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宦官王振仅是一只替罪羊!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宦官王振仅是一只替罪羊!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明朝土木堡之变,无疑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剧变,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朝廷中枢阵亡过半。这一仗打垮了一半的大明朝。皇帝被俘,瓦剌大军兵临紫禁城下。城中一片混乱,朝堂之上更是一乱糟。

对于土木堡之变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众说纷,有人说是明王朝的文官集团想要取代武官集团的争权斗争,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文官。不过比较一致的说法,就是宦官王振是导致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宦官王振究竟有这么大的本事吗?历史上的王振,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土木堡战役之文官集团

历史可以质疑,但不是胡乱猜疑,土木堡之变,实际情况上文官的死亡人数不在武官之下,这些死在土木堡之变的文官大多数都是位高权重的人,毕竟皇帝出征,虽然不能倾盘托出,最起码不会带一些臭鱼烂虾。随行官员任意挑出一个实力都无法估量,毕竟随大军出征不是过家家。

如果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在背后操作,京城中的文官就应该坐享其成,出征的官员就应该慷慨赴死吗。相必这些人的思想境界,还达不到为了文官的集体利益,牺牲自我的高尚境界。

土木堡之变,死难文官名录: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余人。

根据当时土木堡之变,逃回北京的当事大臣李贤,在其笔记之中,是这样描述的,此次战役,大明20余万兵卒战死约三分之一,受伤人员约占一半,武器辎重落荒弃之,出征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鹞儿岭之战,成国公朱勇率领五万明军,半路遇劫,被瓦剌全歼。阳和卫之战,受太监郭敬制约,西宁侯宋瑛和武进伯朱冕战死,所属部下全军覆没,大将石亨败走大同。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部下四万明军被瓦剌全歼。

总计伤亡人数约30万人,此次战役不得不说是明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最大失败。朱棣五次北征,只有前两次大军开战,后三次就是出游,明宣宗朱瞻基巡边,漠南几乎看不到少数民族。因为多次的打击,那些人早就跑到了最北边。这次瓦剌再次回归显然已有充足准备,但这并不是明军失败的理由,因为大明此时的大明正处于全盛时期。也正是因土木堡之变,从此成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个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文官为了夺权,这一点可信度并不高,虽然大明建国以来,对文官都是极力打压,毕竟新朝的建立都是武力夺取的政权,武官娇纵那是必然,何况在仁宗,宣宗时期,相比较之下,矛盾有所缓和,所以说土木堡之变皆是文官所为,显然有推卸责任之嫌。

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李贤《天顺日录》

二土木堡战役之宦官王振

对于土木堡的失败,在传统的史学观点的指引下,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将元凶指向了宦官王振,这其中还包括《明史》与《明实录》。都认为是英宗宠幸宦官王振,在王振的错误引导下,导致指挥错误,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

我们先说一下,宦官王振河北蔚县人,原本是落榜的秀才,随后就成为了一名乡村老师,后来中举人后,据传在永乐年间王振是自阉入宫。由于善于察言观色,揣摩皇帝心意,所以深受宣宗喜爱。宣宗还将他任命为东宫局郎,专门服侍皇太子朱祁镇,所以说王振还算是半个帝师。

曾经还劝英宗重典治国,但由于张太皇太后,和内阁三臣齐心辅政。王振无法干预政事,之后太皇太后,三杨相继离世,这才有了王振专权专政的机会。使得朝臣们都非常惧怕他,但是王振真的能把持朝政,专政专权吗?不一定,但也不能肯定,明朝宦官专权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尤其在明中后期十分严重,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宦官不得识字,不许干政。宦官专政其实是皇权加强下的产物,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文官集团的威胁,另一个是皇帝个人权力与文官集团权力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授予宦官一些权力,以达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明朝的宦官司礼监太监主要有批红权,就是替皇帝批阅奏折,虽然权力很大,但是权力一切来源于皇帝。不可否认,明朝的太监却实干了很多坏事。但不要忘记,太监终归是太监,皇帝不是看不见,听不见的傻子。在很多情况下皇帝心里很明白,很清楚。太监终归只是皇权的依附者,党羽满朝的九千岁魏忠贤,还不是崇祯帝刚登基就轻松拿下了。

