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前51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来到长安觐见汉宣帝刘询,朝拜时甘称藩臣而不报名。与此同时,唯一还在敌视大汉朝的郅支单于在匈奴内部遭到孤立,无奈远遁西域。这意味着自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起历时150年的汉匈大战基本平息,汉朝取得了艰苦而又辉煌的胜利。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诸藩降顺、万国来朝的荣耀,就是发生在刘询的身上
志得意满之下,刘询赐全国百姓爵二级、免除当年田赋,并迎早年远赴乌孙和亲以求合击匈奴的解忧公主归国。
在一片举国欢庆的氛围中,刘询想起往昔辅佐自己的那些有功之臣,至今已大半凋零。感慨之下,他便令人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并高悬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故此被后人称之为麒麟阁十一功臣。
刘询由此开创了一个先例——此后的东汉、唐、宋、清等朝都曾仿照他的旧例,绘制本朝功臣图像于专门地点进行供奉和表彰。于是又有了云台(阁)二十八将(东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以及紫光阁二百八十功臣(清)。
麒麟阁十一功臣——历史上首次为本朝功臣绘像供阁,就是刘询想出的主意
云台二十八将虽然都是跟刘秀打江山的功臣,却是被汉明帝刘庄请进云台阁的
宋理宗赵昀弄出的这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名气最低,就是因为里边水分太大
紫光阁二百八十功臣像……乾隆皇帝不愧是历代帝王中的“灌水王”
对了,唐高祖李渊定鼎天下后也曾公布过“太原元谋十七功臣”。不过这位武德皇帝可能是贵人多忘事,只发布了个名单却并未绘像。话说自汉朝之后,“功成画麟阁”就成了历代官员标榜功成名就的最终梦想——李渊没给功臣画像,意思就差了好大一截,搞得那帮“太原元谋”们多少有点灰头土脸,后世提起这茬来一般也不把他们包括在内。
李渊光顾着表彰,却忘了绘像挂阁,搞得太原元谋功臣特别没牌面……
要论起历代英雄人物数量之众、质量之高,汉唐无疑是历朝历代无法逾越的巅峰。不过发明了在麒麟阁挂功臣像的刘询以及随了一回大溜的汉明帝刘庄却有点小气,只肯挂给自己出力气卖命的臣子的画像。于是乎包括汉初三杰在内的开国功臣以及汉武帝在位期间灿若星河般的贤臣良将,只能遗憾的统统与麒麟阁无缘。
而唐朝则不同。自唐太宗李世民首开本朝悬功臣画像于凌烟阁的先例之后,唐高宗李治、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宣宗李忱和唐昭宗李晔都没闲着,逮着机会就替凌烟阁“加更”一番。这就使得终唐一朝289年间,陆续登上凌烟阁享受绘像待遇、香火供奉的功臣数量,达到了120人(次)之多。
所以说,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仅是凌烟阁供奉的诸多功臣中的一部分而已。但后人提到凌烟阁时只言“二十四”而多半不提“一百二”,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为啥?
