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正聊三国“浅阅晋史”系列第十八篇。
本文重点:司马炎上位史
司马昭在灭蜀过程中接受了晋公的爵位,五个月后凭借灭蜀功劳和威望上升为晋王。当时司马昭也选定了世子,即司马炎。其实司马炎在被正式确立前,还是有一些风波的,既然是回顾晋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司马炎的上位史。
司马炎字安世,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史书称他为人宽厚,还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在嘉平年间,他被封为北平亭侯,参加工作后,他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假节。因他迎曹奂入朝为帝有功,便被升为中抚军,新昌乡侯。晋国建立后,司马炎被立为世子,封抚军大将军,享受开府等特权。
一:司马昭坚持立司马攸?
话说早先年间,司马昭一直认为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考虑到司马师并没有儿子,司马昭便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子。司马昭对司马攸极其宠爱,司马昭还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只是暂时担任相位,等自己死后天下大事应该归司马攸。
每次遇到有人讨论此事,司马昭都会坚称:“这是景王的天下,我不能独占。”
司马昭的想法一直到晋国建立,选择世子之事迫在眉睫,但司马昭还是中意于司马攸。万般无奈之下,何曾等人苦劝司马昭表示:“司马炎英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司马炎发长坠地,双手过膝盖,这不是人臣之相!”
不是人臣之相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帝王!
在何曾等人苦苦劝谏下,司马昭终于决定立司马炎为世子。
二:司马攸代表着什么?
很多人肯定会纠结,为什么司马昭当年执意要立司马攸,甚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
有一个思路可以辅助我们的理解,那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权力交接并没有那么完美。
我们知道,司马家族及其支持势力,组合成了一个超级巨大的利益捆绑团体。各利益分支为了自身家族达到利益最大化,肯定是要对司马家族有所投资的。
自司马懿权力完全巩固后,各大利益团体大概率纷纷会把资本投资在身为嫡长子的司马师身上。司马师顺利继位后,他也曾制定了一个二十人的新班底,刨去曹氏宗亲姻亲及利益捆绑集团之外剩下的人和司马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核心利益共同体。
也许有人问司马师没有儿子,如何让投资方放心呢?其实在司马师刚上位左右,司马昭已经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如此一来,各位股东才纷纷放心地投资到司马师身上,寻求利益最大化。
可谁知,司马师去世太早,而接替司马师的并非司马攸而是嫡次子司马昭。在司马昭掌权下,大部分家族也会持观望态度。反过来对于司马昭来说,在司马家族侵蚀魏王朝政权的过程中,他也必须拉拢曾经投资在司马师身上的世家大族。
鉴于此,司马昭一定会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这是司马师的天下,未来要归政于司马攸。不过说话归说话,放屁归放屁。当司马昭已经完全侵蚀掉曹魏后,也培养了无数投资在自己身上的家族党羽,只要自己和自己儿子的利益团体稳固,短时间司马师势力是不会兴风作浪的。
鉴于此,司马昭之前经常声称死后让位司马攸,是为了维系司马师旧党。司马昭去世前正式选世子,是自己羽翼丰满后的必然选择。
但这么做,就没有后顾之忧吗?其实不然,在二三十年后,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在皇权衰落之际,成为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对晋王朝打下重重一击。八王之乱中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幕后势力支持的,而司马冏能够闹翻天,好像我们能隐隐约约看到司马师与司马昭当年权力交接中的一些瑕疵。
三:正式上位!
咸熙二年五月,由于司马昭被赐享受和天子一样的礼制,司马炎成为王太子。八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担任相国及晋王。
司马炎上位后下令,在封国内施行宽恕政策,减免一些有罪之人的刑罚,并要求封国内有关人员穿孝服居丧三日。
既然司马昭早先将自己未来的路铺好,司马炎也没必要再磨蹭了,该有的祥瑞说来就来。司马炎在逼迫曹奂退位前,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进行了一系列布置。
九月,司马炎封何曾为晋国丞相,王沈为御史大夫,贾充为卫将军,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上述人皆享受开府的权力。十一月,司马炎设置四位护军,牢牢把握了洛阳及全国军事权力。
此后,司马炎命令在各地纷纷施行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一时间,晋国内部一片融洽,天下归心于晋。曹奂认为自己历数已尽,便派遣郑冲传达自己禅位的决定。
司马炎收到诏书后,根据礼节进行三次辞让。最后在何曾、王沈等人的坚持劝进下,司马炎正式受禅。
历史新的一页,被掀开了。 文:正聊三国作者XXY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