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家将的没落
杨家将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和演义小说里的热血故事相比,却并没有那么多的看点,正史上也有记录的杨家人,也就是杨业,杨延昭(或叫杨延朗),杨文广区区数人而已,至于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是演绎上所能比拟的。
历史上的杨家,也没有演义小说中那般的凄惨,杨家男子几乎死绝了,最后更是让十二寡妇出征。历史上的杨家人,除了杨业绝食而死,杨延玉战死,其他人全都是善终,另外,杨家将指的也不是杨家所有的子孙,史料记载,除了杨延昭,杨文广可以确定是武将以外,其他一些子孙后人,都是文官出身,并没有上过战场。
这些历史真相,虽然没有演义上精彩绝伦,但杨家将也创造了很多战场上的奇迹,老令公杨业,在雁门关战役中,创造出几百破十万的战绩,杨延昭驻守边疆十数年,辽人不敢进攻,杨文广率领精锐宋军,重创西夏军团。
从杨业一直到杨文广,祖孙三代,都在驻守边疆,保卫大宋的江山社稷,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只是由于北宋的军事政策太过保守,才导致三代杨家将,并没有创造出类似于霍去病,李靖的功绩,甚至和后来的岳飞的战功相比,也不占上风。
杨文广之后,杨家虽然依然有后人,但他们除了有名字以外,并没有太多值得记录的功绩。因此,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彻底衰落了。
杨家将衰落的时候,其实也是北宋王朝衰落的时候,宋仁宗之后,北宋王朝日渐衰弱,虽然有了神宗哲宗的改革运动,让北宋王朝恢复了一些生机,但北宋王朝的痼疾,冗官,冗兵,冗费始终没有改变,光是禁军,最多时候多达一百万。这些禁军,全都担任着拱卫都城的重任。
但在北宋末年,北宋引以为傲的精锐禁军,变得不堪一击,长久的没有战争,大部分的禁军开始吃空饷,种地,做买卖,或者当个兵痞子,战斗力之弱,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在联金灭辽之时,童贯的十五万禁军,不敌辽军的残兵败将,也扯掉了北宋王朝最后的遮羞布。其实,到金国围困汴京城时,八十万禁军就做了鸟兽散,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抵抗。
二、那些勤王的勇士
当金军围困汴京时,其实,北宋王朝还是有机会翻盘的。禁军已经军纪涣散,不堪一击,但一些地方武装的力量,依然具有足够的战斗力,最强的几支部队是种师道和种师中的种家军,张叔夜的部队,还有和杨家将齐名的折家将。
先说种家军,种师道负责汴京城的保卫工作,而种师中负责西北边疆的保卫工作,这两兄弟,都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名将,可以说是北宋的长城。
但再强的将领也比不上一些蠢材队友,老种(种师道)在第一次汴京之战中立下大功,当汴京之围解除后,北宋的主和派占据上风,解除了种师道的兵权,种师道忧愤而死,种师道死后第二年,汴京失守。
种师中则更惨,他的西北边军长期对抗辽国和西夏,是北宋王朝为数不多的精锐,在汴京被围之后,种师中立刻带着精锐南下勤王,但得到的命令,确是救援太原。
报国心切的种师中立刻带兵赶往太原,可悲的是,救援太原的,只有他一支队伍,这支孤军,陷入金军的重重包围,种师中战死,北宋西北边军全军覆没。
再说说折家将,这是名副其实的将门,折家将传了八代,而且每一代都是武将出身,折家将长期驻守西北边疆,抵御西夏进攻,在金军南下之际,折家将第八代将领折彦质,折彦文带着主力十余万和金军展开血战,但依然没有取胜,折彦质带着残余军队,一路护送宋高宗南下,而折彦文却兵败投降了金国。
或许因为如此,让声名赫赫的折家将,蒙上一层阴影。
最后,我们要说说张叔夜,因为他是惟一一支成功来到汴京城的勤王部队,也是汴京城唯一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队伍。
当时,张叔夜在河南邓州当官,得知汴京被围困,立刻带领三万精锐勤王,这支军队遭到金军的围堵,张叔夜一路杀破重围,没来的及休息,就开始和围困汴京城的金军决战,但寡不敌众,汴京城失守,张叔夜被俘,在北上途中自缢而亡,享年63岁。
虽然杨家将没落了,但北宋一直不缺名将,也有很多源于为国捐躯的勇士,可北宋终究是灭了,靖康之耻终究是发生了,只能说,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顺便说一句,在南宋时候,还有一个名将,叫做杨再兴,这个人也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名将,很多演义评书上,把他当作是杨家将的后人。不过,从史料上记载看,他的父亲是杨邦乂,江西人,而杨业,是陕西人。
所以,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罢了,而杨邦乂和杨再兴的故事,是极为惨烈的,值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