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玉梳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动脉影 摄
妇好,
是商王武丁的配偶,
其名甲骨文中习见,
据统计出现200多次。
她能征善战,
曾统率大军,
平定羌方及土方等敌国侵扰,
是中国古史记载的巾帼第一英雄。
但是,
她有可能是“山西人”,
你知道吗?
▲河南殷墟妇好墓原址上的妇好戎装像
动脉影 摄
考古学者许伟、卜工,
在其著作《万邦林立有娀乃大》中提到,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
青铜嘬口罐,
造型独特,朴素无华,
与其他青铜礼器风格迥异,
然而亦有“妇好”铭文。
而这种青铜嘬口罐的原形,
是晋中及其周邻地区的一种日用陶器。
正所谓,
娘家器物证娘家,
专家认为,
青铜嘬口罐,
可能是模仿妇好娘家的陶器制作而成。
鉴此,
可判断妇好所在族群和母国的文化遗存,
就是白燕商代遗存,
其核心分布区在晋中及以北一带。
▲左:妇好墓出土的嘬口罐
右:忻州晏村遗址出土的陶器嘬口罐
图源:文博中国
对此观点,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
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文化研究所所长武俊华
表示赞同,
并撰写了研究文章——
妇好、子方与并地
f8ad48
如何将考古遗存与甲骨卜辞中的记载联系起来,是商代考古和甲骨文研究者都很关心的课题。最近许伟、卜工两先生在《万邦林立有娀乃大》一文,指出殷墟妇好墓中发现的一件形制特殊,带有“妇好”铭文的带流嘬口铜罐,其原形是见于晋中及其周邻地区的一种日用陶器。这件铜罐指示妇好来自晋中地区,我们很赞同这种意见。妇好来自子方,这一线索对认识商代的子方和并地都有积极的意义。子方和并地位置的确认,不仅为后续的卜辞及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点,也对认识商代方国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典型商文化的差别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剖析这一实例,对认识商代方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有借鉴意义。
▲商夔首骨笄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动脉影 摄
/
一
/
小屯M5,即学界俗称的妇好墓,是迄今发现的保存完好的高级贵族墓葬。该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210件,其中190件带有铭文,铭文总共有9种,其中带“妇好”和“好”铭文的器物有109件,包括成组的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等。
此外还有一对个体极大的铜钺,也带有“妇好”铭文。“这一组器物具有极显著的地位,是此墓整个铜器群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墓为妇好的墓葬。妇好墓中还发现的铜镜、兽首刀、弓形器、铃首锥等器物,学界公认与北方地区青铜文化有关,据此有学者还指出妇好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女性。
妇好作为武丁的配偶,积极参加军事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例子。如此特别、传奇的女性,随葬器物中有没有我们未识的、对于揭示其身世有价值的线索?
笔者认为许伟、卜工先生指出的带流嘬口铜罐,确实是揭开妇好身世的一把钥匙。妇好墓中发现的这件铜罐(编号837),流下带有铸铭“妇好”二字,通高23.2厘米。同出的还有一件形制相似的罐(编号838),通高25.2厘米。两者的差别是,第一件为菌形提钮,流下带有“妇好”铭文;后一件为提梁钮,无铭文(图一)。这两件罐,在妇好墓发现40余年之后,仍未见到与之相似的器物,足以说明它们造型特殊、来源不寻常。
许伟、卜工先生指出,同样造型的陶罐在晋中地区的白燕遗址中作为日用陶器使用,在忻州晏村也发现有完整的这种陶罐,说明晋中及其临近地区就是这种器物的原产地(图二)。据白燕遗址发掘简报介绍这类陶器时曾指出“这种罐特色鲜明,小嘬口,口旁斜立一柱状把手,把手顶端握手有蘑菇头状、圆饼状和长条状等多种形态”。由此可知,在白燕遗址中,也发现有长条状钮的陶罐,与妇好墓中发现的838号罐接近(图一:2)。
图一 妇好墓中出土的嘬口罐(837、838)
图二 山西中北部所见的陶质嘬口罐
1.太谷白燕遗址 2.忻州晏村遗址采集
特别要说的是,837号罐的提钮非常特别,并非是惯常见到的圆柱或方形柱上带有菌状或伞状钮,而是一个扁圆柱上面,略带有弧面的长条状窄钮。如果将其和白燕遗址发现的嘬口陶罐(图二:1)相比,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
妇好墓中的这件带流嘬口铜罐,为何可以指示妇好的出身?
