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灭亡,崇祯自缢,15万锦衣卫去了哪?降清,只是改了个名字

明朝灭亡,崇祯自缢,15万锦衣卫去了哪?降清,只是改了个名字

说起大明锦衣卫,人们立刻会想到那些身穿飞鱼服,手拿绣春刀,武艺高强,以一敌百的猛士。锦衣卫在明朝大约只能用一个词形容:“闻风丧胆”。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理论上来讲,除了皇帝本人,不管你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还是统兵大将,再狠的角色,见了他们都只有躲得远远的份。

锦衣卫是朱元璋亲自设立的情报机构,前身是拱卫司。朱元璋疑心很重,总是怀疑手下大臣有图谋造反之心,因此锦衣卫就成了他的耳目,替他监视百官,搜集情报,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朱元璋的耳目。朱元璋的三儿子朱棡就藩太原,在路途中因为一顿午饭不满意,痛打了做饭的厨师。如此小事都被朱元璋的锦衣卫探知,朱元璋还下诏将朱棡训斥了一顿。

洪武后期,朱元璋感觉天下大定,锦衣卫也出现了滥用职权的现象,曾经短暂取消过锦衣卫,但是随后朱棣抢了侄子的江山,同样整天疑神疑鬼,重新设立了锦衣卫,并且职权还有所加强。锦衣卫迅速壮大,到了嘉靖一朝,锦衣卫人数竟然达到15万之众,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明朝近300年都有锦衣卫活跃的身影,真正做到了与明朝“同呼吸共命运”。

锦衣卫效忠皇帝一人,可明末崇祯亡国,自缢煤山之时,为何不见锦衣卫护驾救君?明朝灭亡后,他们又去了哪?崇祯亡国之时,锦衣卫依然存在,崇祯对他们也极为信任。崇祯年间,巡捕营抓到一个木匠,说是袁崇焕在北京刺探军情的奸细。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忠君爱国,心存正义,觉得事出反常,袁崇焕就算有二心,以他权势,怎会找一个木匠做奸细?

李若琏亲自审问,木匠见他言行刚正不阿,痛哭不已:“捕营苦刑,叫如此说,不然驳回,当时夹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辽东?”李若琏据实汇报给崇祯皇帝,以解冤情。崇祯疑心病重,让锦衣卫刘侨再去审查。刘侨回来汇报木匠就是袁崇焕的奸细,而崇祯则相信了刘侨。结果木匠死,袁崇焕凌迟,李若琏官降两级。

可见此时的锦衣卫已是草菅人命、杀良冒功的“黑暗组织”,像李若琏一般保持正直的人,已是少之又少。1644年,闯王李自成进攻北京,又是李若琏坚守崇文门,城破,崇祯自缢煤山,明亡。国破家亡,李若琏留下绝命词:“

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随后,自缢而死。

其他的锦衣卫全然没了往日的嚣张跋扈,逃的逃、降的降,少数头领投靠了南明小朝廷,但他们基本都是光杆司令,没了往日威风。明朝锦衣卫最后两位指挥使是洛养性与吴孟明,深受崇祯帝信任,把身家性命交给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深深辜负了崇祯。李自成进京,吴孟明逃跑,骆养性则向李自成投降,而且为表忠心,献上3万银子。

后来多尔衮率领清军赶走李自成,骆养性又向清军投降,做了“三姓家奴”,大多数锦衣卫一看老大都投降了,也就跟着投降了。清朝入关之初,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各个机构,也包括锦衣卫,一些已经逃跑的锦衣卫成员陆续返回,似乎一切都过去了。

但是仅仅一年多,在清廷站稳脚跟后,那些锦衣卫的官员基本上就被杀了,锦衣卫也正改名为銮仪卫。顺治三年七月,清廷“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从权力巨大的明廷监察机构变成了清朝的仪仗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崇祯,明朝,袁崇焕,投降,朱元璋,李自成,皇帝,自缢,李若琏,锦衣卫,观点评论,崇祯,袁崇焕,朱元璋,李若琏,锦衣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明朝,袁崇焕,投降,朱元璋,李自成,皇帝,自缢,李若琏,锦衣卫,观点评论,崇祯,袁崇焕,朱元璋,李若琏,锦衣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明朝,袁崇焕,投降,朱元璋,李自成,皇帝,自缢,李若琏,锦衣卫,观点评论,崇祯,袁崇焕,朱元璋,李若琏,锦衣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