还不是后来者太不济事,导致凌烟阁的门槛越来越低,挤进来的货色越来越水?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个哀伤的年份。
李世民除了对自己家人不咋地,对其他人都称得上有情有义
正月戊辰日(2月11日),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徵因病去世。对此李世民极为哀痛,并发出了那段传唱千古的感慨:
但这还不算完。数月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李世民的发小、跟随他鞍前马后数十年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与长孙无忌等人功劳并称功第一的右卫大将军、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涉案其中。
谋反属于十恶不赦大罪之首,故侯君集必死无疑。为此李世民在朝堂上向群臣求情,希望能放其一条生路。虽然未果,但他仍法外开恩,特赦了侯君集的妻儿。
在与这位老友法场诀别时,李世民曾提到一事:
这里所说的“遗像”,应该指的就是在一个多月前刚刚完工的、高悬于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绘像。其实这也是这位大唐皇帝在隐晦的向侯君集做出保证——功是功,过是过,朕不会因为后来的罪过就否定你此前的勋劳。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选人之公正、质量之高,在历朝历代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比历朝屡见不鲜的一旦某人倒台就彻底批倒批臭,甚至恨不能将其在世间留下的所有痕迹都彻底抹除掉的行径,李世民确实大气。
不但大气,而且恋旧。
在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当著名画师、主爵郎中阎立本亲笔绘制的功臣画像正式入驻凌烟阁时,二十四功臣中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段志玄、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公谨、虞世南、刘政会、秦琼等12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再加上已经戴罪在身且必死无疑的侯君集,凌烟阁中供奉的功臣绘像中,超过一半都已经是“遗像”了。
古人非常在乎“生前功”和“身后名”。前者还好理解,毕竟现在也差不多。但想搞清楚古人对于后者的执着追求,对于大多数是无神论者的今人来说却是不容易的——这么说吧,要是让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王侯将相们折损20年的寿命,以换取一个名垂千古的机会,估计能有超过八成的家伙会选择立马干净利落的抹了自己的脖子。
绘像凌烟阁,就是这么个恐怕几百年都遇不到一回的机会,可想而知名额有多么的让人眼红又是多么的抢手。要是李世民明码标价搞个拍卖的话,能让当年大唐朝的财政收入翻个番都并非妄言。
如果把入选凌烟阁作为一个政治交易,李世民无疑会获益更多
哪怕仅考虑政 治影响,如果将这项荣誉授予那些尚在人世且年富力强,在朝堂或军 队中正当红又有着巨大潜力的如李道宗、郑仁泰、张士贵、苏定方、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王珪、于志宁等人,会不会让李世民获得更大的政 治收益?起码这帮家伙的忠诚值会嗖嗖的直线蹿升吧?
哪怕一定要给死人名额,那么像李神通、李道玄、独孤彦云之类的既有功劳又是皇亲国戚的人选为何不能入选?还能借此笼络一下因玄武门之变而四分五裂的宗室之心,难道他不香吗?
再或者匀几个位置给像清河崔、赵郡李、荥阳郑、太原王之类的顶级世家——即便不能完全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和敌意,起码也能缓和一下气氛,让大唐朝的国内局势不至于那么紧张。
可李世民偏不。
哪怕也有政 治操作和个人喜恶的因素存在,但相比起麒麟阁、云台阁、昭勋阁和紫光阁来,凌烟阁在功臣人选的选择无疑是最公平、公正的,这也是其在历代功臣排行榜中影响力最大、最受人推崇的原因所在。
在李世民确定凌烟阁功臣人选时,固然有功绩似乎不足以入选或排名不足以那么高的,如长孙无忌、段志玄、张亮、虞世南等因与其密切的私人关系或仅因在玄武门之变中居功至伟便位列其中,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就没法要求人家大公无私,否则你李大帝咋不砸烂皇帝宝座带领全国百姓闹革 命去?
能克制私欲、不那么为所欲为的帝王,已经算得上是明君了
但私情也得有个度。比如刘询弄出来个麒麟阁,可是打着赢得了汉匈之战的旗号去办的。可谁都知道,大汉朝能打服了匈奴人,要计算功劳刘询和他的麒麟阁十一功臣还真排不上号。要没有汉武大帝长达四十多年百折不挠的北伐,没有卫霍等良将豁出命去的浴血奋战,刘询和霍光弄不好还得老老实实的给匈奴人贡献岁币和公主呢,还扯什么麒麟阁?
相比刘询,李世民显然更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6人(长孙顺德、刘弘基、柴绍、唐俭、殷开山和刘政会)是直接从他老子李渊弄出来的那个“太原元谋十七功臣”名单里直接搬过来的——尽管这6个幸运儿都是那17个人中跟李世民关系最好的。像忽悠李渊造 反出力最大、居功最高的裴寂,可能是因为刘文静事件与李世民交恶,所以就直接被无视了。
除此以外,李世民还尽显用人不疑的胸怀——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终生只侍奉过他这么一个主人的,居然只有长孙无忌和侯君集二人而已。这也是为何长孙无忌会排名功臣榜之首,而李世民又对侯君集之死倍感惋惜的原因所在。
而对那些曾一叛再叛的“贰臣”、“叁臣”乃至“陆臣”(比如那位千古人镜,曾先后效力于隋、瓦岗、唐、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位贞观大帝也丝毫不介怀他们的过去,只要现在和将来老老实实替他卖命就行。比如李靖,曾两次要跑去找杨广 告发老李家造 反,但李世民照样敢大大方方的将举国之兵委之他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遍地都是降臣叛将,但李大帝一点都不在乎
也正是这种大气,造就了凌烟阁的千古气象,更造就了一个旷古绝今的贞观之世。
但区区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又怎么容得下初唐时灿若繁星的贤臣良将?