其他人也是如此,在强大他们也无法顶替的皇帝,而且这些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没有一个好下场,无非就是皇帝利用完了,再被下届皇帝铲除,做个替罪羊罢了。宦官王振确实干过很多坏事,至于为什么鼓动朱祁镇亲征,与他自身有很大原因。自进宫以来,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一直都是王振最崇拜的人。英宗当时没有权力,但刚好遇到战事,如果英宗赢了,也好通过这次军功在朝廷上立威。

在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成年人,如果说整场战局皆由王振一个人说了算,朱祁镇没有一点主见,有些太过武断。随行军中还有英国公张辅,曾经征服交趾,被称为安南人的噩梦,他可是永乐大帝的得力助手,征战一生的老将,难道抵不过一个宦官王振。诸多亲贵,元勋抵不过一个王振,这么多军事家预测不到面临的危险。

几十万大军说改道就改道,很明显这指挥就有问题,这么多人,仗还没打,走路就把人累死了。而且大军出征最重要的就是粮草,这么多人粮草跟不上就是一个死。

如果说这个决定是一个宦官的决定,你觉得下面这么多人会听从吗?就没有人建议,提出异议吗?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决策者不是别人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而王振所说回他的老家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为明英宗顶缸,背黑锅。而且王振不是死于自己人手中,而是在瓦剌大军进攻时,死于乱军之手。

如果上述,还不足以让人信服,还有就是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在长达八年的软禁后,又重新登上了皇位。明英宗下诏给宦官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的雕像,祭葬招魂。还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这一系列的行为,又作何解释。你说二十岁的明英宗太年轻,被王振花言巧语欺骗很正常,这都不容置疑,年轻气盛,可以理解。

但是复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镇可不再是那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了,一年被俘,八年囚禁,他已经很成熟了。如果土木堡之变,罪魁祸首就是王振,别忘了被俘虏的是朱祁镇,被囚禁了八年的也是朱祁镇,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都是源于土木堡的失败。明英宗的所作所为也恰恰佐证了土木堡之变,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他自己的指挥错误。王振只是一只替罪羊,他仅仅只是皇权的依附者。

三宦官,文官,皇帝

历史自会有真相,学习历史无非就是为了,防微杜渐,让已发生过的事情,不在重蹈覆辙。土木堡之变的失败,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痛楚。无论是宦官,还是文臣,他们之所以存在皆是皇权下的产物,这些人的命运就是为皇权而服务。

对于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也不能全部归结于一个人,一句指挥失败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仓皇备战,大军出征准备时间仅仅两天。

行军途中,军纪涣散。朝廷官员的态度直接导致大军的供给问题,大同守军倒卖军火的龌龊勾当,刚刚开战就接连失守。领导指挥错误,不可否认,但是这次战役的其他因素,与指挥失误相比轻请不了多少。实力悬殊的双方,强盛的大明竟然败给了小小的瓦剌。果然自身问题才是大明最致命的敌人。

当有一天皇权衰落时,这些人都是一把锐利的尖刀。如果你问宦官王振真的有那么大的权力吗?谁也不知道,我们只是从细枝末节中去了解。不过现在看来,王振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他只是英宗的代表。如果你问宦官王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可以说他专政乱权,无恶不作。但这一切真相只有一个,只不过是后人更偏向于谁。以上是个人见解,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史料

《顺天目录》

《明史》

《明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罪魁祸首,瓦剌,皇帝,宦官,王振,大明,战役,集团,大军,观点评论,朱祁镇,宦官,王振,土木堡,明英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罪魁祸首,瓦剌,皇帝,宦官,王振,大明,战役,集团,大军,观点评论,朱祁镇,宦官,王振,土木堡,明英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罪魁祸首,瓦剌,皇帝,宦官,王振,大明,战役,集团,大军,观点评论,朱祁镇,宦官,王振,土木堡,明英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