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宋夏战争期间,北宋实施引兵就粮以后的利弊。
历史背景
宋夏战争,一打就是百余年,面对这个盘踞卧榻之侧的强藩,北宋朝廷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为此颇为头疼。
西夏军的战斗力不弱,但北宋军的战斗力也很强,至少不怕这位窥视中原的强邻。但问题是,宋夏战争迁延的时日太久,两国军队长期在边境对垒,谁都没有一击必胜的把握,也没有低头认怂的想法。
数十万大军常年备战边疆,互相观望,激烈交战的次数不多,将士们的口粮却一顿也不能少。
01
引兵就粮
宋夏战争是一场消耗战,是两国进行的一场耐力角逐,反而更像是一场“文斗”,比拼的是谁的国力更雄厚。
一、三种运粮方式
宋夏边境的战争形势逐渐趋于平稳以后,北宋朝廷的注意力逐渐从战局上转移开,落在了不知道还要延续多久的后勤补给问题上。
为了解决边境军队的粮草,北宋朝廷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包括两种比较传统的方式,即运粮到边、沿边屯田,以及入中和籴。
二、引兵就粮
但三种补给方式,其实大同小异,无非是将粮食从产地运送到边境的兵营,来满足边境守军对粮食的需求。其中沿边屯田,也可以理解为将产粮地“送”到守军附近。总之,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以军队所在位置为中心,将粮食汇聚过去,从而满足军需。
但这三种补给方式,都有不小的弊端。以运粮到边为例,在运输能力不足的古代,运输粮食到偏远的边境,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往往运送十担粮食,运送人员在途中就要消耗不少粮食,这才会出现以商人代运的入中制度。
即便是入中制度可以省下一些长期雇佣的费用,但每次运送的费用总要给足吧?否则路途遥远且艰险,商人逐利也要有足够的利益驱动才行。由于宋夏战争对峙期长,这种长途补给已经成为惯例,日久天长之下,对北宋朝廷而言,逐渐形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节省经费
即便是相对节省开支的沿边屯田,也会在歉收时作用大减,如何才能弥补这三种补给方式的缺点,是维持宋夏战争长期补给问题的关键。
北宋朝廷采取的补充办法是,打破运粮到军营的固有思维,让边境军营的将士们走出军营,自己到产粮地去领取补给。
这样一来,将士们去往产粮地的途中消耗,与将士军需口粮重叠,相当于缩减了大量运输人员的消耗问题。同时,也将入中制度下需要支付给商人的费用节省下来,以此来缩减运粮的经济负担。
这就是宋夏战争长期对峙时期,北宋朝廷为“省馈运之烦”,想出来“引兵就粮”的怪招。那么,这样的策略如何出现,如何实施,最终效果如何呢?
02
就粮兵
“就粮兵”这个称谓,早在西北战场开始“引兵就粮”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
一、京城禁军
北宋建国之初,禁兵皆屯驻开封。后来,禁军出屯外地以后,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而选择了“将禁兵移驻粮草丰足的地区”。
二、地方禁军
此后,北宋各地府、州、军也开始设置禁兵,归地方管辖,虽然名为“禁兵”,但实际上就是地方军。
这两种禁军,都被称为“就粮兵”,只不过前者属于京城禁军移屯,而后者属于依托“就粮兵”之名,组建了地方常驻禁军。
宋夏战争中的“就粮兵”,与这两者皆不同,属于边境驻军暂时移屯粮食产地,返回时负责押送运输粮草,缓解边境军队的补给压力。
03
凤翔府
北宋朝廷在西夏崛起以后,沿边境线设立六个安抚史路,相当于六个各自为政的战区。
一、六个安抚史路
随着灵州之战失利,灵州陷落,秦州不再是宋军的防守重心,引兵就粮率先在此地开展。此后,凤州守军也加入了引兵就粮的行列,秦凤二州守军就食凤翔府,成为后续拉开宋军全面引兵就粮序幕的开端。
“徙凤州驻泊兵马屯凤翔”
“秦州防秋兵分隶仪州、凤翔府以就储廪”
凤翔府是一处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在引兵就粮开始之前,许多边疆守军的军粮,均是从此地运输出去。凤翔府粮食储备充足,距离秦凤路又近,是绝佳的就粮之地。事实也证明,秦凤二州守军就粮凤翔府,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缓解了很大的补给压力。
在秦凤路成功就粮以后,其余沿边五路纷纷效仿,选择就近的粮食集散地,开始引兵就粮。