不过在李世民去世后,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想到的不是往这座阁子里添新丁,而是炒冷饭。
李治玩弄权谋的本事比他老子还厉害,但格局和眼光差远了
为啥?因为他老子的那位亲密战友兼大舅哥、凌烟阁功臣之首兼首席辅政大臣,当然也是李治舅舅的长孙无忌,实在是太跋扈了,压根不把他这位外甥皇帝当盘菜。
长孙无忌不但把持着朝政大权,还借机大肆铲除异己,像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因此遭殃。就连李治想废后,长孙无忌也公然站出来指手画脚,搞得李治颜面扫地。
李治和武则天要收回大权,就得搞掉舅舅。可光靠这两口子的力量,还不够长孙无忌一只手捏的,所以就想在朝中找个能靠得住且可以正面抗衡长孙一系势力的外援。而他俩想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当时唐军中的头号大佬李勣。
不过李勣这家伙向来是粘上毛比猴还精,遇到这种事向来都有多远躲多远。而且就算这厮突然改性子了,以他的资历与实力想跟长孙无忌扳手腕,还差了点分量。
于是,李治就想到了凌烟阁:
啥意思呢?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这个分量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是没法比。但咱们要是不比质量光比数量呢?你李爱卿可是被大唐前后两任皇帝均赐以绘像凌烟阁这一殊荣的第一人,怎么也不比长孙无忌差了吧?还不赶紧来向朕感恩戴德兼誓死效忠?
李治想凭一幅画像收买李勣这种老狐狸,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可惜李治还是太嫩了点,所以太低估了像李勣这种能从隋末乱世的死人堆里爬出来并出人头地的豪杰的生存智慧——人家荣誉接着,宰相当着,可皇帝一使眼色让他跳出来跟长孙无忌死掐,这位在民间传说中智比诸葛的半仙儿立马不是跑肚拉稀,就是卧病在床,反正就是不肯被李治当枪使。
李治这才明白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的老婆(武则天)这一真理。最后还是两口子齐心协力把舅舅撵下了台,但被李勣耍了一道这口气憋在肚子里还是挺难受的。
但刚扳倒长孙无忌,再对李勣这位朝廷仅存的大佬下手很容易引起时局动荡。但不弄死他,光是恶心恶心他倒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乎李治又下令替魏徵、高士廉、萧瑀、段志玄、刘弘基、虞世南和秦琼重新绘像并请进凌烟阁。这么做,表面上看是为了掩饰皇帝讨好李勣却热脸贴上了凉屁 股的尴尬,但实际上后一批绘像这7人的出身、派系、职司以及功勋各不相同,凑一块唯一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是死人。
李治时代的凌烟阁,主打的就是“炒冷饭”和小心眼
要知道在永徽六年(655年)时,李世民版的凌烟阁功臣除了李勣外还有5、6个活蹦乱跳着呢。李治要表彰老臣,按理说也得先紧着生者来,可他偏挑了几个毫无相干的死人去跟李勣作伴,估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朕的尴尬还给李“爱卿”。
在李治之后,凌烟阁一度冷清了一百多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宗李豫才想起了这茬儿。
宝应二年(763年)春,安史叛军仅存的最后一个头目史朝义被撵得走投无路,只好找个小树林上了吊。至此,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平息。
叛乱平定后的大唐百废待兴,但对李豫来说最急难险重的、优先级最高需要解决的一件大事,却是对平叛功臣的封赏问题。
话说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大唐朝的军权失控。而这场叛乱之所以能够平息,还在于唐肃宗李亨吸取了他老子李隆基的教训,不再热衷于当“微操大 师”,而是全面放权给带兵打仗的将领,唐军才得以翻盘。
也就是说为了干掉安、史这俩军阀,李亨选择了以毒攻毒的办法,扶植起了一大堆新的军阀,然后才乱拳打死了老师 傅。
李亨这么干是没办法,但接过这个烂摊子的李豫,却不得不替自家老子还债。
李豫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也正是在他的手中,大唐失去了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
后人说大唐能平定安史之乱,靠的是“中兴双壁”郭子仪和李光弼。但当时仆固怀恩还没倒台呢,所以双壁实为三杰。而这老三位在本质上就是最大的三个军阀,旧部故属遍布唐军上下,影响力和号召力无人能及。而在三人之下,各种中小军阀各有山头和统属,李豫要是给他们下道命令,听不听压根无关王法和军纪,全看他们的心情和自家老大的意思。
而且此时的唐军纪律极其败坏,在光复长安、洛阳等大城时烧杀劫掠的熟练度和凶狠度,连职业强盗回纥人都叹为观止,甘拜下风。
所以李豫要是不能及时把这些新军阀安抚下去,信不信就会出现一个安禄山倒下去,千千万万个李 禄山、王禄山站起来的离谱局面?
