏罚章程的建立,对于朱元璋统治区的治理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论功行赏,吴王朱元璋册封了三位国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人之中则以李善长为首。

李善长画像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已经称帝三年的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原本已经是宣国公的李善长进封韩国公,老朱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此时的李善长56岁,春风得意。

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李善长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实际上李善长从洪武四年开始就已经

"以疾致仕(因病退休)"

,此后朱元璋又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君臣之间称得上是关系和谐。在洪武十三年爆发的丞相胡惟庸谋逆一案中,已经有人指证李善长乃至淮西勋贵和胡惟庸勾结(胡惟庸本人便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的)。但彼时的朱元璋显然并没有动手处理淮西老兄弟的念头,整个勋贵集团都没有在胡惟庸一案中受到牵连。既然如此,为何朱元璋会在十年之后重翻旧账,把李善长和淮西勋贵和胡惟庸联系起来并大肆株连呢?

李善长一案始末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家奴封贴木等人则告发陆仲亨与众多公侯皆与胡惟庸、李善长结为朋党,曾谋划发动政变。一时间陆仲亨等人纷纷下狱,至于李善长,朱元璋仍然想把他保护起来。

但是到了五月份,言官们对于李善长本人的弹劾火力一浪高过一浪。5月6日,监察御史直接上书弹劾李善长本人,列明罪状并给出

"罪在不赦"

的结论。此事被朱元璋压下之后,5月8日,监察御史再次上书,这次不但矛头依然直指李善长本人,还带上了他的侄子李佑、李伸。李善长是开国元勋暂时不能动,他的侄子还动不了么?于是李佑、李伸下狱。

此时刑部官员已经搜罗好了陆仲亨等人的证词,当然都是对李善长不利的。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则揭发主人李善长与胡惟庸素有往来。群臣据此请求诛杀李善长,再次被朱元璋否决。

南京明故宫遗址

走投无路的李善长于5月20日亲自进宫求见朱元璋,两人暮年相见,不免悲从中来。但是最终此次见面并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朱元璋还是赐死了李佑、李伸及陆仲亨等人,而李善长则在绝望之中自尽。太师、韩国公李善长终于还是晚节不保,享年77岁。

受牵连的开国勋贵名单如下: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荣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申国公邓镇。已经死去多年的追封滕国襄靖公顾时、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追封陕国宣武公郭兴、追封永国桓襄公薛显、追封许国襄简公王志、追封沂国武毅公金朝兴、临江侯陈德、汝南侯梅思祖都被追论为胡党。这些人的第二代中,如济宁侯顾敬、靖海侯吴忠、巩昌侯郭振、辽东都指挥使梅义都被株连。

朱元璋挽救淮西勋贵的努力

明朝建立以后其实南北地主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深的,甚至已经在朝堂之上渐渐形成南北两派势力之间的对抗。就在洪武二十二年的十一月,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在谨身殿和朱元璋讨论治民之道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三吾言:"南北风俗不同,有可以德化,有当以威制。" 上曰:"地有南北,民无两心,帝王一视同仁,岂有彼此之间?汝谓南方风气柔弱,故可以德化。北方风气刚劲,故当以威制。然君子、小人何地无之?君子怀德,小人畏威,施之各有攸当,乌可概以一言乎?"(《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八》)

在这里刘三吾公然提出对于北人"当以威制",而同样出身淮西的朱元璋在广义上也属于北人。因此老朱立刻予以了驳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表面平静的朝堂早已暗流涌动。

因此在四月份陆仲亨等人连续下狱之时,朱元璋已经感觉气氛不对。在闰四月的时候,老朱让监察御史的老大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署通政使司事。通政使司在洪武朝的时候责任非常重大,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朱元璋曾经在八天之内处理了内外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换句话说,老朱平均每天要做出400多个决定,这个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不要忘了,朱元璋看到的奏劄已经是经过通政使司整理提炼过的,也就是说通政使司的工作强度还要更为巨大。

那么此时朱元璋让左都御史詹徽跑去通政使司兼职,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想让詹徽被铺天盖地的"邮件"淹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继续插手陆仲亨等人的案子么?而原来在通政使职位上干得好好的茹瑺被调去都察院出任右副都御史,与詹徽等人派系不同的北方人袁泰则从左佥都御史的位置上升为左副都御史。

三法司主官大对调

5月1日,北方人户部尚书杨靖调任刑部尚书,原来的刑部尚书赵勉(刘三吾女婿)接任户部尚书。5月2日,刑部左侍郎邵永善调任兵部左侍郎,原兵部左侍郎张忠则接任刑部左侍郎。5月5日,大理寺卿张庭兰调任通政使。

