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动的初中历史课上,学生都普遍认为朱棣没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皇位,只是运气好生逢其时罢了,其实没同学你想的那么容易。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是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也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俩之间的一场生死之战。
因为不想削藩,不想被中央朝廷整死,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鼓动下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造反的这条道路,孤注一掷注定永无退路。
战争无疑是最残酷的,凭借这点家底跟整个大明朝廷对抗,朱棣是没有把握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
之所以这样说,还和他的父亲朱元璋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为孙子朱允炆没留下几个能用之将。
当年那些纵横天下的将军们早已到地下陪朱重八去了,他们的后代也已是纨绔子弟,开国大将中只留下了一个只善于防守,对朝廷没有威胁的老将耿炳文,别忽略了朱棣的军事能力,那些年跟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一流大将成长的小将自然不输只会防守的耿炳文。
最为诧异的是朱允炆得知耿炳文作战不顺的情况下竟毫无主见,听信黄子澄等一班儒臣的意见换帅李景隆,纨绔子弟安能打仗?五十万南军被李景隆败的所剩无几。
同时,朱棣不费吹灰之力收编了宁王的全部军队,此消彼长之间胜负关键所在。
从北京打到济南,李景隆一败再败最终被罢职。在济南城守将铁铉、盛庸等人的周旋下,获得了短暂的胜利。
朱棣也意识到了,从山东南下到南京路途遥远,所以大胆的采用了突袭战略
,燕军以徐州作为突破口径取南京,并焚烧掉了南军在徐州的粮草大营,并在灵璧之战中重创了南军主力,从此燕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南京,建文帝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并造就了一个失踪的千古谜团。
此外,不得不提朱允炆的优柔寡断和懦弱的性格,在多次有机会杀掉朱棣的情况下,下“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众将领不敢违背,这也是朱允炆的一大败笔。
国都南京破了,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南京称帝,各地的地方官被迫归顺。在这四年的战争里,朱棣每一天都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很多次的死里逃生,成百上千次的战斗不息也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传奇一生。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