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自成入京42天,无论怎么做,成功概率都很低

李自成入京42天,无论怎么做,成功概率都很低

李自成进京,本身就是个错误,无论他怎么做,成功的概率都很低。李自成进出京城,前后不过42天,这是战略环境使然;李自成及其团队,不具备建立江山的条件与基础。

一、李自成进京:42天内,错误百出,走向灭亡

时间回到1644年的“甲申国难”,这是明清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三月十九日,明太监打开城门,李自成率兵进京,大伙都期待着“闯王来了不纳粮”。四月二十日,李自成急忙称帝,卷起铺盖走人,前后也就是42天。

李自成进京后,前几天还比较好,他让人厚葬崇祯皇帝。留在京城,没来得及逃走的明朝宗室,也得以优待。明朝官员,正常上下班,衣食无忧。此情此景,人们还感受不到王朝更迭带来的灾难。

美好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李自成旋即来了一百八度大转变。他不但纵容士兵劫掠百姓、民宅,随意勒索商旅,还公开进行“追赃助饷”,从明朝官员那里得到7千万两白银,还不包括官员“主动”笑纳的部分,全部运送到西安。

史载:“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追赃助饷”是个败笔,李自成得罪了士大夫、官僚,及其地主阶层。这些在明朝得到优待的士大夫,对“大顺”深恶痛绝,一直想要收拾李自成,重新恢复明朝统治。

崇祯打仗,一直都很“缺钱”,但从未对官员动手,崇祯是让官员“捐款”,而不是去抄家,严刑拷打。即便是清朝入关,也是笼络这帮士大夫,没有见过“追赃助饷”,也只有李自成这么做了。

士大夫、民众,遭受了灾难,身家性命难保,他们不会支持李自成。许多人甚至在准备着“恢复明朝”,迎接太子继位,驱逐李自成。再则,李自成还得罪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自取灭亡。

“闯军”劫掠京城,士大夫、百姓遭殃,钱财没有,性命不保。士大夫的家属成为“闯军”的战利品,任由他们去分享、使用,矛盾十分尖锐。其中,权将军刘宗敏最过分,霸占陈圆圆,惹怒吴三桂。

陈圆圆,吴三桂的爱妾,李自成很尊重她,想争取吴三桂支持,守住山海关。谁知,刘宗敏不给面子,直接闯入吴三桂府上,怒斥吴襄(吴三桂父亲),并把陈圆圆带出来,据为己有。

“怒发冲冠为红颜”,吴三桂痛恨李自成、刘宗敏,不愿意投降“大顺”,任人宰割。李自成决定亲征,率6万精兵攻打山海关,但行动迟缓,被吴三桂蒙骗,没能赶在清军抵达战场之前拿下关口。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勇猛,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死磕。双方精疲力尽后,睿亲王多尔衮下令阿济格、多铎,各自率1万骑兵发起进攻,从两侧冲杀而来,朝着“大顺”军杀来。

激战中,权将军刘宗敏受了重伤,八旗名将阿济格也中箭,场面十分惨烈。李自成指挥无能,居然没有留下预备队,对八旗参战的可能性考虑不周全。区区6万兵马,岂能打得过多尔衮、吴三桂联军呢?

清军、吴军,总计十三万,李自成才6万,胜负已定。山海关之战,多尔衮让正白旗、镶白旗作战,其余各旗参战不多,也是想给自己的兄弟“镀金”,为独揽大权做准备。

李自成战败后,吴三桂、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连战连败。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在京师登基,过一把皇帝瘾,旋即卷铺盖逃走,去西安躲避。1645年,阿济格、多铎联手攻打关中,李自成战败,逃亡湖北,半路被农夫打死。

二、李自成进京:各大势力相互角逐,战略环境不妙

从进京到卷铺盖逃走,前后不过42天,从王者到“丧家之犬”,李自成败亡的速度也太快了。42天里,李自成犯下太多错误,败亡不可避免。

进京后,李自成纵容士兵劫掠;追赃助饷;不阻止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得罪吴三桂;进军速度太慢,被吴三桂欺骗;对清军参战的可能性考虑不周,缺乏应对之策,等等。

