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谈及绝色,自春秋数来,人们难免会想起眉如远山黛之西子,倾国倾城之貂蝉,沉鱼落雁之昭君,闭月羞花之杨玉环。她们是乱世枭雄身旁一抹亮色,或是摇曳生姿的盛世仕女。她们以美貌在中华民族整体记忆中刻下烙印。
而亦有这样一位女子,公孙氏,以一曲剑舞,闯进诗圣杜甫的诗句中,挥洒出大唐盛世独有的辉煌气度。今天,我们便走进历史长河,赏一曲唐盛世剑舞。
一 剑舞的起源与发展
1.剑舞的定义
何为剑舞?剑舞又称为剑器舞,是一种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 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
2.先秦时期的剑舞
剑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是以剑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最早在先秦时期,巫蛊之风盛行。剑舞被主要应用于祭祀活动,手执进行剑舞的巫师们,对外宣称剑能够起到辟邪作用。由此可见,此时的剑舞活动,反映着我国古代特有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3.秦汉时期发生的转变
到了在汉时期,剑舞开始逐渐流行,《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装见孔丘时,曾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中也记载了在鸿门宴上,项伯与项庄对舞长剑的故事。此时的剑舞,便已经兼具了搏击、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只不过汉朝时期剑舞还具有明显的性别特点,主要以展示男性的英武气质为主。除此之外,此时的剑舞也逐渐成为了展示权力地位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发展为中国礼仪的一部分组成。
4唐王朝剑舞艺术的繁荣
历史发展至唐王朝时,剑舞已经不再是男子的专属,逐渐演变成了典雅的女性舞蹈,成为柔媚与英气的一种结合展示。与此同时,在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唐王朝,剑舞更是风盛一时,在时代潮流裹夹中完成舞蹈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熠熠生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唐王朝剑舞的发展条件
任何伟大成就的达成总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剑舞此类舞蹈艺术在特定时代的发展原因亦如是,因此以下,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以至对外民族关系交往这几方面中,谈唐王朝剑舞的发展条件。
1-剑舞发展的经济条件
经济是基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文化发展具有相对性的反作用,那么此时,唐王朝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从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农业来看,制度方面,唐朝中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庸的规定扩展到所有成年人,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后期又实行两税法改革,在减轻对农户人身控制的同时,亦增加了政府税收。
农作工具方面,唐朝时期的农业工具也获得进一步改革,北方立井水车,南方筒车和曲辕犁的发展,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利方面,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更是连接各省。在以上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也就有了《通典》记载中,开元年间“天下无贵物”折射出的良好经济发展状况,又或是杜甫写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美好盛世局面。
除却农业圆满解决温饱问题作为唐朝剑舞发展的基础条件,舞蹈艺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唐朝手工业的进步。中国丝织业的发展自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以来,在时代演进中不断改革,时至汉,已出现了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除此之外,丝织业则更是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而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唐朝服饰文化得到了丰富,使之更加的绚丽多彩。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或还原的唐朝服饰,无一不显示着大唐繁华神韵。与之相对,这也舞蹈服饰的绚丽性和精美性做出贡献,为舞蹈艺术的发展点缀了亮丽的一笔色彩。
2-从政治观剑舞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经历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他充分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同时也借鉴前朝优秀经验。
一方面,继承隋朝制度,更加明确三省六部分工协作制,以科举取士,重用人才。促进了社会文化风气形成的同时,也为朝堂政治清明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反对隋朝暴政,以德治国,以礼入法,整体文化发展氛围宽松,统治者对待文学,艺术态度开明,鼓励文化的发展。为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唐朝时期甚至在宫中设立官办的乐舞机构,如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他们在继承前代舞蹈的精髓同时,也推陈出新, 创造出许多极具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总的来说,国家政治的清明,政局的稳定,统治者积极开明的文化政策。是唐朝剑舞发展必不可少的政治条件。
3-剑舞发展的文化环境背景
与政治经济相伴的,离不开这个朝代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发展潮流。此时的唐朝,风气开放,思想较为自由,在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外在需求促进了从事舞蹈艺术的人群增加。
与此同时,唐朝更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国人来中国定居,生活,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民族关系处理方面,不贱夷狄,积极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因此唐王朝时期,舞蹈艺术的发展不再是一脉相承。在充满中国的古典雅韵美、英气美的同时,也结合着异域风情。在对外交流与交往中,以开放的态度融合各民族优秀舞蹈艺术文化。从而,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盛唐剑舞艺术。
三唐朝剑舞代表人物