詹徽,徽州府婺源人。其父詹同曾在陈友谅的汉国担任翰林学士。洪武十五年的秀才,是朱元璋亲自提拔的少壮派领袖。赵勉,湖广夷陵人。张庭兰,湖广澧州人。这些人都是和詹徽同属于少壮派系,且都是湖广老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陈友谅墓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几天之内对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这三法司的核心人物接连使出乾坤大挪移的手段,无疑是想将陆仲亨等人给保护下来。

与此同时,朱元璋于5月2日在朝堂上提出公侯还乡的想法并且立即执行。魏国、开国、曹国、宋国、申国、颍国六公各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文绮三十匹、绫十匹。永平、南雄、崇山、怀远、凤翔、定远、安庆、武定、巩昌、鹤庆十侯各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钞千锭、文绮三十匹。老朱给出的理由是

"列侯年老"

,可问题是像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开国公常升、申国公邓镇这些人都还年轻的很。甚至于安庆侯仇正刚刚在上个月袭封,现在却被通知要立刻回老家养老。从这个角度上说,朱元璋急于保护这些在京公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到底是谁要置李善长于死地

5月6日,监察御史弹劾李善长的时候抛出了一份实锤,内容是这样的:

今按得封绩往来沙漠私书,有善长手迹,大逆不道,罪状甚明。(《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

封绩是前元旧臣,后来投靠明朝。当年胡惟庸密谋叛乱之时,曾经派封绩出使沙漠求见北元皇帝,打算将北元结为外援。胡惟庸被杀后,封绩就留在了漠北,不敢南归。洪武二十一年大将军蓝玉大破元军于捕鱼儿海之时抓获了封绩。现在有人捅出此事,封绩不但咬上了李善长,还上交了李善长和他之间的私信。

正是这个惊天消息使得朱元璋再也无法按住舆论,才有了后面事态的一步步升级。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揭发了封绩的问题呢?虽然史书上没有写明告密者,但是以蓝玉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小舅子,皇太子正妃常氏亲舅舅,铁杆太子党的身份,我们不难做出假想。

皇太子朱标画像

太子朱标,从小受大儒宋濂教导,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自从捕鱼儿海大捷之后,以蓝玉为首的新一代勋贵已经完全接班。而且大明四方稳定,老一代的淮西勋贵已经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了。况且陆仲亨等人本质上忠于的是皇帝朱元璋而不是皇太子朱标。这些人平时违法乱纪的事情一大堆,文官们早就看他们不顺眼。

甚至于直到5月20日李善长进宫那天,朱元璋还在送老太师出宫的时候在右顺门为李善长求情。注意之所以会走右顺门,是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年老,所以让他直接从西华门回太师府,而不用再从正门绕圈子。老朱对群臣说的话是:

"吾欲

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

此时的老朱情急之下,连"朕"都忘了说。

那么此时皇太子朱标在哪里?他应该是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吧,他的态度是什么呢?作为被《明史》称赞为

"为人友爱"

的朱标,对于自己父皇那么多异常行为,他就没有一丝想到其实老父亲并不想处置淮西勋贵们么?他为什么不开口求情?还是压根这件事情就是太子党和以詹徽为首的少壮派之间的一次联手行动呢?太子党负责出证据,少壮派负责弹劾,两下合围,逼迫朱元璋在皇太子和淮西勋贵之间做出选择。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找出朱标和詹徽之间勾连的证据。但是淮西勋贵的倒台,谁是受益人呢?反正不会是朱元璋,因为他就是淮西集团的总头子。

李善长案死亡名单的奥秘

李善长案株连公侯的名单很有讲究,我们先看一下在本案中幸存的公侯都有哪些特别之处。

凉国公蓝玉:皇太子朱标老岳母的弟弟兼蜀王朱椿岳父

开国公常升:皇太子朱标小舅子

永平侯谢成:皇三子晋王朱棡岳父

魏国公徐辉祖:皇四子燕王朱棣小舅子

宋国公冯胜:皇五子周王朱橚岳父

定远侯王弼:皇六子楚王朱桢岳父

安陆侯吴杰:皇七子齐王朱榑小舅子

信国公汤和:皇十子鲁王朱檀岳父

武定侯郭英:皇十五子辽王朱植岳父

曹国公李景隆:朱元璋亲外甥李文忠之子

西平侯沐英:朱元璋养子

其余公侯之中颍国公傅友德是一介孤臣,除了打仗啥都不会。会宁侯张温、舳舻侯朱寿已经告老还乡。东平侯韩勋、西凉侯濮玙、沈阳侯察罕正在东昌训练军士。东川侯胡海、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昇正在湖广平乱。凤翔侯张龙在训练军士。长兴侯耿炳文在陕西训练军士。

为何株连的是他们?