因此在叛乱还未彻底平息的宝应元年(762年),李豫就着急忙慌的令人给李光弼绘像,然后再恭恭敬敬的请进了凌烟阁。
自凌烟阁开张以来整整120年,这还是头回蹲进来个“新人”。
那为啥是李光弼而非郭子仪?因为别看人家老郭打仗猛,却是世家出身,政 治上的那一套玩得贼溜——李豫要兵权,二话不说就交出去,反正等你有求于我时还得乖乖送回来。这样的政 治智慧哪是李光弼那个老爹还在当酋长的契丹蛮子能搞明白的?所以在李豫看来,老郭好搞而老李不好搞,所以要安抚当然得先安抚后者。
反正那时的李豫还挺矜持,把凌烟阁的门槛设得挺高,合计了半天才放了李光弼一人进去。不过转过年来他的阵脚可就乱喽,先是程元振擅权搞得朝政大乱,然后仆固怀恩那个比李光弼更不开化的铁勒蛮子不满兵权被削而拒绝入朝,之后吐蕃人趁火打劫尽陷河西陇右后又偷袭了长安,把李豫都撵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去“巡狩”……
眼见自己的江山乱成一锅粥,矜持的李豫再也矜持不下去了,不但大撒金钱、官爵遍赏三军,凌烟阁也成了他招揽人心的大杀器,开始了“友情大放送”。
凌烟阁绘像在李豫的手中,成了为安抚军阀而清仓大甩卖的廉价货
仅在这一年中,李豫就至少将36人的画像送进了凌烟阁。为啥要加个“至少”?因为这厮慌不择路下简直是乱搞——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把李光弼、郭子仪这两位大功臣的画像分别请进了凌烟阁3次和2次之多,让人忍不住怀疑这厮是不是发明了复印机。除此之外,但凡用到谁、求到谁,管他是阿猫阿狗都能进凌烟阁。因此宝应二年大唐朝的凌烟阁功臣数量之多,甚至到了史书都记不过来、记不准确的地步,各种史料中提过一嘴的加一块没准都能超过百人。36这个数字,还是在剔除了重复入选和不靠谱人选(比如苗晋卿、元载、刘晏等这种跟战功毫不沾边的)后的一个大概的结果。
即便如此,宝应二年的功臣之水、之滥仍让人不忍卒读。典型如高晖——这厮先是跟着史思明叛乱,然后降唐出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刺史。吐蕃人打过来时,李豫还指望他能卖力抵抗一下,就将其画像请进了凌烟阁,结果这边墨迹未干,那边高晖已经光速投降。不光是投降,这厮还积极性极高的当起了带路党,一路领着吐蕃人攻陷了长安,还扶持起了个伪帝李承宏顶了李豫的岗。
你就说这有多可笑?
