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讲到了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结局。
朱棣攻入南京,没有直接下令进入内城,而是留了点时间给他这个侄儿,希望他自杀或投降。
朱允炆在皇宫内放了一把大火,似是选择了自杀。但大火熄灭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哪一具尸体上带有明显的朱允炆特征。
于是,对于建文结局,《明史》含糊其辞:自烧杀或逃亡。
石悦认为,朱允炆当年并没被烧死——这其实代表了史学界越来越统一的看法。
面对他叔叔抛给他的非A即B的选择题,建文帝出人意料地选择了C!他在皇宫里点了一把火,然后趁乱沿一条密道逃出了皇城,从此人间蒸发……
关于建文帝出逃的细节,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有一说,他在被围后,就要自杀,一个老太监拉住他,说你皇爷爷(朱元璋)留给你一个匣子,说,非大难时不能打开,现在,可以了。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和尚的剃度工具等。于是他扮做和尚从此逃亡。
这个说法因为太像小说,人多不信,但他的逃亡则成了共识。
对于侄子的逃亡,朱棣寝食难安,他必须要找到这个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因为他心里藏着一个弑侄而立的鬼。
石悦梳理了很多史料,对寻找的过程做了如下还原:
朱棣当年在皇宫搜索,并未发现朱允炆的尸体,于是先后派胡濙与郑和秘密寻访,前者以寻找张三丰为借口,在国内穷搜;而后者则率领一个庞大的船队,打着海外贸易的旗帜,在茫茫海国,寻找一个叫朱允炆的人。
那么到底找没找到呢?
石悦的答案是找到了,但只是基于推断。
在书中,他写道,胡濙在16年后的一个深夜突然闯进朱棣的行在,与这个一直为侄儿生死而坐卧难安的皇帝进行了一次长谈,直达四更。
石悦推断建文帝会让胡濙捎来一句话: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和你再争了,你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活下去。
确实,很多人推断,建文帝即使逃出生天,也只能“一个人活下去”,以至孤独终老,或许隐在某个平常寺院、做个和尚是他的最佳选择。
是么?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比方,他又娶妻生子,子孙繁衍?要知道,他失去帝国权柄的那年,仅仅25岁。
可是,600年来,朱允炆的生死一直存在于历代史学家的推断里,没有一丁点的
实证
。
直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武昌一个让姓家族突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这一家族自称为建文帝后裔。在他们的族谱中记载了一个叫做
让銮
的人,他们始(迁)祖,为建文帝朱允炆。
根据家族口传历史,建文帝出逃后,改名
让銮
,以僧、道的身份漂泊云贵川,最后落脚到武昌。而武昌让龙湾让氏家族即是其一支后裔。
那么朱允炆怎么就更名改姓叫“让銮”了呢?《让氏族谱》的解释是,“让銮”的意思就是逊帝位、让天下。
对此,明史专家也有疑惑,因为“让銮”这个名字也太有寓意了,如果是真的,不会引起当时朝廷的注意吗?
这时,
另一支让姓家族又进入了专家的视野。
这一支生活在距武昌670公里之外的山东巨野,现已繁衍至千人。他们的始(迁)祖叫“让政”——又一个很“内涵”的名字。比较“让政”与“让銮”其含义出奇地相似!
不仅如此,在巨野让氏家族内部也有个口传的得姓故事:侄让叔天下。这,又是惊人地相似!
不过,故事中的“侄”并非朱允炆,而是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叔”当然也非朱棣而是赵光义。
悦华认为,巨野让氏家族的故事可能是一种影射,是以宋代明,以赵德芳代朱允炆。
首先,虽说赵光义代兄称帝,他的侄子赵德芳又死得不明不白,但他的后辈并没有遭到迫害,相反,南渡后,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宋孝宗)又接受了宋高宗的帝位,得到了皇权。
所以没有变赵姓为让姓的可能。
其次,起于宋初,又完善于明清的《百家姓》始终没有收录让姓,这说明,让姓是特别晚出与稀少的姓氏,
说它始于宋,逻辑不通。
那么,最终只能指向一点:
让氏的得姓故事不是在口口相传中产生了讹变,而是这一家族为了避祸而故意做的隐晦表达。
所以悦华有以下推断:这一家族的先祖为朱允炆,后代由于惧祸,不敢直言得姓原因,只好以前朝故事影射自己的家族秘密。
相似的先祖名讳、家族得姓故事和相近的家族传承世代,让我们可以推断,这两个分支之间,虽相去千里、隔绝数百年,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甚至有可能是同宗同祖的一家人。
而对史学界而言,这是600年来对朱允炆生死之谜几乎唯一的实证!
假使“让政”与“让銮”即朱允炆,那么在他的有生之年有没有用过这两个名字呢?用时不怕被发现吗?还有,他的子孙怎敢解密名字的秘密?
悦华推断:凡事皆有可能。
首先,他带着一腔郁愤苟活在人间,要为活着寻找一个理由。
他叔叔夺取了他的天下他岂能不恨,怎不想反覆?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回天乏术,于是就把别人的“抢”变更成了自己的“让”。——无论“让政”还是“让銮”,都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名字中虽有不甘,有孤傲,但更多的是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
其次,用这样的名字也没什么危险。
相信在东躲西藏、漂泊流徙的日子里,朱允炆会时刻遭遇盘查。有时,他会自称“让銮”,有时又会自称“让政”,当然他不会傻到写下“銮”、“政”这两个字,我大中国谐音字那么多,随手写一个,随便你猜!
退一步讲,即使有人识破了他姓名的秘密,把他带进京师与篡位者裸身相对,“让政”“让銮”中所包含的“认命”与“大度”,也会让他叔叔朱棣少点仇恨。
这恰恰又印证了当年明月虚拟的建文与朱棣的对话: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和你再争了,你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活下去。
最后,时代变了。
从家族吞吞吐吐、语焉不详的口传历史,到进入族谱,把“让銮”、“让政”变成方块字,忽忽300年过去了!大明皇旗所在位置,早有清的龙旗迎风招摇。
所以乾隆年间,武昌让氏,总算可以把“让銮”的名讳填进谱格。但“朱三太子”的传说还在民间流布,他们不敢在户籍簿上写下那个“朱”字,虽然才简单的六划。(可以数数“讓”字多少划!)
而几乎在这前后,巨野让氏也在祖茔为他们的始(迁)祖立下了一块碑,上书“明故(处)士让政之墓”,简简单单,没有碑文,没有后世子孙署名。
又过了近300年,当所有王朝已成往事的时候,在阳光下,让氏的子孙们才意识到“让”姓中可能包含的秘密,并不约而同地各自追寻。
它们是名字,更是一段秘而不宣、扑朔迷离的历史。
不关乎帝王,只关乎真相。
参考文献:
当年明月(石悦)《明朝那些事儿》
商传《〈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
《楚天都市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