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不一样的贞洁观- 唐太宗时期,寡妇限期改嫁,鳏夫必须再娶

不一样的贞洁观- 唐太宗时期,寡妇限期改嫁,鳏夫必须再娶

本节概述

唐太宗曾下诏令全国寡妇限期改嫁,鳏夫必须再娶,并以此考核地方官政绩。虽与唐初受北方胡人习俗影响有关,根本原因还是当时人口太少,找不到其他增加人口的办法。宋以后“贞节观念”强化,延续至明清,表面出于儒家理学观念,实际因宋代人口突破一亿,明朝至两亿,清朝超过四亿,寡妇守节等观念及其取得的效果恰恰符合节制人口的需要,因而晚清还产生“中国的马尔萨斯”汪士铎极端的人口观。

本节内容

西汉时候对匈奴和亲,王昭君就远嫁到匈奴,嫁给匈奴的首领单于,地位相当于汉朝的皇后。但是根据匈奴的习俗,在她的丈夫这一任单于去世以后,她必须嫁给新立的单于,也就是说原来的单于跟其他夫人生的儿子,从辈分上讲等于她儿子一辈,如果(新立的)这个单于死的时候,她还活着,也许还得再次改嫁。汉朝人实在接受不了,觉得这种习俗野蛮甚至乱伦,但匈奴人理直气壮,我们用这个办法,要保证我们“种姓”能够绵延。

大家知道匈奴是个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蒙古高原、草原这些地方,气候寒冷、干燥,而且物产,特别是粮食基本上都不能生产,生存条件很艰苦,再加上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可以想象人均寿命很短,所以人口很难增长。你看到了近代,蒙古高原那些民族也是人均寿命很短,并且人口增长率很低,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人口负增长。所以匈奴不仅是采取这样的办法,充分利用妇女的生育能力,而且汉朝人凡是进入匈奴,不管是你是被俘虏的,还是被扣为人质的,或者自己投奔的,我们发现匈奴人都会让你在那里成家生孩子。比如张骞,张骞第一次出使,离开汉朝的地方不久就被匈奴扣留了,一扣留就是十年 ,等到张骞离开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家室,有了孩子。又比如苏武,他是汉朝的使者被匈奴扣为人质,匈奴一方面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这一带,不许他回去,但是另一方面等到苏武后来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有两个孩子,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不能带走的,更不要说像投降匈奴的李陵、李广利,这些都是一到匈奴,匈奴就要让他成家,让他们有孩子。

所以实际上这是匈奴的一种生存的方式,千方百计要增加人口,所以在他们那里这种行为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像汉朝那样,在西汉、东汉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妇女有一定的“贞节”的观念,寡妇改嫁就觉得不大光彩的,已经出现这种观念了。

但这是不是绝对的?匈奴人、胡人跟汉人在这种生育观念上面,或者在这种“贞节观念”上面,完全是对立的呢?其实在同样的生存条件下面,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比如说,北朝的时候,因为经常打仗,所以人口很难增长,特别是那些前线的将士,经常没有办法及时的结婚,及时的有机会生育。所以呢,曾经有几次皇帝下命令,把后方的寡妇集中起来送到前线,嫁给将士。那个时候不是叫你守寡,要逼你马上起跟前线(将士)结婚,保证他们有家庭,保证他们有孩子。

我们也许不能想象唐太宗在他登位的当年(贞观元年)居然下了诏书,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人口,规定:除了男二十、女十五以上应该促使他们赶快成家结婚,特别规定了寡妇如果丧期已满,就守孝时间满了,还有鳏夫也都要及时的婚配。居然由政府下令,寡妇要限时改嫁,并且把它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清朝康熙年间的寡妇改嫁执照

所以实际上,这样一种婚姻的习俗、观念,它是要跟社会的存在、跟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的。这个背景就是唐朝初年,经过隋末唐初的战乱、突厥的南侵、种种的天灾人祸,人口下降,所以迫切需要增加人口。

唐太宗即位不久,突厥南下,甚至兵临长安城下,唐太宗不得不亲自出城,跟突厥的可汗对话谈判,所以他迫切需要增加人口。那么当时增加人口有什么办法呢?没有其他手段,只有充分利用妇女的生育能力。寡妇大多数都年纪不大,还有生育能力,那么你怎么让她们守着不嫁呢,所以一定要地方官动员、资助寡妇改嫁。

所以唐朝甚至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在开元二十二年,还继续采取这些措施,比如当时就下的诏书规定男女的合法婚龄降到男十五、女十三,这是中国历史上面法定的适婚年龄的最低点。

