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而且是系统性的。但甲骨文却隐藏了三千年,敢情这么多年中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打哪儿来的。
清光绪年间,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多方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慈禧老佛爷仓皇出逃,王懿荣绝望了,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王懿荣殉难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还从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购得3000余片甲骨,从友人那里获赠300余片,又派儿子去河南购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1903年11月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
甲骨文的发现,事出偶然,发于有心,贵在自觉。自觉,一是基于专业知识的自信,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等人都是古代金石文字的专家,具有学术敏感性;二是主动作为,没有课题申报,没有资金资助,无须动员,全凭学者的学术使命,而且是自筹经费搞科研,收购5000多甲骨,那得不少银子呢,大清朝廷不会给的,它已经自身难保了。
国家典藏博物馆的《甲骨文记忆》展览,为人们了解甲骨文提供了很多直观与脉络的展示。其中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将飞鸟、树木、流水和鱼组成一个场景,飞鸟、树木、流水和鱼均为甲骨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