那么,如果李自成不犯这些错误,进入京城后安抚百姓,开仓赈济,极力约束部下的行为,就能取得胜利吗?从当时的战略环境,以及李自成集团的实力看,无论李自成如何做,成功的概率都很低。

1644年3月,李自成进入燕京,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上自缢而死,貌似他胜利了,实则不然。此时,李自成的战略环境非常糟糕,距离胜利非常遥远,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清朝,这是当时国内的四大势力。清军驻守关外,多尔衮摄政,包括满洲、蒙古、汉军在内,八旗能投入战斗的兵马约10万,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张献忠,占据四川,建立“大西”,麾下兵马40万,虽说精锐不多,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都非常能打。再则,张献忠跟李自成是“死对头”,双方都想吞并对手。

南明,还占据黄河以南绝大多数地方,且南京还有一套可用的机构,朝廷的运转并未失灵。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驻守武昌。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各自有十几万兵马,驻守江北,号称“四镇”。

秦良玉家族有白杆兵数万,驻守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地带,这是一支非常能打的劲旅,单兵作战能力跟八旗一个级别。云南的沐英后裔,兵马二十万,也是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

更加关键的是,吴三桂镇守山海关,麾下兵马4万,这支力量举足轻重,他依然忠于明朝。山海关,长城上的重要隘口,是阻止清军南下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清军难以正面攻克,起到捍卫中原的作用。山海关距离燕京非常近,对李自成的“大顺”也构成威胁。可以说,能否争取到吴三桂,是李自成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南明、清朝、张献忠,都是李自成的对手,“大顺”王朝处在这三股势力的包围之中,战略环境很糟糕。张献忠在四川,威胁西安。清朝在关外,对燕京虎视眈眈。黄河以南的明朝力量,随时北伐,从南面进攻燕京。

周边强敌环伺,李自成又该如何应对。笼络吴三桂,善待陈圆圆,吴三桂就一定归顺李自成吗?答案是否定,吴三桂是何等“枭雄”,值此天下大乱,他镇守的山海关就是一个“筹码”,岂能轻易让给他人。

李自成不打山海关,默许吴三桂的存在,清朝又该如何应对呢?李自成从西安东征中原,多尔衮也率八旗南下,准备再次翻越长城,劫掠明朝腹地。得到李自成进京,多尔衮率兵返回,密切关注局势发展。

多尔衮很聪明,他会极力拉拢吴三桂,不让他彻底倒向“大顺”。吴三桂可以利用多尔衮、李自成之间的较量,保持中立,向各方讨要好处。但是,吴三桂名义上还是明朝将领,一旦南明北伐,李自成岂能不担心呢?

三、李自成进京:君王没有权威,草寇气息浓厚,根基不稳

善待陈圆圆,讨好吴三桂,守住山海关要塞,李自成也曾这么想,但他根本就做不到。原因很简单,李自成没有君王的权威,无法约束手下将领,内部凝聚力太差,无法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都知道,李自成能进入燕京,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不是本身能力有多强悍。1643年,也就是他进入燕京的前一年,李自成在河南还差点死在孙传庭的手上,若非明军“缺粮”,李自成活不到1645年。

孙传庭再次出山,手中没啥兵力可用,只能自己招募兵马。孙传庭短时间内训练出2万“秦军”,再加上白广恩8千“战车兵”和高杰的4千骑兵。就是这么一点兵马,差点在郏县擒拿李自成,可知“闯王”的实际水平如何了。

1644年,李自成从西安东征,沿着九边重镇杀来,明军一路投降。但是,宁武关之战,周遇吉率数千兵马顽强抵抗,杀伤“闯军”6万余人,让李自成尝到了苦果。

宁武关下伤亡的“闯军”,大多是李自成从商洛山复出后招募的士兵,算是“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此战伤亡惨重,李自成对攻取燕京没了信心,否则就不会派人进京,主动向崇祯妥协,要求谈判,可惜崇祯不答应。

1629年,李自成率兵起义以来,经常遭遇惨败,多次接受“招抚”,故而他在将领中的威望并不高。李自成屡败屡战,成为“打不死的小强”,离不开刘宗敏等将士的死命追随。

李自成“侥幸”进入燕京,他也想有一番作为,奈何手下将领不买账,丝毫不给“闯王”面子。刘宗敏霸占陈圆圆,李自成无法阻止,连斥责都不敢,君王的权威何在?

