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盛唐之时,即使是小城市,也足有万户人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收,粮仓充实。
但这盛况却未能一直持续下去,再提及时,也只能存在于“忆昔”的叹息中。谈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不得不提起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图谋不轨--安禄山
安禄山会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并且安禄山也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意图。公元754年,安禄山向唐玄宗提议进行人事调动,提交了一份提拔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的名单。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非一心谋反,怎么会需要建立自己的势力。除了招兵买马,收买人心外,安禄山还给自己老家进行了巩固。
他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修筑城墙是为了防御侵略,但实际上,高高的城墙就是他的掩护伞,为他储藏兵器、囤积粮食提供了掩护。
进攻和防范的准备都做好后,接下来就是等着“借东风”了。要说这“东风”,还是要感谢安禄山的老对头杨国忠。
杨国忠
纵使安禄山会反叛在百朝文武眼中是铁定的事情,但是还有一个人始终相信着安禄山,这个人就是唐玄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带着唐朝走向鼎盛的是唐玄宗,为盛唐画上句号的也是唐玄宗。
唐玄宗人到老年,偏信宦官,头脑不清,纵使杨国忠不断上言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但唐玄宗始终未曾怀疑,也未有调查举动。
这可愁坏了杨国忠。文的不行,那就武的吧。管你同不同意,我就给你来一个先斩后奏。
杨国忠未经唐玄宗许可,私自让京兆尹派人强行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私宅。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是家被搜了这等大事。
事情很快就传回了范阳,安禄山听闻气上心头,起兵造反。至此,念头转变成了实际行动,安史之乱爆发。
最强助攻--史思明
如果说安禄山是始作俑者,那么史思明就是推波助澜中的最大力量。安史之乱持续多年,但后期再提及的“安”却不是安禄山,而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
恶有恶报,如果不报,那就是时候未到。安禄山自起兵之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不久便染上眼疾,双目失明使得本就性情暴躁的安禄山愈发暴躁易怒。
身边之人皆受牵连,动不动就被暴打一通。安庆绪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总是担心自己的脑袋搬家,严庄也是每天瑟瑟发抖大将之一。
最终严庄鼓吹安庆绪,二人与内侍宦官李燕儿一起,送安禄山“上路”。称史思明为“最强助攻”,但他助攻的可不是安庆绪,而是他自己。
安庆绪虽然是安禄山的儿子,但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父亲。安庆绪接过指挥的接力棒后,被唐军打得连连后退。
在退无可退之际,他想到了自己还有史思明这么个叔叔,便想着抱史思明的大腿。
但是史思明常年征战沙场,也是因为喂大了胃口,想要自立门户,坐上王位,帮助安庆绪,那自己依旧是屈居人下。
于是史思明就上演一出投降好戏,将安庆绪派来打听情况的五千士兵缴械,转头送给唐朝,以此来表达自己投降的决心。
安史之乱已持续许久,战火喧嚣,百姓苦不堪言,唐肃宗希望赶紧恢复和平的状况,因此盛情接待了史思明的投降。
可终究是“郎有情但妾无意”了,史思明投降不过是为了削弱安庆绪的势力,唐肃宗只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随着史思明的投降,安庆绪手下的人才皆见风使舵,投奔史思明。
安庆绪孤立无援后,史思明见其无法翻身,就又演了一出戏,指责唐朝言而无信,表面认可自己,但背地里又要谋害他。至此,又为安史之乱再度开始。
昏聩无能--唐玄宗
年轻时期的唐玄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用,手腕强劲,眼光毒辣,为唐朝的发展迎来了盛况。
武周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李隆基凭借一己之力,除掉自己的姑姑、大娘、姐姐等人,走上了皇位。
