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河间王张玉:靖难最高参谋长,一门封三王,子孙世袭明朝百年公侯

河间王张玉:靖难最高参谋长,一门封三王,子孙世袭明朝百年公侯

建文二年十二月,起兵近三年的燕王朱棣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实力悬殊的血战,鲜血、泥土、汗水乃至火药爆炸后的灰烬都让他的面庞变得黯然无光,这位高举“奉天靖难”大旗的大明塞王,曾是长城内外最善战的新一代统帅,曾是太祖皇帝朱元璋赞誉有加的“肃清沙漠者”,如今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骄傲,倒伏在地上痛哭流涕。

如果你以为燕王朱棣是因为刚刚的大败而悲伤痛哭,那就大错特错了,人们常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作为早已身经百战的大明塞王,朱棣当然知道一场大战的失利并不能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他还有机会,也还有实力,那又是什么让他如此悲伤失神?最后,还是朱棣自己给出了答案,他失声说道:“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

这位被燕王朱棣称为“良辅”的究竟是何人?

一、识天命,旧元战将归大明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明史》中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出身,也不知道他所在的家族究竟是豪门贵族,还是普通军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张玉生于元至正三年,元末任枢密知院。什么是枢密知院?换言之就是权知枢密院事,是元朝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之一,而枢密院又是元朝管理军务的中央机构,秩从一品,类似于大明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从名字上看,张玉有汉姓,应该不是蒙古人或者契丹、女真人,能做到知院一职,要么是因为他的家族有显赫的背景,要么就是他才能过人,被元廷委以重任,还有可能是当时的元朝出逃塞外,为了能早日反击大明,北元不得不大量封赏虚职笼络汉族将领,张玉恰恰是这一时期随元廷逃去塞外的将领之一。

《山河月明》中的张玉形象

不管之前的履历如何,张玉能官至枢密院知院,足见他是元末杰出的指挥官,是北元认可的军事人才。然而,洪武十八年,42岁的张玉逃离北元归附大明王朝,被编入军中效力。

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随着大明王朝不断远征漠北,元帝国丢失的领土越来越多,仅元王庭就前后三次被明军驱逐,从大都到开平,从开平到应昌,从应昌到和林,一次次溃逃,一次次兵败,谁都能看出来北元终究不是大明的对手,那些知院、同知一类的官职又如何能留住人才呢?本就有汉人血统的张玉这时便选择了如朝阳一样的大明王朝。

事实上,张玉的选择非常明智,他放弃北元知院而屈就明军总旗、百户之职是相当及时的。就在张玉归附大明两年后,明军就在宋国公冯胜、永昌侯蓝玉的带领下发起了对北元太尉纳哈出的总攻,逼降辽东元军十余万。洪武二十年一年夏四月,蓝玉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于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破北元王庭,俘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后妃公主一百三十余人,吴王朵儿只等将相宫校三十人,男女七万,马驼五万。蓝玉凭此功劳获封凉国公。

作为熟悉北元军队作战风格的归附将领,张玉也在此次远征的明军之中,他的任务很可能是帮助蓝玉搜寻北元王庭所在,毕竟在辽阔的草原上很难摸清一支骑兵的动向,需要熟知对方习惯的人做向导,而蓝玉能在千里之外准确找到北元王庭的位置,张玉这样的北元旧将是立了大功的,故而他在战后被授予济南卫副千户之职,不久又被提升为安庆卫指挥佥事。

有趣的是,《明史》中并没有记载张玉在捕鱼儿海战役之前的官职,而像北元枢密院知院这样的高官投效不应该没有官封,所以笔者猜想张玉在这之前并没有得到大明重视、信任,甚至被怀疑是间谍,直到他帮蓝玉打垮了北元王庭,明军这才正式接纳了他,授予其副千户一职。

从副千户到卫指挥佥事,张玉应该晋升得很快,《明史》中没有提到他在这一期间有什么新功勋,但他的官位却由从五品升为正四品,可见张玉的才能已经在军中凸显了出来。此后,张玉仍旧得以参与明军的大小征战,洪武二十三年随蓝玉征讨远顺、散毛诸洞,再次立下战功,接着又多次参与北疆战事,屡次随军驱逐骚扰边塞的北元军队,一度远征至鸦寒山。

从这些战事来看,张玉虽然是安庆卫指挥佥事,但他却没有常驻安庆,而是作为随军主力参与明军的主要战役,一会儿南下贵州,一会北上草原,忙得不亦乐乎。由于他是北元旧将,熟悉草原战事,张玉在塞外作战时表现惹眼,很快让人看到了他的闪光点,当即被调任燕山左护卫,而燕山左护卫又是燕王朱棣的直属亲军,两人就此建立了主从关系。

在燕军阵营中,张玉注定要继续发光发热,因为燕王朱棣受命节制北疆防线上的诸卫所,各大塞王都要配合他肃清沙漠,燕军因此年年出塞。张玉凭借他对北元军队的了解,屡次出奇谋制胜,先随燕王朱棣杀至黑松林,后又征讨野人女真诸部,在这些战事中他身先士卒,展现出惊人的勇气,而他善于谋划,也让人看到了他的统兵才能,在燕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逐渐成为燕王朱棣麾下的第一武将。史载张玉“骁果善谋划,为王所亲任”。