而惨遭株连的那些公侯呢?他们身上又有什么共性呢?

申国公邓镇:李善长外孙女婿。我们可以看到邓镇之前还在公侯还乡的名单之中,也说明了朱元璋此时并无意置李善长于死地。但随着封绩私通李善长的书信一出,形势急转直下,这位开国六公爵之一卫国公邓愈的儿子终于也难逃一死。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荣阳侯郑遇春都是朱元璋的凤阳老乡。平凉侯费聚是朱元璋祖籍地泗州人。这四人都是最早跟随老朱起兵的铁杆老兄弟。陆聚原本是元朝的枢密院同知,投靠朱元璋以后一直跟着徐达混,似乎既算不上老朱的嫡系,又和胡惟庸八竿子打不着。可能唯一的理由是陆聚是当年邓愈的老战友,既然把邓镇给搞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陆聚一起废了。

剩下的宜春侯黄彬、南雄侯赵庸还有早已去世却被追认为胡党的薛显、郭兴、陈德、王志、还有金朝兴等人,就有些奥妙了。

鄱阳湖,当年朱元璋、陈友谅的决战战场

黄彬,徐寿辉老部下。陈友谅将徐寿辉杀害后,黄彬立刻与其决裂并投奔朱元璋。赵庸,巢湖水师出身,鄱阳湖大战击败陈友谅的关键人物。此外包括郭兴、陈德、王志、金朝兴等人都是鄱阳湖之战的主力,而薛显则是洪都保卫战击败陈友谅的关键人物。如果说一个两个还可能是巧合,现在这么多当年和陈友谅为敌的勋贵被清算,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詹徽等人的陈友谅汉国背景。这些人难道是秘密复仇?

特别是南雄侯赵庸,既不是淮西老兄弟,跟李善长也好,胡惟庸也罢毫无交集。本年三月还跟着燕王朱棣一起出古北口,迫降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闰四月刚刚回京。5月2日朱元璋提出的保护名单中还有这位南雄侯,他最终被除掉,真的不是詹徽等人公报私仇吗?

从战康郎山,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败敌。(《明史卷一百二十九·赵庸传》)

康郎山就在鄱阳湖中。顺便提一句,刚死不久的俞通海也被挖出来追论为胡党,革去南安侯爵位。

顺便再多说一句,朱元璋在太子死后一手炮制蓝玉案的时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把詹徽打成蓝党给干掉。笔者只想弱弱地问一句,这真的不是朱允炆在给他老子补漏洞么?

明太祖朱元璋

结语:《明太祖实录》上对于李善长一案的描述非常的模糊,死了那么多的公侯,只用

"赐陆仲亨等死"

就匆匆带过。如果不看《明史》,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死了那么多公侯。而三年之后的蓝玉案则截然相反,因罪诛杀的公侯在《明太祖实录》上记录的清清楚楚。这两下截然分明的对比,不能不让人感到李善长之案中另有隐情。按笔者的分析,朱元璋本人在此案之中也是身不由己,大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加上后世史官出于维护朱元璋形象的考虑,也只能对此案的描述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

第二年的洪武二十四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鸣冤。王国用激烈地指出李善长位及人臣,生封公爵,死必封王。子尚公主,女为王妃也并非难事,又何必要去跟着胡惟庸造反?而且李善长最早跟随陛下,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就大业,他凭什么相信胡惟庸可以成功?陛下最后竟然以天象当死大臣为由赐死李善长,则尤为荒谬。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多说无益,只希望陛下今后引以为戒。

这样一封言辞尖锐的奏劄到了朱元璋手上,按《明史》的记载是

"太祖得书,竟亦不罪也。"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朱心里苦啊。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罪不至死,何尝不知道陆仲亨、唐胜宗这些凤阳老乡对自己的忠心。奈何他夹在太子和文官中间,也只能是把杀功臣的这口锅默默地背在自己身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陆仲亨,本人,朱元璋,国公,少壮派,胡惟庸,李善长,官僚,淮西,李佑,观点评论,陆仲亨,朱元璋,胡惟庸,詹徽,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陆仲亨,本人,朱元璋,国公,少壮派,胡惟庸,李善长,官僚,淮西,李佑,观点评论,陆仲亨,朱元璋,胡惟庸,詹徽,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陆仲亨,本人,朱元璋,国公,少壮派,胡惟庸,李善长,官僚,淮西,李佑,观点评论,陆仲亨,朱元璋,胡惟庸,詹徽,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