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并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即位于东宫显德殿。
不仅如此,李世民纳齐王妃杨氏入后宫,还生了个儿子李明。
究竟是杨氏貌美,让李世民禁不住诱惑,甚至不顾乱伦污点,还是说牵扯着某种政治因素在内?
01
在李唐建国过程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积攒了相当的人脉与实力,秦王府人才济济,甚至可与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
李建成当然不愿束手待毙,便以四弟齐王李元吉为羽翼攻压李世民,还调离秦王府兵将,以削弱其实力。
武德九年,太子与秦王之争已渐渐白热化。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向李渊告发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想要杀死自己的企图。李渊大惊,当即决定,于第二天召集各方查验此事。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入宫向李渊解释这事,却不料李世民早已率兵将死士,埋伏在他们入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
李建成虽然提前察觉,但兄弟俩还是没能逃脱,终被李世民射杀。
而后,尉迟恭甲胄入宫,迫使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便是玄武门之变。
这次事变之后,李世民得到了一切。然而,他却还在胜利之余,却还将齐王李元吉的正妃杨氏纳入宫中,成为了自己的侍妾。
这看似是件小事,其实却很不可思议。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部分记载:
李世民为人耿介忠直,多次拒绝李渊的妃子尹德妃、张婕妤等人及其亲属的不合理要求,导致她们怀恨在心;
而建成、元吉却专走歪门邪道,勾结尹、张二妃,探听李渊动向,说李世民坏话,导致李渊对李世民猜忌日深。
李建成身为太子,却和李元吉沆瀣一气,嫉妒李世民的功勋,天天图谋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众多部下都义愤填膺,多次劝李世民主动出击,而李世民为顾全大局,一再忍让,犹豫不决。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召李世民饮酒,却在酒中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李元吉或自己进谏,或通过尹张二妃,多次劝说李渊杀死李世民,在一众老臣劝谏下才没有成行。
李渊让李世民避居洛阳,也被李元吉阻挠;终于,李世民忍无可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些记载的诸多矛盾,就不一一分析。
但这些记载说明了一个问题,李世民在极力地撇清自己的主动,而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是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对不起自己,自己忍无可忍,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被迫分奋起反击的。
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李世民在这方面又是出了名的。
然而,霸占自己的弟媳妇,将齐王妃杨氏纳入宫中,却与李世民受害者的形象自相矛盾,倒更像是胜利者对战利品的无理由霸占。
这就是李世民纳齐王妃这事的不合理之处。伪造了半天证据才把锅甩出去,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女人把这屎盆子扣回来呢?
虽然野史记载这个齐王妃杨氏十分貌美,但李世民并不像野史所说的那么好色,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比如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也正值青春年少、美丽芳华,李世民就没纳,让她孀居带孩子去了。
02
事实上,李世民也的确是认识到,纳齐王妃杨妃这事不妥,有损他的形象的。因为他在极力遮掩有关杨氏的很多信息。
加上齐王妃杨氏,李世民的身边一共有4位姓杨的妃子,分别是下面这4位。
齐王妃杨氏,便是第四位,杨恭仁之女,曹王李明之母。
后来李世民登基后,给李元吉的封号是巢王,杨氏最后的封号也是巢王妃而不是李世民的妃子。而他们的儿子李明也受封曹王,过继给李元吉成为嗣子。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极其不愿意承认,他曾纳齐王妃杨氏这一事实的。
但有趣的是,除了吴王李恪之母、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履历相对完整以外,其他三位杨妃的身份都或多或少地带着些模糊和巧合。
关于杨恭道之女杨婕妤,史书上留下了一道《册杨恭道女为婕妤文》的册封诏书,但除此之外,这位杨婕妤啥也没留下;
而赵王李福的母亲杨妃,则很可能是在唐高宗年间,才因为某种原因被追封为贵妃的。此时太宗李世民已死,追封只可能是母以子贵,但这个李福却并没有什么特殊功勋,反而是被过继给李建成为嗣子。