陈圆圆被霸占,吴三桂投靠清朝的迹象很明显,李自成打算让刘宗敏率兵去征讨山海关。刘宗敏回答:“我们都是贼,为何你留在京城享受,让我们去拼命厮杀呢?”李自成无奈,只好御驾亲征,与吴三桂决战。

手下将领都控制不了,李自成还谈什么帝王大业。君王没有权威,将领就会拥兵自重,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杀,如同草寇一般,怎么能成就大事。对比一下朱元璋的成功,就知道树立君王权威的重要性了

胡大海,朱元璋麾下悍将,排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攻打江浙,儿子胡三舍违抗朱元璋的“禁令”,干起贩卖酒水的行业,当即被处死。朱元璋强调全军不能酿酒,要节省粮食,胡三舍不听,自取灭亡。

胡大海手握重兵,儿子也没啥大错,就是“贩卖酒水”而已。此时,胡大海攻打处州,即将拿下城池,朱元璋在后方砍了他的儿子,也是够狠。朝臣都建议放了胡三舍一码,给胡大海面子,朱元璋直言:“宁可胡大海叛变,也不能坏了军令。”

朱元璋手握大权,杀伐果断,威望非常高。胡三舍被杀,胡大海是一点脾气都没有。试想,如果刘宗敏在朱元璋手下办事,违抗命令,霸占陈圆圆,结局会如何呢?剥皮实草估计少不了。当然,刘宗敏不傻,不会招惹老朱。

至于“追赃助饷”,李自成也是没办法,他陷入了两难。明朝末年,遇上了小冰期,中原受灾不断,颗粒无收,赤地千里,去哪里征收粮食呢?明朝灭亡,主要是没饭吃,否则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岂能有机会。

李自成带兵征战,打着“均田免粮”旗号,“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争取民众支持。明朝灭亡之前,李自成可以攻取城池,从贪官污吏,以及明朝的藩王手中得到粮食,进京后则不行。

进入京城后,黄河以北的地区,大多落入李自成之手,但并不稳定。李自成若是征收粮食,不但收不上粮食,还会自己打脸,激化矛盾,跟明朝有何区别。不征收粮食,李自成的军队吃什么,士兵的家属又吃什么。

想要保住“均田免粮”口号,就得“追赃助饷”,从官员手中拿钱,解决士兵的补给问题,争取将士拥戴。明朝这些官员,“主动”笑纳的银两不会很多,李自成不是崇祯,既然不愿意给,就只能实施拷打、酷刑,甚至抄家。

战略环境不妙,强敌环伺,根基不稳,君王又没有权威,这是李自成进入京城后的真实处境。此时,无论李自成如何做,他成功的概率都非常低。即便吴三桂不投靠清朝,多尔衮在关外静观局势发展,李自成都不能可长期留在燕京,会被明军反杀。

笔者认为,对李自成而言,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进入燕京,应该下令“大顺”士兵后退几十里驻扎,继续与崇祯谈判,各自退一步。李自成向崇祯称臣,以西安为封地,取得跟沐英家族一样的地位。

李自成不进京,给足崇祯面子,保留明朝江山社稷,崇祯也会妥协。李自成与崇祯联手,多尔衮也折腾不起来。对清朝而言,正面攻打山海关,徒增伤亡,没有意义。再次翻越长城,就得面对“大顺”士兵,清军虽然勇猛,但数量不多,经不起消耗,多尔衮不会轻易冒险。

参考书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成功,明朝,山海关,八旗,李自成,吴三桂,概率,阿济格,兵马,刘宗敏,观点评论,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刘宗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功,明朝,山海关,八旗,李自成,吴三桂,概率,阿济格,兵马,刘宗敏,观点评论,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刘宗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功,明朝,山海关,八旗,李自成,吴三桂,概率,阿济格,兵马,刘宗敏,观点评论,山海关,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刘宗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