所以这种原来的“贞节观念”、婚嫁的习俗,如果和实际需要不适应的,那就会改变。

所以唐朝根本没有什么寡妇不能改嫁这个观念,更不会把寡妇“守节”作为一种特别优秀的事件来表彰。所以我们看唐朝的历史中间公主的传记里面,都记载了大多数公主都是改嫁的,最多的一个改嫁了五次,而且改嫁几次改嫁了谁,都堂而皇之地记载在他们的传记里面。

但是唐朝以后,五代、宋朝,特别到了宋朝的时候,“贞节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非但寡妇不能改嫁,甚至未婚夫死了、或者甚至娃娃亲的男方死了,都不能改嫁,出现了很多女人怎么样“守节”的典范,甚至一些“守节”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

比如欧阳修记载了一个“节妇”的事件,那是一个小官员的妻子,小官员在外地死了,他的太太根据当时的习俗护送他的官帽回故乡去安葬。那一天天已经快黑了,经过河南西面一个小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馆,她要投宿。伙计一看这个女人穿着孝服,后面还有口棺材,认为很不吉利,就不让她住,要她出去。那女人再看天快黑了,好不容易找地方,你叫我出去到哪里去呢?在那里迟疑着不肯走。这个时候伙计上去拽着她手臂想往外拉,刚一碰到她的手,那女人勃然大怒,我一个女人的手能让你男人随便碰吗?这个手给你碰过了还留着干嘛?(女人)旁边抄起一把斧头,就把自己的手臂就砍断了。这个消息传出,那伙计受到惩罚,那女人被称为“节妇”,说为典范。你看守贞节要到这样的程度了,更不要说寡妇改嫁了。所以宋朝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女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饿死了也不过死了个人,你失节了,丧失了“贞节”,比死还严重。

而且从宋朝以后,甚至包括元朝,照样这种“贞节观念”流行,而且越来越强化。像明朝、清朝,你看各地都要烧贞节牌坊,表彰“节妇”、“烈女”。主要的事件往往就是拒绝改嫁,是以死相拼,自己有的时候为了抵制强迫她改嫁,有的自杀,有的剪掉头发,有的割掉耳朵,那么相反年轻轻守寡,甚至为未婚夫守寡,有的抚养遗腹子(丈夫死的时候肚子留下了孩子),又教育他成人,一直到老。那么这些优秀的事件,广泛的见于文章的记录,你看“方志”里面,地方志都有很多节妇的传,一些县城,甚至有的时候县城以外,都可以看到不少为“节妇”建的牌坊。

广州越秀区的贞洁牌坊

什么原因呢?这仅仅是价值观念或者伦理道德的问题吗?其实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伦理道德,都有它存在的基础。那我们看一下人口数量变化就可以明白了。

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甚至到唐朝顶峰,也不过大概七八千万人,但是到了宋朝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到了南宋跟金朝的时候合起来估计人口大概一点二亿,明朝人口突破两亿,清朝人口突破四亿。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人口的背景,所以实际上寡妇“守节”,妇女讲贞节,那正好符合社会实际的需求。因为那个时候是也没有其他办法来调节人口,要使你人少生怎么办呢?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让寡妇改嫁,甚至到了清朝,有一个学者汪士铎,现在人口学界把他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他认为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多,他甚至哀叹“天地之力穷矣”,自然界能够提供的资源已经穷尽了。

那么人多的祸根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女人,所以他曾经在他一篇文章里面建议怎么样限制女人和女人生育,他主张一部分女婴生下来的时候,就要把她弄死,把她溺死;活下来的女婴,一部分将来要进“童贞院”,就从儿童的时候就把他们集中起来收养,这些孩子以后是终身不能结婚的,这样又可以减少生育;同时也严禁寡妇改嫁,寡妇改嫁就等于像犯罪,严禁。那么汪士铎为什么会有这样这阶段的这种思想呢?这个背景,也就是当时还没有办法有效地调节社会的人口。

所以我们看到表面上这些价值观念、习俗,背后实际上是社会的需求。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理解,才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想象中间的“盛唐泱泱礼仪之邦”也居然会采用原来被汉朝人认为是野蛮乱伦的这些办法,皇帝会亲自下诏书,要寡妇限期改嫁。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口,观念,时期,匈奴,唐太宗,汉朝,寡妇,习俗,时候,鳏夫,观点评论,人口,匈奴,唐太宗,寡妇,汪士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观念,时期,匈奴,唐太宗,汉朝,寡妇,习俗,时候,鳏夫,观点评论,人口,匈奴,唐太宗,寡妇,汪士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观念,时期,匈奴,唐太宗,汉朝,寡妇,习俗,时候,鳏夫,观点评论,人口,匈奴,唐太宗,寡妇,汪士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