首先是与这件器物近似的陶器,仅见于晋中以及忻州等地,表明了这类器物的造型来源就在这一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是837号罐,带有“妇好”铭文,铭文字体和排列形式,与同墓所出的主要铭文一致,也能说明这件铜罐是安阳地区制作的器物。制作这么一件特殊的器物,显然与铭文中指示的器物主人有特殊的渊源。
《殷墟妇好墓》中共发表了90余张各类器物上的“妇好”铭文拓片,其中的好字的“女”旁,写法大致有4种(图三):
第一种数量最多,两手弯曲交叉,手尖朝左或者朝右(发表拓片中,共75例,涵盖了各类器物);
第二种是两手方曲交叉,手尖朝下(6件,除了上述图一837带流嘬口罐外,还有扁足方鼎813,瓿796、830,大圆斝751,大型盂811,这些器物均是个体高大的典型商文化风格铜器);
第三种是两手前伸没有交叉,中间用竖划相连(5例,鼎814,甑770、769器身两处,方罍856盖);
第四种是头部的发笄较前三种明显低,与手臂相接(6件Ⅰ式妇好觚601~605、611)。
图三 “妇好”铭文中的四种“女”旁
古代识字率很低,阅读、写作主要还是精英阶层的特权。从铭文的铸造过程而言,应有专门负责书写铭文的人,这些人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由此,铭文书体也可以作为辨识铜器生产作坊的参考。
从铭文书体可以看出,837号嘬口带流罐的铭文书体与上述的一组典型的商式风格铜器接近,无疑表明837号带流罐也是在当时殷墟的铸铜作坊,而且很可能是最高等级的作坊设计制作的。但要设计、制作这样一件不常见、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显然是来自最高等级的贵族特殊的订制要求,最可能与妇好的母家有关。就像晋侯燮父夫人墓(M113)发现的铜双耳罐及蛋形瓮一样,能指示燮父夫人的来源。
▲商骨梳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动脉影 摄
/
二
/
商代诸妇的称谓,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她们的母家。于省吾先生曾指出商王娶戎女为妇,因而加女旁称之为娀。商王娶羌女为妇,称为姜。张政烺先生也指出妇名就是妇来自的族名。如来自周族的妇就称妇周,妇好是来自子族的女子,卜辞中也存在妇子的写法,因此子写作好,读做子声,如来自井族的妇井,写作妌。曹定云先生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妇好来自子方。陈絜、林沄等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
子方在哪里?学者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殷虚文字丙编》图版一(即《合集》6834),该版卜辞很多,涉及先和不两个地名,因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商有姺邳”,张秉权先生认为《丙编》图版一卜辞中的不,应该就是后世的邳,地点在山东滕县。曹定云先生根据“《续》5·26·8卜辞既言“子白”,又言“不白”(邳伯),推断“子”与“不”可能相距不远”,在张秉权先生认为不就是邳,位于山东滕县一带的基础上,指出“子方的地望应距滕县不会太远,很可能在今河南东部或山东西南某个地方”。
曹定云先生立论的《续》5·26·8,即《合集》3411,该版卜辞为:“小
子白。不白。”裘锡圭先生已经指出,这一组卜辞主要是占卜马所生的马驹,是否为白色。另一条子白与不白同版的是《合集》3410,王红先生将《合集》3410与《合集》11051缀合,这条卜辞变得完整,内容为“丁亥卜,王:
子白。癸酉毓(育),不白”。因此,“不白”还是指新生的马驹不是白色,显然与邳伯无关。之前利用邳的位置进而来确定子方的位置,并不可靠。
甲骨文中关于子方的记述有:
(1)辛酉贞:王令
以子方奠于并。(《合集》33278 历二)
(2)辛酉贞:王令
以子方奠于并。(《合集》32832 历二)
(3)辛亥贞:王令以子方奠并,在丁宗彝。(《屯南》4366 历二)
(4)[辛]亥贞:王□□以子方奠于并,在父丁宗彝。(《屯南》3723 历二)
(5)[辛]亥贞:王令以子方乃奠于并。(《合集》32833 历二)
(6)[辛]亥卜,宾贞:令奠子方于并,[由王]事。二月。(《蒋》15+《合补》8583 宾三)
(7)辛丑贞:王令以子方奠于并。(《合集》32107 历二)