唐代剑舞作为中国传统剑舞文化的集大成时期,唐王朝时期所涌现出的优秀剑舞人物也是数不胜数。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还应当数公孙大娘和裴旻。
1华美佳人-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期,名动天下的第一舞人。公孙大娘最为出名的作品是《剑器舞》,同时,公孙大娘更是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与个人高超的技巧,创作出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新作品。如《西剑河器》,《剑器洒脱》、《裴将军满堂势》
她舞艺超群,最初在民间献艺,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人们经常看的如痴如醉,纷纷被她的舞蹈所吸引,大为赞叹。后来她的名声日渐高涨,受到邀请去宫廷表演,即使到了宫廷之中,她的舞蹈水平也无人能及。
当时有许多人十分爱慕公孙大娘的舞艺。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也是其中之一。在诗人杜甫的少年时期,他就曾观看过公孙大娘的舞蹈。那时候还是玄宗开元三年,年少的杜甫在郾城观看了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从那时起,杜甫便被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所折服了,只觉得这个服饰华美容貌漂亮的女子,舞蹈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作第一。
后来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了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异常壮观,而且在绚丽中还带着一封熟悉感。杜甫不由得询问李十二娘师从哪位舞者,向她习得了如此精妙的舞蹈。
当李十二娘答道:“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的时候,杜甫感慨万千。当初观看公孙大娘舞蹈时,他还是个稚嫩的孩童,如今在看到公孙大娘的学生跳的似曾相识的舞蹈,他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了。此时的杜甫,心中满怀着对故人的思念,与时事变迁的怅然。就这样,我们的诗圣杜甫挥笔写下了有名的《关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流传至今。其中的首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更是表达了杜甫对公孙氏舞蹈水平的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除却诗圣杜甫,唐代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旭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也曾深受着公孙大娘剑舞的影响。张旭的书法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狂逸,但是一开始他并没有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据张旭自己说,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到了的草书笔法的意蕴,而我是关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的神韵。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
2-潇洒儿郎-裴旻
而另一位唐王朝时期剑舞的代表人物裴旻,曾受到唐文宗盛的称赞,说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当是唐代三绝。
《独异志》更是有记载道:“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裴旻将剑抛入空中舍,如闪电般飞落,而裴旻手执剑鞘去接剑,剑穿透空气而投射下来,准确的插入了剑鞘中,观看这一幕场景的数千群众都都感到了身体发凉而惊悚。这一记载,也生动形象地从侧面反映了裴旻剑舞技术的高超。
和公孙大娘一样,这位卓越的剑舞艺术家,也对同时期的文艺创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画圣吴道子因为见到了裴旻的剑舞,被那猛烈的气势所触动,一时间灵感翻涌,于是拿起笔在墙壁上开始作画。不久,一幅鬼功神力,丹青过实的壁画就完成了。
四:当代反思-剑舞艺术的传承
无疑,唐代的剑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星。它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持续流传直至后世。在对古典剑舞的传承与发展中,至梅兰芳先生尤登台演出之时,依旧在发挥着古典剑舞对现当代舞蹈艺术的积极影响。他借鉴太极剑,结合古代剑舞特色和神韵,创造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中国舞剧《小刀会》、《盗仙草》中的剑舞,有独舞,也有群舞,舞蹈编排丰富多变。一时间剑舞文化的辉煌灿烂宛若重回大唐盛世。
只不过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科学互联网络等的技术进步,各式文化潮流来袭,也逐渐侵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如今中国热门的网络舞台一眼望去,再也很难寻觅到中国剑舞的身影,这一场大唐繁华,恍若历史长河中短暂存在的南柯一梦境,我们在现实的快节奏生活中,偶尔痴痴回想获得一场缅怀,偶尔也怅然间好似何处又遗失了难寻的精神家园。
然而联系当代,立足当下,剑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展示的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依靠智慧与美凝结而成的艺术精品。
在舞蹈艺术中,它融合了中国绘画,书法乃至戏曲所共通的中国神韵。在经历历史长河的久久积淀后,剑舞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门简单亦或复杂的技术性活动,更是通过其本身,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所在。
有人曾说,漫天繁花飞舞,那是风儿写给大地的情书,轻轻雨点坠地,那是春天写给万物的情书。而我说,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像我们稳步走来时,那就是先辈留存给我们的最好的关怀。这一份情书,传达千年,满怀真城,价值千金,更无以计量。
大唐剑舞的发展,不应止于当代,也不会止于当代。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推荐优秀传统剑舞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典剑舞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够在当时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既保留原有文化特色,又借助市场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终有一天,盼舞台再见一袭红衣,一抹英姿,一曲剑舞终罢,回望时,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家园,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