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常有一些人,借着时代的东风叱咤风云,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群人。纵观千年历史,由和尚得天下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他有独特过人之处,比如说识人辩才的能力。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宁国公主是朱元璋的嫡长女,虽然并不是第一个女儿,但由于宁国公主是朱元璋妻子马氏所生,朱元璋与妻子马氏的感情非常好,对宁国公主也更是宠爱有加。
宁国公主出生在1364年,是朱元璋人生中第二个女儿,她比朱棣要小4岁。到了1378年,宁国公主已经年满14岁,按照明朝的习俗,朱元璋开始物色女婿人选。
有一天,朱元璋召见汝南侯梅思祖,此次主要是想派他到青州整训兵马,梅思祖欣然领命。然而,此时梅思祖向朱元璋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够带着侄子梅殷一起到青州去,目的是想在军中锻炼他。
朱元璋答应了梅思祖的请求,一直站在殿外的梅殷进来谢恩,没想到,朱元璋看到梅殷之后,决定将嫡长女宁国公主嫁给她,并且将婚期确定在第二年。
从此之后,梅殷成为朱元璋最看重的女婿,甚至在朱元璋驾崩之前,他秘密将梅殷召至身边,交代托孤大事,要求梅殷竭力辅佐朱允炆。
《明史》记载,“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
正如朱元璋担心的那样,仅仅4年之后明朝就陷入皇位之争,靖难之役爆发,然而在建文帝孤立无援的紧要关头,梅殷手握40万重兵,却始终没有前来救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了解梅殷之前,要简要了解一下“梅思祖为什么如此照顾他?”
梅思祖是河南商丘人,他曾经是一位元朝公务员,可谓乱世多飘零。当时韩山童等人发动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暴虐统治,元顺帝派名将察罕帖木儿率军南下、平定叛乱,而梅思祖就担任此次平叛的义兵元帅。
后来,察罕帖木儿被杀,他的养子王保保接替权力。由于王保保此人心胸狭隘,导致包括梅思祖在内的手下将领接连逃跑,愤怒凶狠的王保保将梅思祖的父亲乱刀砍死。
梅思祖最初投奔的是刘福通,但是后来势力逐渐衰弱,梅思祖无奈只能另寻良主,他又投靠了张士诚,并且得到重用,负责镇守淮安。1366年,朱元璋已经消灭了陈友谅集团,随后开始继续向东攻打张士诚,梅思祖就是目标之一。
面对朱元璋手下的猛将,比如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梅思祖自知不是对手,主动献出城池投降。
《明史·梅思祖传》记载,“徐达兵至,迎降,并献四州。士诚杀其兄弟数人。”
继元朝、刘福通、张士诚之后,梅思祖终于找到“最强和尚”朱元璋,在以后的时间里,梅思祖主要是跟随徐达作战,在消灭张士诚、北伐元朝的战场上屡立战功,连续得到晋升。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册封功臣集团,梅思祖被封为世袭罔替的汝南侯。
在梅思祖背叛张士诚、投降朱元璋的时候,张士诚非常恼火,将梅思祖的几位兄弟全部杀死,而在这些死掉的兄弟当中,就有梅殷的父亲。
出于对死难兄弟的愧疚,梅思祖将梅殷视为亲生儿子,全面进行培养,不仅对文学经史进行刻苦学习,而且还有意在军中提携磨砺梅殷,在赴任青州“见面会”上,梅殷被朱元璋选定为嫡长女婿。
《明史》记载,“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
洪武25年,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去世,最后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在晚年时已经隐隐觉察到,皇子藩王拥兵自重,恐怕酿成大患,在弥留之际,仍想为皇太子朱允炆铺平帝王大道,于是秘密将梅殷叫来,委托他将来鼎力支持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在登基之前已经做了六年的储君,对重兵在手的藩王们非常忌惮,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谋划鼓动下,刚刚登基的朱允炆就开始着手削藩。梅殷曾为削藩专门上书建文帝,建议“缓而图之”,但是建文帝意气风发,并不认同梅殷的想法。
朱元璋去世仅仅半年时间,建文帝就接连削掉5位藩王,被封为湘王的朱柏以自焚的方式表达对建文帝的不满。镇守北平的朱棣深感不安,经过姚广孝等谋士的分析劝进,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起初,建文帝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是由于耿炳文、李景隆先后遭到打击,不知不觉间,战场局势已经发生逆转,建文3年,朱棣确定“直捣黄龙”的战略目标,绕过城坚人硬的济南,大军直逼灵璧。
明惠帝朱允炆立即选派平安、何福率军到灵璧驻守,抵挡朱棣大军南下,另外命令梅殷到淮安镇守。
《明史》记载,“及燕师所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
从梅殷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位文官,在朱元璋时期,梅殷担任山东学政,朱元璋专门发布诏书褒奖梅殷,并且受到山东当地读书人的普遍赞美,由此可见,梅殷的文学造诣是很高的。
《明史》记载,“殷视山东学政,赐敕褒美,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
在驻守淮安之前,梅殷的武将经历极少,只是曾经到凤阳检阅留守的军队,并没有镇守城池的经历。
既然如此,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梅殷镇守淮安呢?
