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虽然在位三十一年,但他从洪武十年就开始做甩手掌柜了,除了把握大方向及在重大事情上做决策之外,整个帝国的运转其实是由太子朱标来掌控的,这也是为何他死之后被追封为孝康皇帝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朱标身为太子,却长期监国,再加上朱元璋为他配备了一个豪华团队,这就让他的权力被无限放大,大大超出了太子的范畴,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之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寒微,身世悲惨,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兄弟就都死光了,他本人更是要过饭,还出家当了好几年和尚。

后来,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运气这才开始逐渐改变,成为郭子兴手下大将,还娶了郭子兴年轻貌美的干女儿马氏为皇后,即马皇后。

马氏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贵人,她是个贤内助,还救过朱元璋的命,因此朱元璋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哪怕后来朱元璋嫔妃众多,也丝毫没有影响马氏的地位。

马氏是1352年嫁给朱元璋的,三年之后,她就生下了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朱标,当时朱元璋的事业稍有起色,正带兵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当他听说朱标出生了,就高兴得不得了。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他当时已经二十七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而且是爱妻马氏所生,这能不让他觉得祖文冒青烟吗。

据记载,朱元璋还在所处山头的一块石头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他对朱标的出生有多么高兴,要知道这可是十多年来老朱家第一次添男丁啊!

而随着朱标的出生,朱元璋也开始谋划了,他决定将朱标培养成才,并且他对朱标抱有极大期望,再加上他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嫡庶思想,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将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了。

1364年,朱元璋迎来人生第一个巅峰,他在南京称吴王了,而就在同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立朱标为世子,而当时朱标只有九岁而已。

1367年,朱标刚刚过完十二岁生日,朱元璋便开始安排了,他让朱标独自前往临濠祭拜祖坟,以此来训练他为人君的本领,可见朱元璋望子成龙有多么心切。

当然了,朱标此行也不单单是祭祖,还要锻炼长途远行的能力(朱元璋特别喜欢让儿子通过远行来提升能力),并顺便考察民情,这些事情都是为了日后为人君做准备。

转眼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就登基称帝,建立明朝了,他又第一时间册立朱标为太子。

过了段时间,中书省成立了,还没开始办理政务,以李善长为首的一帮功臣就上书朱元璋,要求封朱标为中书令。

朱元璋虽然以朱标年幼、还需要继续学习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但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知道功臣们大多都是支持朱标的,有这些功臣护佑着,朱标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事实上,朱标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一直以来都是淮西勋贵拥护的对象,中书省之所以请求朱元璋封他为中书令,就是为了抬高他的地位,进而确保自身地位。

当然了,对于大臣们的心思,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呢,但他不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他们支持的人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并不是什么结党,反而是忠心的表达。

为此,朱元璋决定效仿李世民给太子李承乾组建的“太子天团”,也给朱标的太子府安排一些骨干大臣,这样既可以安抚淮西勋贵,也可以让朱标得到保护和成长,地位也更加稳固。

具体说来,朱元璋将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都安排到太子府任职,最重要的三个人分别是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常遇春,其中李善长是太子少师,教朱标读书;徐达是太子少傅,教朱标习武;常遇春是太子少保,保护朱标安全。

这三个人也是当时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被安排到太子府担任大小官职,比如汤和、邓愈、孙兴组、耿炳文等名将,再比如赵庸、王溥、杨宪、傅瓛等文臣。

甚至,朱元璋还安排浙东集团的首脑人物刘伯温、章溢等人到太子府担任赞善大夫,这两人是浙东四先生中的两个,另外两个是叶琛和宋濂,其中叶琛那时已死,宋濂则是皇子们的师傅,并负责编纂《元史》,还是朱元璋的秘书,他实在太忙了,要不然也可能被朱元璋安排到太子府任职。

也就是说,当时朝堂上主要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被朱元璋安排到太子府任职,成为朱标坚强的后盾,并且他还下令, 不在东宫外另设府僚,其用意是他日后征战在外,由朱标监国期间,方便大臣们辅佐朱标。

当然了,这些人也不一定都时常待在朱标身边,大多都只是挂名而已,尤其是为朱标讲课的老师们,都是另外请的人,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那就是让朱标羽翼逐渐丰厚起来,未来顺利接班并坐稳皇位。

用朱元璋的这一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儿子之中,朱标是唯一的太子人选,他不打算再换人了,他还要提前让朱标进入角色,为此不吝啬分权给朱标,甚至让功臣们都成为朱标的人。

朱元璋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在洪武四年的时候吗,他将常玉春的女儿常氏嫁给朱标,成为太子妃。

为什么是常玉春?

