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曾对李元吉说,秦王府中他最忌惮的人只有两个,那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龄。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却要让尉迟敬德杀掉自己的这两个得力干将。但是我们知道后来杜如晦和房玄龄都做了宰相,还有“房谋杜断”之称。那么,玄武门之变前夕究竟发生了什么?李世民又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618年,李渊称帝后,嫡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三子李玄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随着李世民不断建立战功,威望和人气居高不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尤其是虎牢关一战后,李世民解决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政权首领,李渊封无可封,只得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开府置署官,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一边,两人一面不停地在李渊面前告李世民的状,一面又与李渊后宫交好,关键时刻吹吹枕边风,另一面则开始一步步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两人曾收买尉迟敬德,被拒绝后,又派人暗杀他,后来李元吉直接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敬德,让他有了牢狱之灾险些被杀,后来李世民请求才救下了尉迟敬德;两人还向李渊进言外放程知节做康州刺史;贿赂段志玄等等,而且两人还在李渊面前进言将杜如晦和房玄龄调离秦王府。面对李建成的一系列动作,李渊并没有阻止,还是一直默许。这让秦王府众人很惊恐。
在此之前,房玄龄就曾和长孙无忌说夺权之事,与长孙无忌的想法不谋而合,长孙无忌遂告知李世民,但李世民犹豫不定,后来杜如晦也加入进来,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一直很犹豫。后来,很多谋臣猛将被调离,长孙无忌和侯君集、尉迟敬德仍在劝说李世民举事。
直到突厥来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出征,李元吉请求带走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和段志玄等,秦王府的精锐部队被设计,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在送行之时杀死李世民。尉迟敬德知道后再次恳请李世民举事。秦王府一众幕僚都劝说李世民不要“以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还说什么呢,李世民决定举事了,然后派长孙无忌去请杜如晦和房玄龄商量如何发动政变,但两人不来,理由是“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当初陛下下达的旨意是不让我们听从秦王的了,今天要是去秦王府拜见了秦王,这就是死罪啊,恕不奉陪。
李世民一听怒了,抽出身上的佩刀递给了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让尉迟敬德便宜行事。不愿来就杀了。然后尉迟敬德就去了,房杜两人愉快的穿上道士服来了,大家就商量好行动计划。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逼李渊下台,李世民做了皇帝。
那么李世民当时是不是真要杀杜如晦和房玄龄呢?并不是,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行动暗号,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我准备好了,我决定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而房、杜两人之所以第一次不应召,无非是要激一激李世民,因为政变这个东西,一旦发动,就不能后悔,倘若有一丝犹豫,就可能功亏一篑,后果就是李世民会死,参与此事的李世民一党全部都要死。其实不止房、杜两人在激,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也在用激将法,当李世民再次表示不希望骨肉相残啊什么的时候,尉迟敬德就表示倘若秦王再不发动政变,他就逃身荒野不再侍奉秦王,也就不必等着被宰了,长孙无忌也马上表态他也会离开,不能在这里等死。李世民就顺驴下坡的表示大家再商议商议。
尉迟敬德又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又说秦王府的八百勇士已经处在待命状态了,不能再等了。然后李世民又征求秦王府所有幕僚的意见,终于决定好了,才有了让长孙无忌第一次去请房、杜,两人不来,很可能房、杜、长孙三人已经谋划过了,为了坚定秦王的心,他们决定再激一激秦王,所以就有了尉迟敬德第二次去请。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些人是最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他们又怎么会拒绝参与政变或者离开呢,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李世民坚定发动政变的心,务求一击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