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里面,司马昭比较有谋略,司马昭的儿子里面,司马炎比较有谋略。司马炎建立西晋,覆灭东吴,一统天下,比他爷爷还强。不过很多人说他有一个缺点:心软。与他爷爷司马懿的心狠手辣正好相反。这就有点奇怪了,心狠的人成大事可以理解,心软的人,为什么也能成大事呢?
(司马懿)
司马懿的心狠手辣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件是他攻打辽东公孙渊,一件是他发动“高平陵事件”。
先说他攻打辽东公孙渊。公元237年,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不跟魏国了,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司马懿打败公孙渊后,残忍本性暴露无遗。首先,公孙渊派官员王建和刘甫来找司马懿谈判,想投降。司马懿说,不准投降,杀了。然后将头颅送给公孙渊,说这两人太老,请派两个年轻的来谈。公孙渊无奈,又派了卫演去谈判,并让儿子去司马懿军中做人质,司马懿又说,真要投降,就自己来谈呀!又把两人杀了。接着,司马懿进入公孙渊所在的襄平城,大开杀戒,居然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死,还将尸体聚集在一起,用土封成高高的坟墓,以炫耀武力。称为“京观”。这事在《晋书》中有记载:
《晋书》:“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司马懿不仅对敌人狠,对自己人也狠。辽东天气寒冷,司马懿的士兵衣着单薄,士兵们派了代表找司马懿,要求把缴获的衣服分一些给他们御寒。司马懿硬是不给,还嚷嚷着说,这是国家财产,我无权给你们用。
另一件证明司马懿心狠手辣的事是“高平陵事变”。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皇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到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兵变。本来,曹爽若不交出兵权,是有自救可能的,司马懿却骗当时几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去劝说曹爽交出兵权,交出兵权后不再追究责任。结果曹爽一交出兵权,司马懿背信弃义,将曹爽灭族,还将曹爽的部下全都夷三族,总人数达五千余人,出家做尼姑的女人都杀了。
然而,正是靠着这样的心狠手辣,司马懿终于将曹魏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后来他的孙子司马炎创立晋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年司马懿)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退魏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史称西晋。280年,司马炎灭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局面,一统天下。曹操和司马懿没能做到的事情,司马炎做到了。司马炎可以说是不错了。可是许多人都说他心软、没原则,这里有三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伦“偷盗御裘”事件。司马炎有一件非常名贵的御裘,这件御裘被他的叔叔,也就是司马懿最小的儿子司马伦看到了,司马伦居然指使他的手下刘缉买通宫中工匠,去偷这件御裘。结果衣服没偷着,人被抓住了。按律法,偷皇家的东西是死罪,掌管律法的廷尉毫不客气处死了刘缉,然后报告给司马炎,要求把主犯司马伦也抓来处死。可是司马伦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炎不忍心,放过了司马伦。
(司马炎)
第二件事,是司马炎无原则地“袒护羊琇案”。中护军羊琇因为当初帮助司马炎成了太子,司马炎一直对羊琇非常好,使得羊琇恃宠生骄,狗仗人势,无法无天,经常触犯律法。掌管律法的刘毅抓住羊琇的手下,掌握了羊琇的罪证,然后要求司马炎治羊琇死罪。可是当羊琇找到司马炎求情,司马炎立刻心软,将羊琇藏了起来,后来又放出来,官复原职。
第三件事,是司马炎袒护王戎。王戎接受了南郡太守刘肇的钱财,犯了受贿罪,被司隶校尉发现并追究。王戎不慌不忙,去找司马炎,又是司马炎心软,做了王戎的挡箭牌,他不准司隶校尉治王戎的罪,王戎因此逃脱罪责。这件事惹得大臣们议论纷纷,司马炎却这样回答:“王戎这种行为,不过是随大流嘛,大家都这么做,他不能做另类啊!”
看看司马炎心软到何种程度!一有人求情就放弃原则,不像个有作为的皇帝。可实际上,司马炎做皇帝做得相当成功。
其实,司马炎的心软是表面现象,他有他自己的思考。
司马炎不治司马伦的罪,是不想违背他当初分封诸王的初衷。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初,分封了27个同姓王,司马伦就被分封为赵王。为什么分封这么多王?因为司马炎亲眼看到曹操的后代自相残杀,最后皇族势力单薄,才给了他们司马家夺权篡位的机会。司马炎不想重蹈此覆辙,故而大封诸王。既已大封诸王,他就不能因为赵王司马伦偷一件御裘而杀了他。而且,杀赵王司马伦可能会引起其它诸侯王恐惧,以为司马炎想削藩,会引起内乱的。
司马炎不治羊琇的罪,则是因为羊琇是他的亲信加恩人。一则,亲信培养起来不容易,很多事情司马炎自己做不方便,需要羊琇替自己做,而羊琇是个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人。二则,羊琇当初帮自己当上太子,这件恩德他不能忘记,随便杀羊琇会让人觉得他薄情寡恩。
司马炎不治王戎的罪,原因更简单。王戎是瑯琊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瑯琊王氏是有名的士族,司马炎需要王氏的支持以稳定一方。动王戎便是动王氏,所以必须慎重。
(司马懿)
总结起来,司马炎都是从政治、从大局出发而“心软”的,这其实是权谋,不是心软。这种权谋与他的爷爷司马懿不是相反,而是一脉相承;一样的狡猾,一样的有心计、有城府。这样的人,当然容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