因为常遇春功勋卓越,是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让朱标娶他的女儿,等于是在进一步拉拢功臣们(功臣集团内部大多都是联姻关系,常玉春的儿子们也是娶了其他功臣之女为妻)。

并且,常玉春与朱元璋关系要好,且那时候已经去世,让朱标娶他的女儿,是在显示自己厚待功臣的决心,也是在收买人心。

到了洪武七年,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他一下子后继有人了,而且朱雄英还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没有正式册封,但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规定,皇太子的嫡长子为皇太孙),他的地位也就越发稳固了,皇子之中没有一个人再敢觊觎太子之位了。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中,也不乏优秀之人,比如燕王朱棣,就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军事人才,但也只是为朱标准备的帮手而已,而朱棣也一直认为,只要朱标在,皇位就跟他没什么关系,哪怕他娶了徐达的女儿为燕王妃,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了,学习得差不多了,也有了一些历练,朱元璋便又开始安排了,那就是让他在监国这个位置上,提前尝尝当皇帝的感觉,“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当时朱元璋是这么下诏的,“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大小事务先禀告朱标处理,处理完了再禀报给他就可以了。

其实,当时朱元璋还不到五十岁,身体也还可以,并且他没有出征在外,人就在京城,他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管,将朱标推上前台,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这个时候,朱标就已经成为“二皇帝”了,行使皇帝职权,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时明朝还存在丞相这个官职,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是胡惟庸,官至中书左丞相,是百官之首。

由于胡惟庸的存在,朱标的权力有很大一部分被他分走了,这是让朱元璋耿耿于怀的地方之一,尤其是胡惟庸专权擅国、心怀二志、结党营私,这让他产生了用就废黜丞相这个职务的想法。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让锦衣卫调查胡惟庸,最后以胡惟庸谋反、私吞贡品等罪名将其及党羽一网打尽,并趁机废黜丞相之职,皇权因此被放大,而朱标的权力也就随之变大了。

而随着朱标参与国政的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尽管他主张实施“宽通平易之政”,与朱元璋的严苛之政有所想左,但这不妨碍他的威望日益高涨,权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说,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牵连甚广,前后杀了足足几万人,但朱标一直主张只惩治罪首,这样就一人唱了红脸,一人唱了白脸,朱标显然更符合大臣们的口味,因此在无形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久而久之,朱标给人一种仁慈、厚道的印象,这样的人是大臣和百姓都喜欢的,朱元璋虽然有些不喜欢,但他也只能自己把恶事都做完,给朱标创造一个好的施政环境,他并没有试图改变朱标,也知道朱标已经羽翼丰厚了,在做什么都是没用的了。

洪武十五年,朱标年仅十岁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这让他极度悲伤,不久后太子妃常氏也因病去世了,他由此陷入人生低谷。

不久后,朱标将次妃吕氏扶正,成为自己的新任太子妃,而吕氏所生的儿子朱允炆因此成为朱元璋的长孙。

可以说,朱雄英的去世,改变了当时明朝的政治格局,因为他是常氏的儿子,是常玉春的外孙,也是功臣集团支持的对象,但他不幸夭折了。

取而代之的是朱允炆,但他的母亲吕氏是元朝降臣吕本的女儿,没有任何根基,支持他的人很少,这也是导致他后来在靖难之役中败给朱棣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朱雄英离去、朱允炆被推上历史前台,朱标的地位多少受到动摇,至少他的兄弟们看到了争夺皇位的可能(朱允炆作为庶子,朱棣等诸王根本看不起他,这是朱棣敢于造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凡朱雄英活着,朱棣都不敢造反,因为功臣们会群起攻之),大臣之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变得动摇。

