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一统是主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也曾多次出现大分裂和大混乱的时期。
让人奇怪的是,为了结束大分裂和大混乱所进行的王朝战争,大多数都是占据北方的政权或军事集团获得最终的胜利,比如,结束魏晋南北朝的是西晋,结束五代十国的是北宋(其实北宋也是局部统一)。而唯一的例外,就是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实现了由南向北的统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险些实现由南向北统一全国这一壮举的,比如东晋的桓温、刘裕等等,但是他们都没能完成这一壮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北方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农业是一个政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赋税来源。所以,哪个国家或政权的农业越发达,其经济实力也就越强大。虽然,南方土地广袤,而且非常适宜耕作。但是,地广人稀的南方,耕作技术还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相反,北方的耕作技术都遥遥领先于南方,不仅大量使用铁器和曲辕犁,还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发达的农业,不仅能保障国家的赋税,还能让国家拥有大量的人口。以三国为例,地处南方的孙吴(2562000人)和蜀汉(人口1082000人),两个国家全部人口合在一起,都没有曹魏(4432881人)一个国家多。正因为北方拥有发达的农业,所以在历次王朝统一战争时,可以提供足够的物资保障和人力保障。
虽然两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发生南移,但是北方的第二个优势开始显现。那就是占据压倒性的军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军事优势主要体现在军队数量,军队质量两个方面。由于北方长期占有经济优势,所以可以快速集结和武装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比如,隋朝发动统一战争之时,能够出动五路大军,兵力达到了50万左右,让南陈防不胜防,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
同时,由于北方拥有丰富的牧场,可以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兵团。虽然南方也饲养战马,但战马的数量与质量远不如北方。以南宋岳家军为例,通过从北方采购,以及战争中俘获的战马,曾组建了一支8000-10000人左右的骑兵。但是,数量远逊于他们的对手金军,仅仅郾城之战,金军就出动包括“铁浮屠”和“拐子马”在内的精锐骑兵15000人。骑兵的数量上南方已经处于下风,在骑兵的质量方面差距更大。还以宋军为例,宋军规定战马高度在“四尺一寸”到“四尺七寸”之间(约合 127厘米至146厘米),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所以宋军的很多战马实际高度在四尺一寸以下。反观北方战马,基本都在140厘米左右。
战马的身高,将直接决定战马的所能承载的重量。以南宋战马为例,虽然已经发明了“大全装”马铠和“小全装”马铠,但是一个骑兵的甲胄的重量已经在20千克至25千克,加上武器装备,则更是达到了50千克左右。所以,宋军战马的马甲以皮甲为主,比如“金钱朱漆皮马具装”和“钢铁朱漆皮马具装”。但是宋军的对手中,西夏有“铁鹞子”,金朝有“铁浮屠”,都是披着采用冷锻工艺制造的铁甲。在增强防护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重骑兵的冲击能力。
由于在军队数量和军队质量两个方面都占据优势,所以在历代王朝统一战争中,北方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如果北方地区出现巨大动荡,而南方又有军事天才出现,确实会弥补双方之间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差距,甚至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比如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就是非常好的例证。但是,往往在北方混乱之时,南方的军事天才们同样面临着内部或者自身的问题。
以后来建立刘宋的宋武帝刘裕为例,在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至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的北伐中,几乎收复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地区,以及号称沃野800里的关中。而在刘裕之前,东晋权臣桓温也先后三次进行北伐,都曾取得巨大的战绩,甚至一度收复西晋故都洛阳。更为传奇的是,南梁陈庆之,仅仅统帅7000“白袍军”就曾横扫北魏。但是,他们在创造了诸多军事奇迹之后,并没能实现王朝统一。其中原因,都是“后院失火”。
就在刘裕准备经略北方,以期稳固新收复的土地,并继续扩大战绩之时。其坐镇京城的心腹刘穆之突然去世,一心想要取司马氏而代之的他,担心在江南的根基被人动摇,所以只能匆忙回师。而桓温北伐的目的更是树立自己在东晋朝堂上的权威,以图日后能够更进一步成为皇帝。所以,他根本不敢长时间远离东晋朝廷,每次北伐都是浅尝辄止,在取得一定战绩后迅速班师回朝。陈庆之虽然没有僭越的野心,但是他只有7000孤军,在没有援助和粮饷补给的情况下,最后也只能是铩羽而归。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王朝统一战争,之所以只有朱元璋是由南向北获得最终胜利,除了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