首先是建文帝可以使用的将领已经不多了,能够放心托付军队的人则更少,任命梅殷也是“无奈之举”,史书中“充”字足以说明。其次是梅殷在淮安有基础,因为梅殷的叔叔梅思祖曾经在淮安经营多年,梅殷在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更容易严防死守。
梅殷到达淮安后,使命感非常强烈,立即组织城池防御,对军队的要求也极为严明,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建文4年,朱棣的军队突破灵璧,生擒守将何福、平安,建文帝又折两员武将。随后,朱棣给镇守淮安的梅殷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希望梅殷让出一条道路,让自己的军队借道前往南京。
朱棣“借道”的理由是到南京进香祭奠父亲,然而此时朱棣的心思已是“司马昭之心”,梅殷断然不会答应,他写信回复朱棣,朱元璋在驾崩之前专门有诏令,藩王在封地不必来京城祭拜,如今你违背父亲意愿,属于不孝行为,说得朱棣哑口无言。
《明史》记载,“遣使假道于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
朱棣收到信件,极为震怒,梅殷竟然拒绝让开道路。等到心情稍稍平静,朱棣再次给梅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相比就“坦诚”很多,朱棣直接表示自己要到南京清君侧,与最初起兵的口号是一致的。
梅殷再次看到朱棣来信,他命人捉住信使,割掉他的鼻子和耳朵,然后对他说“我如今留着你的嘴巴,是希望你回去后告诉燕王,什么是君臣大义”。
这次朱棣彻底怒了,因为梅殷当时手中有40万重兵,攻克淮安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于是朱棣决定改变进军路线,从灵璧直接渡过淮河,随后率军攻取泗州,再战扬州过长江,直扑建文帝所在的南京。
1402年6月,朱棣大军抵达南京城外,前期被委以重任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建文帝在大火中离奇消失。
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梅殷依然率军驻守淮安,朱棣找到妹妹宁国公主,逼迫她写下血书,劝说梅殷来南京投降,然后朱棣就遣使将血书送到梅殷手中。梅殷见到使臣就询问建文帝下落,使臣告诉他“死了”,梅殷大哭不止。
《明史》记载,“中使至,殷得书恸哭,询建文帝所在。中使曰:去矣。”
梅殷经过一番挣扎,最终决定投降,只身前往南京见朱棣。两人见面后,对话非常有趣,充满火药味和嘲讽。
《明史》记载,“乃还京,见文皇。文皇曰: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徒自愧耳!”
朱棣见面就嘲讽梅殷,挖苦他这些天劳苦功高,梅殷并不示弱,直接说自己劳而无功,京城还是被你攻破,如今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梅殷感到非常惭愧。
虽然梅殷两次拒绝朱棣“借道”请求,但是仍然让梅殷保留原有爵位俸禄,只是朱棣与梅殷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朱棣对梅殷始终不放心,于是派出锦衣卫到梅殷家里暗中监视,并且诏令将梅殷家人迁居辽东,其中也包括宁国公主。后来,梅殷发现家中有朱棣安插的间谍眼线,对此感到异常生气。
《明史》记载,“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送辽东。”
永乐2年,御史陈瑛上奏弹劾梅殷,说梅殷在家豢养死士,并且在背后诅咒朱棣,朱棣看完奏章对陈瑛说“我自己会处理的”。
到了永乐3年冬天,梅殷在上朝路上经过一座桥,刚好遇到谭深、赵曦,结果这两人竟然把梅殷挤到河里。就这样,岸上的两人眼睁睁看着,贵为朱元璋女婿的梅殷在河里淹死了。
后来,许成揭发检举谭深、赵曦两人,朱棣命人将他们抓起来斩首抄家,在审判过程中,谭深和赵曦坚持说是受朱棣命令做的,为什么要杀了我们。朱棣听闻,立即命人打碎了两人的牙齿,警告他们不要“乱咬人”。
远在辽东的宁国公主得知丈夫死讯,她认定是朱棣干的,回到南京后拉着朱棣的衣服痛哭不止。但是,朱棣假意安慰妹妹,告诉他已经惩治凶手,节哀顺变。
后来,朱棣册封了梅殷的两个儿子,同时降下诏书,主要是告诫他们,如果不是顾念到你们的母亲,你们怎么会有现在的封赏呢?言外之意就是让他们知恩图报、好自为之。
后人对梅殷存在很大争议,在朱棣攻打南京时,梅殷手握40万重兵,为什么没有驰援建文帝呢?梅殷到底算不算忠臣呢?
首先,梅殷奉命镇守淮安,面对朱棣假意借道的请求,梅殷义正言辞地拒绝,还割掉使者耳朵和鼻子来警告朱棣“君臣大义”,体现出梅殷对明朝、对建文帝的忠诚。
其次,在朱棣围攻南京城时,梅殷并未收到建文帝的勤王护驾诏书,因此梅殷并不能“擅离职守”,要按照皇帝的统一部署来执行。在战争中,将领需要机智清醒的头脑,其实更需要坚决的执行力,这样才能完成整个大局的战略目标。
然后,战局发展太快,已经超出梅殷的预料,朱棣灵璧到南京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其中李景隆主动打开南京城门更是加速了建文帝的失败。正是战场形势变化太快,导致梅殷还没有反应过来,朱棣的招降血书已经到了,根本没有机会带领大军解救建文帝。
最后,说到底,梅殷骨子里还是一位文臣,并不是战场上的名将,对于战争的能力还欠缺很多。朱元璋看重的是梅殷的文臣特性,希望他能够在治国上帮助建文帝,而不是在打仗上,建文帝重用梅殷也是无奈之举。不少武将拿着建文帝的俸禄,见到朱棣大军就投降让道,相比这些人,文人气质的梅殷已经是忠诚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