唐德宗李适是个很悲催的皇帝。
李适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皇帝
在他即位之初,便立志要削平藩镇,重塑大唐皇帝的威权。结果他刚动动嘴,藩镇们就动起了手,连续爆发了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紧接着旷古绝今的一幕就出现了——继李隆基、李亨、李豫之后,李适也被撵出了长安城,先是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仍站不住脚,只好继续一路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
至此,长安四陷(别急,后边还有两陷),连续四任大唐皇帝像狗一样被撵得满地跑,简直把脸都丢尽了,还重塑个毛线的威权?
最后还是李适颁布了《奉天改元大赦制》,发誓自己再也不削藩了,这才稳定住了局势。自此以后,李适除了对跟吐蕃死掐还有点兴趣外,就剩下了醉生梦死。可人总是享乐,时间久了也会无聊,李适就难免也开始想东想西。
贞元五年(789年),正好是李适执政的第10个年头。在这一年,可能是缅怀起了老祖宗创下的无上荣光,又或者感慨于自己落难时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随左右,于是他又打开已经尘封了近30年之久的凌烟阁,往里边输送了一批新人。
史书中对此事并未做专门的记载,故此找不到完整的名单。但从相关人物的列传中,找到有明确记载的共12人,还有几人记载不明确,就暂未列入。
李适抬举进凌烟阁的人选,毁誉参半
李适搞出的这十二位功臣,除了郭子仪是凌烟阁的“熟客”,剩下的都是生面孔。其中当代有大功于这位唐德宗而入阁的李晟、浑瑊、马燧、柏良器、张万福、李惟简这6人的资格都没什么大的疑问,尤其是李晟和浑瑊,其功勋与才能哪怕与李世民钦定的二十四功臣相比,也称得上是不遑多让。
有意思的是李适抬举的那6位先代功臣。
郭子仪自不必提。苏定方这位征战一生,“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的初唐悍将,其功劳就算跟最早常驻凌烟阁的那批老资格功臣相比,也能压绝大多数人不止一头。只不过老苏因为出身不好还不是嫡系,所以一直备受打 压。李适能将这颗流落在凌烟阁之外快200年的最大一颗遗珠放回到应有的位置上,真真令人不得不赞一句眼光独到。
但剩下那几位,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褚遂良一生之功过很难说哪边高哪边低,桓彦范和刘幽求都是靠宫变发家,除此之外再无足道之处。至于郝处俊在终唐一朝近400位宰相中,也就属于高不成低不就那档,尤其在初唐时遍地都是贤臣良相的那个当口,也不知道李适看中了他的啥。
不过吧,李适这个皇帝本来就当得比较仙儿,脑回路跟大多数人都不太一样,所以干出啥奇怪的事情都不稀奇。比如李唐皇室奉老子为开山鼻祖,自然要追捧道教,可李适却偏要崇佛,而且放任光头们肆无忌惮的发展,一度到了危及国计民生的地步,逼得50年后的唐武宗李炎操起屠刀搞出了一起会昌法难。
所以他爱选谁就选谁吧,不用管什么道理,因为谁都搞不懂他。
凌烟阁的第五度开张,要等到60年后的大中二年(848年)。
唐宣宗李忱,算是唐朝最后一个靠谱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藩镇比较老实,权臣和宦官被收拾得不轻,所以国内局势比较太平。对外见证了吐蕃的覆亡,安 定了塞北,平定了安 南,接纳了归唐的张议潮,使得颓唐了许久的大唐朝罕见的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李忱的那个“小太宗”的称号,颇有过誉之嫌
故此,有史家宣称“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故而将李忱夸成了“小太宗”。
在唐朝,要说谁像李世民,就是对一个皇帝的最高评价。当然我们都知道李忱这个“小太宗”的水分很大,但搁在晚唐那个倒霉的年代,他能拼到这个程度也算不易了。
而对于凌烟阁来说,李忱存在的意义就一点也不亚于李世民了——如果说那位“大太宗”给这座阁子开了个篇,这位“小太宗”就是为其收了个尾。
为啥这么说?
