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推恩令,是指汉武帝为了削弱藩国,巩固中央集权,下旨要求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和税收分给所有儿子的诏令。
实行推恩令前,西汉藩国土地和税收只传国王的一个嫡子,其余的儿子无利可分。而实行推恩后,诸子都有地、税可分。
由于推恩令是一项对诸侯王庶子和无利可分的嫡子有利的政策,所以推恩令在藩国的落实情况非常顺利。而通过落实,诸侯国最终被拆得四分五裂,由若干个强国变成几十个小国。这些小国因为实力弱,对中央不再具有威胁,最终也被武帝逐一收拾。
应该说,西汉能完成中央集权,推恩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朝建文帝时期,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与御史韩郁曾经上书,恳请建文帝效仿当年主父偃推恩之策,勿行晁错削夺之谋。也就是建议朱允炆实行推恩令,别搞强行削藩之举,导致昔日西汉七国之乱的祸事重演。不过建文帝没理会他们的建议。至于没理会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来,建文帝当时很自信。他早就憋着劲想要收拾他的那些叔叔们了,他有削藩这个念头不是一天两天。从他本人的主观意愿上来说,他就不想把这事和平解决。毕竟他的权柄优势极大,削藩的资本很足。
他当时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输,自己有“飞龙骑脸”的优势,怎么可能会输呢?
二来,明初实行推恩令,作用也不大,朱允炆深知这一点。
西汉推行推恩令有三个前提,一是汉景帝打赢了七国之乱,中央威信很大;二是汉代藩王的权力过大。当时的藩王不仅有军队,而且还有封国的治理权和征税权,实际上就是独立的国家;三是当时的遗产分配制度不合理。(遗产分配制度是中央制定的,其实部分藩王也不满这种制度)
而相比之下,明朝就没有这些前提了。
首先,朱允炆只是众藩王的侄子,他在叔叔们的眼里,固然有皇威,但威信不足。
其次,明朝的藩王没有封地,没有藩国的治理权,只对土地有所有权以及对土地的产出有支配权,没有在土地上任命官员和直接收税的权力。比如说朱元璋让朱棣当燕王,是让他到燕地负责戍边,只有打仗的时候才管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就回家抱孩子。除了他自己的亲兵卫队外,其他兵马还是归朝廷指挥。这种权力远不如西汉早期的诸侯王。
最后,明朝藩王的儿子都有继承权。朱元璋怕朱家子孙受苦,就规定亲王嫡子可以继承亲王位,庶子封郡王。郡王的嫡子继承郡王位,庶子封镇国将军,相当于正一品。再往下依次类推,最低的一级是奉国中尉,年俸两百石,相当于从四品官员的年俸禄。老实说,这个待遇不低了。
所以说,明朝如果实行推恩令,实际效果其实不大。毕竟藩王只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产出支配权,另外就是还有一点卫队和俸禄,难道要分这个吗?亦或者说,难道要分他们的战时兵权吗?如果连这都给分了,那谁来负责戍边呢?
当然,削藩还是要削的,藩王节制边地军队过久,容易在边军中树立起威信,导致边地军队唯藩王之命是从,不听皇帝命令。所以建文帝最终选择了削藩,而且是强行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