从(3)、(4)两条卜辞看,王称呼先王为父丁,可知武丁已经去世,时王为祖庚或祖甲。以上卜辞,均是在辛日占卜,如按最短的时间计算,应是五十天内连续在占问,商王命将领将子方安置在并地。
从周祭祀谱看,武丁的配偶受祭的有妣辛、妣癸、妣戊三人,祖庚时期的出组卜辞中,只有母辛,没有母癸、母戊,可知母辛是武丁三妃中死的最早的人。妇好墓中除了上述带有妇好铭文的器物之外,还有一组重器铭文为司母辛,学界普遍认为司母辛就是妇好,武丁在位时已经去世,而且祭日也在辛日。
目前所见的奠置子方的上述卜辞,为何全部在辛日占卜?大概正是因为来自子方的著名人物妇好的日名是辛的缘故。按照周祭原则,辛日是祭祀妇好的日子,在武丁的宗庙内开展祭祀,占卜与武丁的配偶妇好母家子方直接相关的事情,更易得到祖先保佑,结果也可能会更灵验。
奠置子方的并地在哪里?甲骨文中也有一些线索:
(8)贞,唯般令田于并。(《合集》10958 典宾)
(9)唯般呼田于并。(《合集》10959 典宾)
(10)己亥卜,贞:王其田并,亡灾。(《合集》33570 无名)
上述卜辞可知,并地是商王朝控制的地区,有王以及将领般在并地田猎的记录。
卜辞中还有卜问将望族人安置到并地的记录:
(11)…奠望人并。(《合集》4551 过渡②)
并地究竟在哪里,尽管缺乏直接的线索,但同样带领过望人的
人或
族,是与商王朝西土相关的著名族群:
(12)乙未卜,令以望人秋于
。(《屯南》751 历一)
族及地屡受
方侵犯:族的族人戈化、友角,友唐是商王朝西土受到
方侵扰后,为商王传递信息的重要人员:
(13)方其翦。(《合集》6366 典宾)
(14)癸未卜,殻贞,旬无忧,王占曰有求(咎)其有来艰,迄至七日己丑,允有来艰自西,戈化告曰,方围于我奠……(《合集》584正 典宾)
(15)……壬辰亦有来自西,
乎……,围我奠,翦四邑……(《合集》584反 典宾)
(16)王占曰有求(咎)其有来艰,迄至七日己巳,允有来艰自西,友角告曰,方出,侵我于
田七十人,五月。(《合集》6057正 典宾)
(17)……自友唐,方征…………翦
示昜。戊申亦有来自西,告牛家……(《合集》6063反 典宾)
上面卜辞中,可以看出,方从西面侵扰、等族群,卜辞中还有方是否到地,地是否被剪灭的记录:
(18)……殻贞,方其至于。(《合集》6031 宾一)
(19)方其翦。(《合集》6366 典宾)
同时还卜问方是否侵扰商王朝西土:
(20)方其弗罙(探)西土。(《合集》6357典宾)
从上述卜辞可以看出,方从西方讨伐、等族群,这些族群均位于商王朝的西土,而且彼此间距离不会很远。的位置,有山西西南平原区、晋中榆次西、山西中部一带。同时,负责奠子方于并的将领,也曾到地:
(21)贞,使于。(《合集》6078 过渡③)
上引1~7号卜辞记录了奠子方于并,8~10号卜辞是商王及其臣属在并地田猎的记录,11号卜辞,也有安置望人在并地的记录,并地显然也是商王控制的区域,可能存在多个奠。从上述卜辞可以看出,、、望等族群,距离并地都不太远。
朱凤瀚先生系联出五组武丁时期的宾组卜辞,均是商王朝及其边邑族属与西方及北方异族的战事。指出、、沚氏先后来告方入侵,可知三地邻近。从入侵时间看,相对偏西,故首当其冲,、沚可能皆在东,故晚了几日被侵。
并地是商王朝边地的前沿地带,因此征伐敌方,有从并地出发的记录:
(22)戊寅卜,宾贞:令唁挞启于并,八月。(《合集》6056 宾三)
(23)贞:叀
令挞启于并。(《合集》6055 宾出)
《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关于并州名称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
1970年在山西石楼肖家塌村曾经发现有一件戈,内部有铭文“並”,彭邦炯先生认为这件戈就是并族的遗物,“商代的并氏故地,在今山西中部一带,或许就在今太原、石楼一带。……太原简称并,过去都以为因历代并州之所之故,并州的命名,恐亦与殷之并氏曾活动在这一带有关”。
并与並,字形不同,从上古音看,并是耕部字,並是阳部字,声部不通。石楼肖家塌村发现的带“並”铭的铜戈,不能作为并地在太原、石楼一带的证据,但是彭邦炯先生指出商代的并地可能与后来的并州有关,应该是正确的。
“奠子方于并”的并地,究竟在哪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并地应该也在商王朝的西土,也是与、、望等族群距离不远,联系妇好墓发现的嘬口罐,基本可以将并地锁定在晋中到忻州一带,又以晋中的可能最大。