二、两层防线
引兵就粮取得一定成绩以后,令真宗皇帝意识到这一步走对了,便决定继续扩大“战果”,在宋夏局势缓和时期,将边疆守军的防线后移,向各路的就粮地防线收缩,进一步缩减补给带来的经济压力。
此次边疆守军防线收缩,可谓是进退有度,共设置了两条层次防线,一深一浅,可以根据当时的战争局势来选择驻兵位置。北宋朝廷此举,极大地缓解了补给问题带来的经济压力,减少了开支。
三、边将不满
但引兵就粮之举,却遭到不少边将的反对,或者因为担心引兵就粮导致边疆守备力量削弱,给西夏军奇袭的机会;或者因为不愿率兵后撤,搞引兵就粮这样的辛苦举动;亦或者单纯对朝廷的安排不满,在发泄情绪等等
但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边将出现大量反对引兵就粮的情况,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些将领有的提出异议,有的质疑举措的正确性,更有甚至以边防任重,拒不执行引兵就粮的命令,让北宋朝廷颇为尴尬。
不过,边将们还是低估了真宗皇帝的决心,面对边将们的反对,真宗皇帝坚决执行引兵就粮,一些态度恶劣的边将,还因此受到了惩处。
从这以后,宋夏战争局势紧张时,北宋朝廷就大量增兵边地,局势缓和时,北宋朝廷就采取边兵内收、引兵就粮的策略,与西夏长期消耗。
04
弊端
引兵就粮,固然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策略,得以减轻边境大军的补给经济压力。但凡事皆有利弊,引兵就粮同样如此,虽然西北就粮制度不断完善,但背后的弊端也随之浮现出来,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其一,边防军队撤回产粮地就粮时,势必就会造成边防力量的不足,就粮军所肩负的边防任务,只能由其他防区的军队协助完成。若是偶尔为之,或许不会出现大问题,但长期如此的情况下,就会形成规律,容易被敌人间谍侦察,利用军队就粮时进行奇袭;
其二,军队撤回就粮时,一旦边疆发生警情,必然要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但警情的大小不可预料,或者只是一次短暂的袭扰,也可能是大举进攻之前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所以,只要是敌人发起进攻,无论规模大小,为了确保防线不失,就粮军就只能立刻返程。
知秦州张方平,就曾因此闹过一次大乌龙,搞得人心惶惶。彼时,西夏与羌戎部族大动干戈,兵马频繁调动,张方平生畏,急调下番兵赴边协防。
何谓下番兵呢?其实就是指回撤就粮期间的边军,采取“期有警则召之”的策略,以确保边防无恙。
结果张方平神经过于紧绷,在西夏兵马并未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就过于警觉的调下番兵赴边,令北宋满朝文武顿时紧张起来。
张方平此时却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竟然还声称要发京畿兵赴边,令神宗也感到慌乱不安。幸亏此时枢密使张昇及时稳住了阵脚,苦劝神宗,边境敌情尚不明朗,边人声称贼寇欲大举进攻并无实证。京畿兵不能轻发,否则边境无事,也会令关中地区人心惶惶。
神宗这才决定暂时不发京畿兵赴边,静观其变,但也时刻关注边关消息,命京畿兵备战。数日后,张方平便传来消息,西夏已经引兵西去,朝野上下,这才如释重负。
可见,引兵就粮的弊端十分明显,按照司马光的说法,“一路有警,三路皆从”,若警情不实,亦要劳碌奔波,甚至大动干戈,导致军民皆疲。
笔者最近在阅读一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夏战争:难以降服的西北强藩》,内容详实,有喜欢宋夏战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书香辽宁#
参考资料:《宋史》
参考文献:
[1]许玉龙.坚壁清野:宋夏战争中的战术运用发微[J].华中国学,2020,15(02):67-82.
[2]余晟.宋代泾原路军事地理研究[D].宁夏大学,2021.DOI:10.27257/d.cnki.gnxhc.2021.000421.
[3]徐超群.宋夏关系与北宋经济政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DOI:10.27778/d.cnki.gqhzy.2019.00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