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朱元璋似乎已经成了“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代名词,然而在元朝灭亡后,滞留在中原的蒙古人不计其数,仅元大都就有上百万蒙古人,朱元璋又会如何对待这些蒙古人,特别是其中的蒙古女子呢?
讨元檄文
据《明史》记载,元朝统治者对待汉人极尽打压之能事:与蒙古人、色目人相比,汉人是低等群体,南人更次之,在官吏任用、科举考试、法律地位上都有很多歧视措施。比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只能向官府申诉,种种不公平的制度比比皆是,这就是元朝的“四等人制”。
元顺帝时,蒙古权臣伯颜竟上书要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以便永远削弱汉人的防抗能力。消息传出后,汉人群情激奋,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便由此展开,放过牛、做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也加入了这支队伍。经过数十年战火洗礼,朱元璋迅速成长,成为了起义军的统帅,并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的力量,一统江南。
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人马北进中原,途中发布《谕中原檄》,号召天下人民奋起讨元。檄文中提到了对于蒙古、色目人的处置方式,声称他们只要知礼义,主动归顺,认可自己的臣子身份,便可获得与汉人一样的待遇。
可以说这个宣传文案让很多之前忧心忡忡的人都感到松了一口气,北方的士族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要消灭的对象,平民也知道朱元璋是来救助我们脱离苦难的,蒙古、色目人也不用担心会受到残酷的报复,因此也无须抵死反抗。
《谕中原檄》中记载:“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北伐军能够顺利进军,在短时间内收复大量土地,进而统一全国,与这一纸檄文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以德报怨
朱元璋的檄文并非只是说大话,与元朝“四等人制”相比,朱元璋对待蒙古人、色目人可以说是极其恩厚了。对于北元势力,他采取了不服便打,服则安抚的政策,刚柔并济,将北元势力逐渐瓦解。
对于蒙古贵族、士兵,也都给予了一定的优待,没有对其进行报复。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被俘虏后,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封为“崇礼侯”,好吃好喝款待了好几年,最后又让人把他送回蒙古,想让他继承汗位,听命于明朝。
据《大赦天下诏书》中记载:“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
对于儒化的蒙古士人,朱元璋更是一视同仁,有才华者也可获得任用,也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就像蒙古士人答禄与权因为才华横溢,还当上了秦府纪善,负责辅导太祖的次子秦王,后改任御史等职。
从斗争到同化
当然,朱元璋做这些事情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的终极目标,还是想让蒙古人和汉人一样,老老实实地接受自己的统治,不要再做无谓的反抗。那么,有什么能比把敌人变成自己人更加可靠呢?这就是朱元璋实施这些政策的原因。事实上,虽然没有报复蒙古人,却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同化他们:
第一:语言同化。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达了禁令,要求蒙古人必须使用汉字、学习汉语,交流也必须用汉语。
第二,服饰同化。
蒙古人不得再穿自己的传统服饰,连首饰也不能佩戴,只能穿汉服,即“诏衣冠如唐制”。
第三,姓名同化。
蒙古人要把自己的姓氏简化成为汉姓,当时分散在各地的蒙古人、色目人基本上都改换了姓名 ,如果仅从姓名来看,很难分辨他们的族属了。
第四,血统同化。
这一招应当是最狠的,也就是不允许蒙古、色目人自相嫁娶,他们只能与汉人通婚,尤其中原遗留的上百万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若是违反的话,将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罚为奴隶。
为了树立榜样,朱元璋自己纳蒙古女子瓮吉剌氏为妃,还让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娶了元朝太尉扩廓帖木儿的女儿为妻,仅此一招,便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
《明会典》中有记载:“洪武五年,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如此看来,朱元璋的目的已经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各种同化的手段让蒙古人逐渐忘记自己的族属,实现彻底的汉化,从内心深处接受明朝的统治。
有人说这叫“软刀子虽然不见血”,“温水煮青蛙”,可远比元朝的“四等人制度”要高明多了!
参考文献:
1.《明会典》
2.《谕中原檄》
3.《大赦天下诏书》
4.《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