▲商妇好鸮尊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源: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
三
/
妇好来自子方,因为有上述嘬口罐和甲骨卜辞的相关记载,子方应该就在现在的晋中或者忻州地区。分析这一区域内的晚商遗存的分布情况,尤其是能反映人群差别的典型炊器(主要是陶鬲)的构成情况,对于进一步识别子方所在的区域也有一定意义。
目前晋中地区的太谷白燕、汾阳杏花村及灵石旌介三处遗址的资料相对系统,太谷白燕遗址位于盆地东侧;汾阳杏花村遗址位于盆地西侧,再往西,就进入了吕梁山地,便是李家崖文化的分布范围了;灵石旌介遗址位于盆地南侧的峡谷地带。三处遗址分处盆地的东、西、南三端,其考古遗存的特征,基本可以涵盖这一时期晋中地区商文化的基本面貌。
灵石旌介发现的三座商墓中的铜器,和殷墟高等级铜器墓出土的器物十分接近,但墓葬中出土的陶鬲,则是具有土著风格的筒腹鬲,这种鬲也见于晋中地区的汾阳杏花村墓地,在更南的浮山桥北墓地也有发现。
太谷白燕遗址报告中,将晚商时期的陶鬲分为三类:一类是土著的高领肥足鬲;一类是典型的商式鬲;第三类是商式鬲和土著鬲的融合鬲。报告指出“商式翻缘小鬲的大量存在是五期遗存的显著特征,它与四期侈沿或矮领小鬲是否有直接承袭关系,目前还不清楚,但认为五期的翻缘小鬲一部分来自商文化本土豫北冀南地区,而另一部分是被‘商化’了的侈沿或矮领小鬲,当无太大疑问”。
汾阳杏花村墓地清理有37座墓葬,年代上限大约在殷墟一期,下限约在殷墟二期,墓葬中仅出土一件鬲或一件豆,其中有2座墓葬发现腰坑和殉狗。腰坑比例明显低于同时期殷墟的墓葬。从墓地出土的陶鬲来看,既存在典型的商文化因素,同时还有本地因素的体型较高的鬲,在口沿形态、施纹风格上受到典型商文化的影响,此外还有少数李家崖文化因素的无实足跟的肥袋足鬲。居址中发现的晚商遗存(六期二段遗存)中,也见有上述三类鬲(图四)。
图四 汾阳杏花村墓地发现陶鬲的文化因素
忻州地区的晚商遗存与晋中地区不一样。忻州刘沟遗址出土了以花边肥足鬲为典型炊器的遗存,这类遗存与晚商时期黄河两岸分布的李家崖文化,更西的西坬渠遗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有大量花边肥足鬲的存在,明显区别于晋中地区以商文化因素和土著因素的两类鬲为主要炊器,而与北方长城地带晚商时期普遍流行的带有花边鬲的各类遗存更接近。
地域上联系晋中和忻州的阳曲地区,也开展过一些零星的工作。在阳曲东青善遗址中,有上面分析的中间型鬲,也有花边肥足鬲等。但受限于发掘面积,各类陶鬲的比重尚不明确。
上述各类遗存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晋中盆地所见的晚商遗存中,商文化因素突出,在吕梁山地流行的花边肥足鬲数量较少。出了晋中盆地,在西部的吕梁山地、北部的阳曲和忻州地区,晚商遗存中花边鬲的数量十分丰富。这种主要炊器的差别,暗示了人群的不同。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子方后来安置的并地。上引的8~10号卜辞,商王、般等人曾在并地田猎、望人也曾被安置在并地,并地显然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这些与商人联系密切的地区,发现的晚商遗存中应该有比较典型的商文化因素才符合情理。
像上述白燕、杏花村等遗址陶鬲的构成情况,商文化因素较强,而且与土著因素呈现融合的态势。从文化构成来看,晋中地区特别符合作为商王田猎、奠置子方的并地应该具备的文化特征。尽管嘬口罐在忻州地区也有发现,但从文化构成来看,只有晋中地区最为契合。并地应该就在晋中地区。并地的确认,对于认识甲骨卜辞中提到的侵伐的、、望等地,提供了一个相对参照。这些族群分布的地域,也应在晋中盆地或偏南的一些地区,他们与商王朝往来密切,其物质文化遗存,可能也和晋中地区发现的晚商遗存情况相近,也是商文化因素同土著因素融合的状态。上引14~16号卜辞有方从西边来犯,20号卜辞有进犯商王朝西土的卜问,从方位来看,方应该就在吕梁山地的李家崖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内。