所以很多人甚至怀疑,杨婕妤、李明之母杨氏、李福之母杨氏,其实都是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齐王妃杨氏。
只不过由于李世民不愿意承认他曾霸占齐王妃杨氏,为了掩盖这一段事实,杨氏才不得不多出了这么多身份。
而在《新唐书》中,更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太宗李世民十分宠爱齐王妃杨氏,长孙皇后逝世后,准备立她为后,却遭到魏征等人的劝谏。
魏征说,杨妃如春秋时期的辰嬴一样,一侍两夫,妇德有损,不能立为皇后以免连累了皇帝的声名。李世民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虽然这事有映射北宋刘太后刘娥的嫌疑,但似乎说明,齐王妃杨氏不仅被李世民所占有,还很受宠爱。
所以,这事就更有意思了,既然李世民知道这事不妥,在极力的隐晦,却又对齐王妃杨氏欲罢不能。
看来这事,没这么简单。
03
子彧无意抹黑李世民。
作为秦王,李世民对兄弟的确并不光明磊落;但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的确前无古人,他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政治家最擅长权衡利弊,换句话说,如果乱伦带来的道德污点,不足以抵消纳齐王妃杨氏带来的政治利益,那么李世民是极有可能选择纳杨氏入宫的。
所以,或许政治利益,而不是美貌,才是李世民非要霸占齐王妃杨氏,而不占有太子妃郑观音的原因。
后宫佳丽三千,李世民哪里找不到漂亮女人。但如果美人在怀,还有政治利益,那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封建时代,女人的政治价值,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她的出身,和他的夫家。
杨氏已死,且元吉的儿子都被李世民杀掉,所以杨氏的政治价值只可能能来源于他的出身。
杨氏的父亲名叫杨恭仁,是隋观王杨雄之子,属于弘农杨氏,与隋朝皇室同属一支,在隋朝已经很显赫,而隋唐皇室同属关陇军事集团,一脉相承,入唐后政治势力肯定也不弱。
但是,隋唐时已经有了科举制,科举出身的文官,是制衡门阀士族的利器。初唐年间,门阀士族是不是还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隋唐虽然发明了科举制,但初唐年间的朝堂,以科举入仕并能身居高位的人极其稀少,高层大多还是以察举和门阀推荐为主。
举个例子,贞观朝的宰相大约有20余人,而这其中以科举入仕的有且仅有房玄龄、崔仁师两人。
而崔仁师虽然以科举入仕,但其发迹却是靠陈叔达的推荐,所以真正依靠科举立身扬名的,也就房玄龄1人而已。
所以,李世民时代,想要依靠科举出身的文官制衡门阀士族,简直是奢望。
而隋唐的顶级望族,应当是所谓的五姓七望,以及一脉相承的南北朝各朝皇族,仅仅这一类出身的宰相,在贞观朝就占到了10人之多,超过1/3的比例。
而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弘农杨氏了,一门独占了3个,分别是杨恭仁、杨弘礼、杨师道。
04
从贞观朝杨氏的显赫和重用,可知,李世民虽然身为皇帝,面对杨氏这样的门阀大族仍旧需要保持尊重的。
那么,这是不是李世民纳齐王妃杨氏的原因呢?
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弘农杨氏,曾有一支所谓的观王房,也就是杨雄这一支,在隋唐时号称极盛,唐初一共出了王妃5人,驸马3人,宰相3人,三品以上20余人。
而这一直得以显赫的重要原因,就是杨雄生的这7个杰出的儿子们,几乎个个身居高位,其中杨恭仁在武德六年起,就是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可见其地位之显赫。
也就是说,杨家势力显赫,而这其中武德贞观年间最为显赫的,正是杨恭仁,也就是齐王妃杨氏的父亲。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杨恭仁是齐王元吉的岳父,大约是支持太子的一方。
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杀了建成元吉,却也不敢得罪权势显赫的杨氏,况且,李世民的目标不仅是太子,还是皇帝,还是一个强盛的大唐帝国。
所以,李世民肯定会选择拉拢杨氏,就像他拉拢以前依附于太子建成的那些势力一样。
因此,李世民纳齐王妃杨氏,其实是在向杨家表明态度:我已经是胜利者,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如果你们愿意改换门庭,我是愿意接纳你们的。
一个细节也表明了这一点,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上位,便罢黜了杨恭仁的宰相之位;而贞观五年和贞观八年,杨恭仁再次得到李世民的启用,先后担任洛州都督和观风使。
可见,贞观初年是李世民和杨家的相互试探期,而杨氏在表示愿意合作之后,杨恭仁之兄杨恭道的女儿便被李世民册封为婕妤,双方有了正式的联姻。
这也才有了后来的那些事情:杨恭仁及其弟杨师道先后被启用为宰相,而杨氏也再次显赫起来。
而有了杨婕妤这个正式的联姻之后,失去了政治价值的杨氏,则被李世民复封为巢王妃,而其子李明也被过继给李元吉,以抵消自己霸占弟媳妇的道德污点。
由此看来,自始至终,李世民之所以要霸占齐王妃杨氏,后来又复封为巢王妃,将杨氏“还”给了李元吉,都是以政治利益为主。
而杨氏的容貌,或许真的很美,因为她和李世民还有过1个儿子李明,但这却仅仅是次要因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