开元初期,唐玄宗进行了很多改革,平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收复了民心。整治政治上的乱象,破除了“斜封官”等流弊,重建官吏选拔体制,使得一大批人才能够走向政治舞台。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唐玄宗上位后都得到了大步发展,迎来了盛唐的繁荣。他的功劳毋庸置疑,但刚愎自用最终使得盛唐走向衰落。
在唐玄宗执政晚年,沉迷酒色,宠信奸臣,一改勤政节俭,奢靡之风日起。纵使所有人都不相信安禄山,唐玄宗依旧坚定地站在安禄山身侧。
他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一方面他不认为安禄山有那个胆子!另一方面他过度自信,总是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迷倒任何人拜倒于裙下。安禄山真的谋反后,唐玄宗的气愤更大于害怕。
他觉得小小安禄山不足为惧,我大唐兵强马壮,消灭他们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可他从未想过,许久未经历战争的中央军就是个纸老虎,风轻轻一吹就会倒下。
并不善于反思的唐玄宗,一意孤行,不听取建议,只想找个人顶锅。于是,封常清便成了那个替罪羊,被贬为一介白衣。盲目自信的人是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高仙芝接替封常清后,为了整体的胜利,选择放弃陕州,退守潼关,利用潼关易守难攻的地势与反叛军周旋。
可是后退的举动使得唐玄宗的老脸非常没有面子。于是这位昏聩无能的帝王就下令,在潼关前线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搅屎棍”--杨国忠
杨国忠的飞黄腾达离不开一个众所周知的红颜祸水,杨玉环。年老的唐玄宗终日沉迷美色无法自拔,一心只想醉倒在温柔乡里,不管任何事。
杨国忠身为杨玉环的哥哥,在杨玉环晋升为贵妃后,也身价倍增,成为了皇亲国戚。李林甫死后,唐玄宗派杨国忠接替了右相一职,并且身兼四十多个职位,重权在握。
才不配位在杨国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杨国忠两次发动了征南诏的战争,但由于他自身没有军事才能,加上重用无能将士,最终也都以失败告终。
在朝堂上,作为宰相不能为皇上发掘人才。官吏选拔全靠年龄和资历,以此来笼络人心,贤不贤能都不在考虑范围内。位高权重,却不能体恤百姓疾苦。
杨国忠执政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严重的水灾和饥荒,他不想着解决,只一心琢磨如何瞒天过海。向玄宗呈报时,只拿好庄稼给玄宗看,至于大水毁坏的庄稼,闭口不提。
安史之乱的发生在必然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安禄山与杨国忠同样受到玄宗的宠爱,但杨国忠手握重权要晚于安禄山。
李林甫还任宰相时,安禄山就已手握兵权。李林甫死后,安禄山根本不把接替的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为了削弱安禄山,时常在玄宗耳边煽风点火。
玄宗并未把杨国忠的话放在心上,这激怒了杨国忠。于是便出现了私搜安禄山私宅一事。清君侧,诛杀杨国忠变得名正言顺。
再见--盛唐
最终结束安史之乱的不是唐玄宗,也不是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而是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
最终存在的“安”和“史”也不再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八年间发生了很多对抗和勾心斗角,再也找不回当时的大唐盛世。
安禄山死于儿子之手,史思明也没有逃过这个命运。史思明常年征战沙场,所京之事都是些打打杀杀,脾气秉性并没有比安禄山强多少。
宠爱小儿子的史思明,对自己的大儿子史朝义是毫不留情面,在众人面前骂史朝义是蠢才,动辄就要对史朝义动用军法。
面对这么个暴戾又瞧不上自己的老爹,史朝义也十分窝火,索性就和手下密谋,送史思明上西天。送走老爹,史朝义也没有忘记史思明心心念念的小儿子史朝清。
当时史朝清留守后方,史朝义为了弄死史朝清返回范阳,发动内战。史朝清和史朝义的内战,损伤的都是反叛军的实力,虽然最后以史朝义的胜利告终,但反叛军实力大减。
作战打仗,讲的就是敌弱我强,趁其弱要其命。叛军与唐军在邙山展开激战,最后以唐军的胜利告终。
史朝义想逃亡到契丹,但最终在已投降的范阳守将李怀仙的追杀下,上吊自杀了,“安”已无,“史”已逝,至此安史之乱结束。
但安史之乱的结束并未使唐朝重回盛世。没有年轻时唐玄宗那样的皇帝,而且战乱后民不聊生,百废待兴。
除史朝义外的反叛军头子没有被追杀,反而被加封进爵,平反战乱的功臣没有被重用,反而一个个被气的吐血,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大唐命不久矣。
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大唐命中一劫,花儿开至巅峰,就再也无法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