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大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大

唐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是唐高祖李渊,可唐太宗李世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有些类似开国皇帝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确实立下了赫赫功勋。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兵将征战四方。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在晋阳(今太原)起兵是李唐王朝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在传统的史料中李渊当时并没起兵打天下的念头,后来是李世民和幕僚刘文静设计让李渊留宿隋炀帝杨广的离宫。离宫尽管不比京城的后宫,可离宫里的女人在理论上也是皇帝的女人。犯下留宿离宫这样的重罪实际上相当于断了李渊的后路。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说法是李世民和幕僚刘文静一手策划了晋阳起兵,而李渊就像是李世民手中的提线木偶一般。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说法:纵观《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晋阳起兵的全过程中所用谋略皆是被李渊设计,而李世民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而已。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成为了失势的太上皇。李世民为了给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正名就刻意突出了自己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高祖李渊在开国过程中的作用则被人为削弱。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最高决策者和实际组织者。

尽管李世民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又被人为夸大的成分,但如果抛开这些夸张的成分也仍不能否认李世民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确是功勋赫赫。李世民尽管并不是晋阳起兵的最高决策者和组织者,但他在晋阳起兵时作为李渊意志的忠实执行者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当时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到各地招兵买马,结果在旬日之内就募集到数千人。李世民尽管并不是晋阳起兵的主角,但的确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率先占领了西河地区,从而为李氏政权的发展打开了局面。李渊在攻打关中时遭遇隋将宋老生的打击。当时李渊甚至一度想要退回太原,又是李世民在父亲的帐外哭谏才挽救了危局。李渊在长安正式开创大唐王朝后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就因为自己的赫赫功勋被拜为尚书令和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胸无大志且毫无才能的皇子只因为出身血统就被封王。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爵位和荣誉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封王后的李世民并没安于享乐,而是转身又马不停蹄投入到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去了。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帅西征:在历经诸多坎坷后平定了割据陇右的薛仁杲政权。李世民凯旋回京后官拜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至此整个关东地区的兵马皆受李世民节制。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平定了宋金刚和刘武周。

至此李唐政权在西北部的威胁已被完全肃清,可以腾出手来专心与东部的各路割据政权交锋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用1000玄甲精兵斩杀俘虏王世充6000余人。王世充在这种形势下只好向割据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救,李世民则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

洛阳城中的王世充见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都被消灭了,于是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向李世民投降。虎牢之战中李世民率领麾下的玄甲军一举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在虎牢之战前隋末群星逐鹿尚不知鹿死谁手,虎牢之战后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趋势就明显了。从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登基起先后发动了旨在统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战役(这其中李世民就指挥了四次)。

可以说李世民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唐朝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也并不为过。立下赫赫功勋的李世民在官职上也是一升再升,到了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可以说已到了权势熏天的地步。武德四年的洛阳之战后秦王李世民因战功赫赫导致李渊封无可封,最后只好创造性地设立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这个在此之前从不曾存在过的官职其实就是专门为李世民量身打造的。

专为李世民而设的天策上将究竟是多大一个官职呢?这一职务凌驾于朝廷文武百官之上,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天策上将李世民同时兼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职务。天策上将在政治上享有开府、自置官署的特权。这就相当于可以在朝廷的官职体系之外自己招募一帮幕僚属官构建属于自己的权力体系。这本来是只有东宫太子才能享有的一项特权。

李世民的秦王府甚至享有一项连东宫都没有的特权——发行货币。武德四年李渊改革币制时特意赏赐秦王李世民三个“铸钱炉”。这意味着李世民的秦王府拥有像朝廷一样在全国发行货币的权力,而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却只能靠朝廷财政拨款来运作。李世民每攻占一个地方最关心的不是争夺金银财宝,而是遍访各地的能人志士收为己有。李世民延揽人才从不看出身门第,只要能为己所用就会千方百计拉拢过来。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手下的将领。自从尉迟敬德归顺以来李世民就对他关怀备至: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秦叔宝本是瓦岗寨李密的部下,李密兵败后秦叔宝归顺于李世民。李世民让秦叔宝统领秦王府的右三军。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也没辜负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们作为李世民的左右手为其效忠一生。李世民既延揽了像尉迟敬德、秦叔宝这样骁勇善战的武将,同时也延揽了一大批文人儒士为自己出谋划策。

李世民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培养出了自己强大的势力集团: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孔颖达、侯君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如此之多的谋士猛将都被李世民吸纳到了自己的秦王府。这时的李世民有功勋、有权势、有班底,因此实际上已在无形中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他手下的将士也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这时的李世民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会对自己进行清算。

这时二人的妻儿以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由于玄武门之变最终的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以为李世民在储君之位的争夺中处于强势的一方,然而事实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作为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其优势在于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李建成的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

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不是看谁手下兵强马壮。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拥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资源。李建成的政治实力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是远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为太子在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外征战或视察,那么太子就要代行国政。当时李建成身边还掌握了部分京城的军队。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这些人在逻辑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尽管这些人与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关系,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人是由皇帝李渊指派给秦王府的。既然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给秦王府的,那么这些人的调动权自然也在皇帝手中。尽管这些人内心深处直接的效忠对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渊,然而如果身为皇帝的李渊非要下圣旨调动这些人是无法抗拒的。

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后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之后这些人马就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时李渊一声令下就把众多秦王府武将调给了李元吉指挥。李世民手下确实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谋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

太子府这边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由于李建成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所以他真正上前线统兵打仗的时候并不多。这导致太子府在人才数量上确实不及秦王府,不过像魏征、薛氏兄弟这些人都还是拿得出手的。况且当时唐朝实力最强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质上仍是要听命于皇帝李渊的,所以李渊的态度是决定储位之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李渊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了诸轮斗法,然而在这一系列斗法中李世民一直处于被太子李建成压制的状态。事实证明要用宫廷政治手段撼动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现实的。

这时李世民面前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时李世民将彻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

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没必要冒风险去发动一场政变。李建成和李世民尽管都是能力突出的当世人杰,然而他们两人的能力其实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拥有更多的是阳谋,而李世民则擅长于阴谋。作为太子来培养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辅佐父皇治国理政上,所以他更擅长的是治理国家这样的阳谋。至于争权夺利的阴谋也不能说他不会,然而他还是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

李建成从来也没想过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也没想到对方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一开始处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逻辑下他是当不上皇帝的,所以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扭转局面。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法统优势在这时日益占据上风,可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不容忽视。

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所以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所以李世民此举可以说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权势,李渊,王世充,大唐,晋阳,李世民,过程,作用,武德,起兵,观点评论,李渊,秦王府,晋阳,李世民,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权势,李渊,王世充,大唐,晋阳,李世民,过程,作用,武德,起兵,观点评论,李渊,秦王府,晋阳,李世民,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权势,李渊,王世充,大唐,晋阳,李世民,过程,作用,武德,起兵,观点评论,李渊,秦王府,晋阳,李世民,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