在李忱之前,除了李世民认认真真的为凌烟阁选了把功臣、还特意把门槛抬得老高以外,李治就是在拿这座阁子当成了个政 治工具操弄,李豫则是全程临时抱佛脚或者说是病急乱投医,把凌烟阁搞成了水货功臣的批 发机器。至于李适对凌烟阁功臣的态度很难讲是灵机一动还是脑子一抽……而李忱,则是继李世民之后唯一一个以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为凌烟阁遴选了一次功臣:
不过李忱也是有原则的。大概他认为,唯有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才是真的大唐。哪怕再怎么降低下限,也只有在唐顺宗李诵之前——也就是截止公元800年左右,唐朝才勉强能称得上个“大”字。在此之后,世间再无大唐,有的只是小唐,甚至是小糖。
李忱抬举进凌烟阁的,基本上是将有唐一朝有资格入选的漏网之鱼一扫而光了
因此在终唐一朝,凌烟阁共6次开门纳新,唯独李忱这次只遴选了先代功臣。因此别说那些眼巴巴的盼着这位英武类其祖的皇帝陛下抬举自己一下的宣宗朝大臣了,就连之前的武宗、文宗、敬宗、穆宗、宪宗、顺宗这6朝也无一人能入其法眼,只能徒唤奈何。
因此李忱给凌烟阁功臣榜做出的做大贡献,就是把晚唐以前的各种“漏网之鱼”进行了一下查漏补缺,然后统统打包请进了这座阁子。比如因为历史问题屡遭排斥的裴寂、刘文静,比如按照勋劳其实早该入榜却因生不逢时而生憾的马周、岑文本、娄师德、郭元振,再如地位不高但壮烈殉国或仗义死节的李嗣业、许远、卢奕、南霁云……反正这份名单的制定,李忱是下了大心血的,态度是足够端正的,更是非常不拘一格的,总之是让人服气的。
拿这份名单替凌烟阁收尾,甚至是给盛世大唐做个总结,都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这世间最无聊、无奈也最少不了的,就是狗尾续貂,就连凌烟阁也不能例外。
唐昭宗李晔,是唐朝的第20任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皇帝,更是最后一个说话还能算数的皇帝。
当然,李晔说话想算数,需要满足很多的前提条件。
李晔也是个悲剧皇帝——历代王朝末年,又有几个帝王不悲剧?
他一即位,已经有半壁江山不服管了。一开始李晔励精图治还有点效果,先是弄死田令孜,然后干翻陈敬瑄,继而打爆李 克用,令天下藩镇一时间噤若寒蝉。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不仅麾下的禁军折损大半,曾经的平叛功臣李茂贞和朱全忠(即朱温)也趁机做大,成了更大的隐患。
因此李晔在位的17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成了受李茂贞和朱全忠操控的傀儡,到头来的下场还是成了朱全忠的刀下之鬼。只能说不是李晔能力不足、努力不够,大唐朝活到了这个奶奶样儿,就算李世民复生也只能干瞪眼,更何况倒霉的李晔?
于是乎成天活得战战兢兢、今晚睡下都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早太阳的李晔,为了求存、求变,不得不把象征着李氏先祖乃至大唐最高荣耀的凌烟阁,当成了贿赂军阀权臣的工具。
李晔弄进凌烟阁的那老几位,说是狗尾续貂都算抬举
光化元年(898年),李晔恭恭敬敬的将钱镠、孙德昭、李继诲、朱全忠四人的画像请进了凌烟阁,与历代先贤蹲在了一块。
非常讽刺的是,李晔请进阁子里的朱全忠,不但亲手杀掉了两任皇帝,还要了大唐朝的名;至于钱镠,则是五代十国中吴越的“太祖”;与之同列的另两人,也是在当时风头正劲的大军阀。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乱臣贼子。
从“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绝世良将都得排队100多年才能进的凌烟阁,到如今不但要皇帝三请四顾,还得人家心情好、给面子才勉强“莅临”一下的凌烟阁,就是唐朝289年历史的沧桑巨变的最真实的写照。
从贞观十七年到光化元年,凌烟阁6次开门,至少有140余人次的绘像供奉其中。排除掉15个无从考证的人物(其中大多是李豫“友情大放送”弄进来的)以及重复入选的,入选凌烟阁的功臣总数应在105人左右。
最后再附上一张完整的名单吧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这应该是最权威的唐朝英雄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