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姻亲,同时也是“玄武门之变”的首席功臣,这两条理由足以让长孙无忌稳稳地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之中,但要在功臣座次中排名第一,仅靠以上两个理由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那么,在长孙无忌的身上还有什么长处,使他能够名正言顺地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呢?
个人认为,长孙无忌之所以能够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能力强,忠心耿耿。
长孙无忌的能力与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能力超群。
长孙无忌不同于一般的外戚,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行政经验丰富,执行日常的行政工作也显得非常娴熟。
也正是因为这样,唐太宗才非常地信赖长孙无忌,可以说在唐太宗的多位宰相当中,他始终是名列第一的。
唐太宗曾经这样评价长孙无忌的行政能力:我为什么要让长孙无忌当宰相中的第一名呢?就是因为他特别聪明,事情做得很漂亮!
②:主持修订律法。
长孙无忌曾主持过唐代法律的修订,这一点的意义非常重大。
唐朝建国之初,也就是武德年间,因为忙于建国战争,一时之间来不及制定新的制度,所以沿袭的还是隋朝的律令典章,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到了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就颁下命令,必须要制定属于自己国家的律令典章,可工作还没进行完,就被“玄武门之变”中断了。
直到秦王李世民继位之后,他才再次颁下命令,继续修订唐朝的律令典章,负责这项工作的带头人就是长孙无忌。
而此次修订的唐代律令典章,名字就叫“贞观律”,其修订内容非常完备,耗时更是长达11年之久。
到了李治(唐高宗)继位之后,他又再次增补了一些法律条文,而且还在其中增添了一些司法解释,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名字叫作《唐律疏议》。
不得不说,这本《唐律疏议》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它是所谓“中华法系”的基石,其纵向、横向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毫不夸张地说:宋代的《宋刑统》,包括之后的《大明律》、《大清律》,要与《唐律疏议》作比较的话,那都是它的徒子徒孙!
如今,有人经常会说“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但是大家也要知道,罗马帝国之所以伟大,其实并不是在于它那个战无不胜的军团,而是在于它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部《罗马法》。
他们有《罗马法》,我们有《唐律疏议》,而这一点就是长孙无忌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贡献!
③:时刻维护唐太宗的利益。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最信赖的人,因此他对唐太宗的忠心也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因为其他人对太宗皇帝的忠是对国家的忠,任何事情都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加以考虑的。
而长孙无忌却不一样,他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以太宗皇帝个人利益的角度为出发点,始终忠于太宗个人的。
因此,长孙无忌的表现与群臣是不一样的,比如:
唐太宗一生善于纳谏,总是鼓励部下给自己提意见,但每当他鼓励到长孙无忌头上的时候,长孙无忌往往会推脱:“陛下如此圣明,我们听从都来不及,哪还有什么意见可提啊!”
有一次,在征伐辽东的战争当中,长孙无忌再次体现出了他的这一特点——
当时,唐太宗率领唐军亲征辽东,而辽东地区的气候却有个特点,那就是早寒,中原的军队冬天在那里根本就待不住。
因此,太宗皇帝在出发之前就定好了一个方针,就是要在秋季过去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可敌方在辽东地区设置了很多座山城据点,如果唐军一座接一座地去攻打,肯定会特别耗费时间,于是有人就向太宗皇帝建议,不如让军队绕开那些据点,出奇兵而制胜,直取敌人的腹心地带。
此时,长孙无忌马上站出来表示反对:“天子出征不同于一般的将帅,安全乃是第一位的,我们万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依老臣之见,咱们还是平铺直进、按部就班,如此更为稳妥一些!”
结果,这场攻伐辽东的战役,最后演变成了唐太宗一生中少有的一场窝囊仗。
对于长孙无忌提出的建议,元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胡三省曾有过这样一番评价: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引自(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可见,对于这个过错,长孙无忌最起码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吧!
因此,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唐太宗手下所有的大臣都像是魏征一样的直臣,非也!
而长孙无忌之所以可以名正言顺地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可能与他时刻都顺着太宗皇帝,并且事事都为太宗皇帝的自身安危考虑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