尤其是朱棣,他在姚广孝和袁珙两位谋士的帮助下,开始培植个人势力,很难说他那时候已经决定未来要造反了,但至少有自保的目的,因为他担心以后朱允炆继位,肯定会对他不友好。

朱标面对如此困局,朱棣决定出手相助,他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赋予朱标更多权力,再比如扶植蓝玉,也就是朱标第一任太子妃常氏的舅父(蓝玉的姐姐是常玉春的妻子,常氏就是她生的)。

自洪武十五年之后,蓝玉权势日重,多次被朱元璋任命为大将出征蒙古,每次都取得了傲人的战绩,因此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成为当时军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作为主将出征漠北,在摸鱼儿海直捣北元老巢,俘虏北元妃子、皇子,大臣及男女十几万,俘获牛羊无数,因此被封为凉国公。

事实上,那时候蓝玉已经有诸多不法行为了,而且私自豢养数千义子,要不是因为他极力维护朱标,是朱标最重要的保护者,朱元璋早就惩治他了,但他为了维护朱标而选择纵容蓝玉。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蓝玉是如何维护朱标的了,举个例子,那时候他经常在北方征战,与燕王朱棣打交道比较多,对朱棣也非常了解,有一次他班师回朝,对朱标说,燕王的一举一动都跟皇帝一样,迟早是会造反的,要尽早提防。

后来,这事被朱棣知道了,因此与蓝玉交恶,但蓝玉毫不畏惧,与朱棣针锋相对,朱棣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蓝玉一直维护朱标,朱元璋对他十分宽容,甚至一再委以重任,并将他视为未来辅佐朱标的主要人物之一。

反过来说,因为蓝玉的存在,朱标的兄弟们都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藩王,朱标的太子之位因此稳固无比,他的权力自然也就不受影响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开始逐渐退居幕后,将更多事情交给朱标处理,但朱标也因此累坏了,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

在朱标人生最后几年,朱元璋除了北伐等战事之外,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了,朝廷大事都由朱标一人做主,这是他权力最巅峰的时期。

但是,自从朱元璋取消的丞相之职,所有事情都得皇帝亲自处理了,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被他慢慢都交给朱标。

朱元璋精力旺盛、身体素质好,但朱标显然比他要差些,小病不断,大病偶有,一直都病殃殃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朱标到陕西视察,一方面是为了考察西安,看西安是否能成为新首都;另一方面是为了调查秦王朱樉,因为朱樉因为犯错被召回京城,朱元璋想让朱标去探查一下虚实。

当时朱标身体不太好,又从南方跑到北方,路途遥远不说,工作还很沉重,因此返回北京之后不久就生病了,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

也就是说,朱标在二皇帝这个岗位上活活累死了,历史上太子早死的案例很多,但像朱标这样的,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件事从侧面反应出朱标当时责任很重,而权力越大责任才会越重,因此反推他当时权力非常大。

朱标死后,朱元璋心灰意冷,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他为朱标准备的一切,显然对朱允炆是不合适的,于是他又开始大开杀戒,把可以威胁朱允炆地位的人都杀了,最典型的就是蓝玉案,被牵连致死者一万五千人,其中公侯就有十几人。

而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暗合了朱棣的心意,他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他能造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是,朱棣造反成功后,也让仁厚的儿子朱高炽当了二十多年二皇帝,朱高炽由此成为第二个朱标,只不过他比朱标稍稍幸运,熬到了坐上皇位,但也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从权力上而言,朱标与朱高炽也是很像的,都是具体负责国家运转之人,尽管权势都非常大,但同时也都遭受了巨大压力,对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最终都活得不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标的,长子,朱元璋,权力,地位,朱标,儿子,太子,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蓝玉,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标的,长子,朱元璋,权力,地位,朱标,儿子,太子,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蓝玉,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标的,长子,朱元璋,权力,地位,朱标,儿子,太子,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蓝玉,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