妇好是来自子方的一位传奇女性,子方所在的晋中地区,也就是妇好的母家所在。妇好在武丁时期已经去世,目前晋中地区所见的晚商遗存,从杏花村、白燕等地点看,主要还是在殷墟一、二期,绝对年代相当于武丁前后。刘绪先生指出,殷墟文化第二—四期,商文化在西方处于退缩的状态,再晚的遗存,就是相当于殷墟四期阶段,扼守在晋中通晋南地区的咽喉要道灵石口的旌介商墓了。灵石旌介商墓的出现,可能是在商人退缩之后,为了预防北部或者西部吕梁山地土著族群的南下,商王朝联合地方势力,扼守重要交通节点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简要归纳本文的证据,妇好来自子方,日名为辛。妇好去世之后,商王在重新奠置子方时,选择在辛日占卜,明显与来自子方的著名人物、日名为辛的妇好有关。奠置子方的并地,同样也奠置过望族人,是商王田猎的一个地区。商王朝西土的重要族群族,也曾带领望族人在这一地域活动。这些线索联系起来,能说明子方和并地也与商王朝的西土有关,结合妇好中出土的造型特殊的嘬口罐仅见于晋中及忻州地区,说明子方和并地就在晋中盆地到忻州地区。晋中盆地内西部的汾阳杏花村遗址、东部的太谷白燕遗址,均是典型的商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存,各占有一定比重,考古遗存反映出的情形也和作为商王朝田猎地的并地的情形相符。晋中西部吕梁山内所见的考古遗存以花边肥足鬲为代表,鲜见典型商文化因素,晋中盆地临近的吕梁山一侧就是商王朝控制的边境线。从后代并州的治所来看,并州的渊源很可能就是奠置子方的并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考古发掘所获的实物资料永远也不会像文字资料那样直指人心,能清晰、准确地说明问题。考古所获的材料,结合甲骨文的零星记载,把这些隐约存在的线索系联起来,在逻辑上也相对通顺,至少说明这一探索在大方向上是可行的。
▲商妇好方尊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源: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附论並地:
并与並,在甲骨文中写法不同,声音也不同。以往多混谈,为了明了起见,最后一并讨论並地。
並地因为在是商王朝边地,甲骨文里有並地或並族丧众、让並族或並地的众守卫的记录:
(1)贞:並其丧众人。三月 (《合集》51 宾出)
(2)庚申卜,祝贞,令並众卫。十二月。(《合集》40911 出一)
甲骨卜辞中,还可以见到卜选将领到並地:
(3)辛未贞:叀
令即並。
(4)辛未贞:其令射即並。
(5)癸酉贞:其令射即並。
(6)癸酉贞:叀
令即並。
(《合集》32886 历二)
这一组卜辞,是分别在辛未和癸酉日占卜,是卜选让射还是到並地去。
还有並族和一起讨伐敌方的记录:
(7)己巳贞,並伐
方,受又。(《合集》33042 历二)
(8)並示五十。(《合集》12522 宾出)
(9)……王侃于並。(《合集》4387 典宾)
从上述4、5例甲骨文,选择射到並地,7例中由並族可以和族联合讨伐敌方,说明並地和地距离不远,也应在晋中地区。石楼发现的带有“並”字铭文的戈,已经在吕梁山地之内,该地是李家崖文化的分布地域,带有“並”铭文的戈,很可能是李家崖文化的人群通过某种方式掠夺的,不能作为並地在石楼的证据。
▲商妇好圈足觥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源:河南博物院公众号
附记
本文初稿得到孙亚冰、郭永秉、严志斌三位先生的审阅,他们纠正了笔者很多错误。以往学界多将并和並做一字处理,本文分为两个地名处理,是郭永秉先生的意见。郜向平先生提示笔者要注意妇好墓的壁龛内有殉人的现象,赵宾先生认为这类葬俗可能来自寺洼文化(赵宾:《妇好墓壁龛的渊源》,《东方收藏》2021年第9期)。妇好墓的壁龛的确极为特殊,晋中地区缺乏保存较好的龙山到商代的墓葬材料,壁龛情况不明。但在更北的神木石峁、府谷寨山、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等遗址相当于公元前2000年或略晚的墓葬中,有不少存在壁龛,这些壁龛内有存放陶器、猪下颌骨(牲肉)等现象,在龙山文化阶段,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到晋中这一地区都是以鋬手鬲为炊器的一个大的文化区,墓葬壁龛可能也是黄土高原北部的文化传统,似也可以作为子方在晋中地区的旁证。
▲商 妇好铜钺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动脉影 摄
BY|考古汇
文|陈小三 武俊华
原载于《南方文物》2023年02期
原题|妇好、子方与并地
图|动脉影 文博中国 考古汇 河南博物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