二、挑重担,靖难首战总指挥

在燕山左护卫任上,张玉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大,只是官职没有更进一步,本以为此后就将终老于征战塞外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历史的车轮正快速滚动,人生的岔路口随即出现。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一继位立即改弦更张,肃清沙漠的政策旋即被废止,建文朝廷凡事均以削藩为第一要务,所有政事均有意无意地让位于削藩事宜,而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功劳最大,又是诸王叔中最年长者,手里的三个护卫军都是身经百战的北方精锐,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来自北元的蒙古骑兵,也有像张玉这样的北元旧将,这些都让年轻的建文帝非常忌惮。

为了消除燕王的威胁,建文帝按照齐泰、黄子澄等人谋划,展开了一系列针对燕王的削藩行动。

第一步即是让驸马都尉耿瓛执掌北平都司事务,以都御史景清为北平布政使参议,都御史暴昭为北平采访使,他们的作用是收集燕王不法的证据,为朝廷公开削除燕藩找借口。

第二步则是以“防备边关”的名义,让都督宋忠统率包括燕军护卫精锐在内的3万兵马进驻开平,同时让耿瓛统兵于山海关,让徐凯练兵于临清,形成一个三角包围网。

第三步是调走燕府中的蒙古骑兵指挥关童,派张昺、谢贵监视燕王府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削藩。

不得不说,建文朝廷的针对性过于明显,什么官员选拔,什么军队备边,均不能掩饰他们削除燕王兵权的本意,而燕王也非常配合,没有任何反抗之举,期间还一度靠装疯卖傻来博取同情。按说都这样了,建文帝也该收手了,但他偏不干,非要按照齐泰、黄子澄的谋划把燕王一撸到底,于建文元年七月派兵包围燕王府。这样一来,燕王和建文帝就成了生死相搏的敌人,再无妥协的可能。

此时的燕王府只有府兵800人,而包围燕王府的军队至少有数千人,北平城外用来牵制朱棣的野战军也有3-5万人,这就像一个双重包围,先由张昺、谢贵率领北平城内的数千兵马抓捕燕王府官僚,如果不成功,再由宋忠统率3万大军攻打北平,将反叛镇压在燎原之前。如此布局可谓完备,根本看不出任何破绽。然而,不论局势如何不利,燕王朱棣都不会束手就擒,他必须用这800人破局,难度不可谓不大。

可是,即便看上去是必输之局,张玉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燕王一边,人生总有无数选择,有些看上去是生路的实际可能是死局,有些明明是绝路实际却是柳暗花明,归附大明、效忠朱棣是张玉人生无法预知的重要决定。

所幸,在燕王朱棣采纳朱能之计诱杀张昺、谢贵后,局势出现了惊天转变,失去了指挥官的北平官军群龙无首,不知所措,燕王要破局就在这时。不过,要破局就必须出府战斗,燕王朱棣有必要亲自带兵出府战斗吗?当然不行,因为两军兵力悬殊,如果燕王朱棣在冒险战斗时被敌军所杀,这次起兵自然也就失败了,因此燕王只能坐镇王府等待消息。那由谁来担任作战总指挥呢?朱能、丘福都无法担当此任,只有张玉才有这样的资格。

张玉要用燕王交给他的800府兵破局,至少有三个任务,一是要击败城内数千官兵,二是要控制整个北平城,三是要安抚城中百姓。这三个任务中,击败包围王府的数千军队是第一要务,但是难度却不是最大的,因为当官军得知张昺、谢贵被杀后,他们的战斗意志已经没剩下多少了,燕军大将们一经杀出,这些人立马乱成一团,各自逃散。在张玉的指挥下,燕军又于巷战中击败了试图顽抗的马宣、彭二后,基本算是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接下来就是控制北平城,北平城的规模相当大,仅城门就设了九座。论数量,除了包围燕王府的官兵,九座城门各有自己的守军,平均算下来,张玉的800人平分到九门还不够每门百人,怎么打才能以最小的损失控制整个北平呢?

虽然《明史》没有具体记载,但张玉应该是制定了合理的作战方案,当天即发动夜袭,连续攻克除了西直门外的八座城门,剩下的西直门也在唐云的劝说下投降,北平九门就此落入燕军之手。至于第三个任务,张玉用三天时间完成了安抚城中百姓的任务,史载“三日,城中大定。”

北平争夺战是靖难的首战,张玉的作用毋庸置疑,《明史》明确记载:“玉帅众夺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这段话充分表明整场北平争夺战,张玉是燕军的实际指挥官,朱能、丘福都是按照张玉的指挥作战,其战绩也显而易见的,燕军不仅击败了数千朝廷官军,顺利占领了北平九门,还在三天后完全控制了北平城,并没有造成混乱和更多的死伤,算是一场精彩的指挥作战。

三、定方略,辅佐燕王得大胜

北平城攻陷后,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举兵对抗朝廷,但这并不表示燕军已经脱离了险境,当时建文朝廷部署在北平周边的军队远远多于燕军,而且一旦消息传至应天,建文帝势必组织更多的军队北上讨伐燕藩。如何扩大燕军规模,在北平一带站稳脚跟便成了燕军的新问题。当时燕军刚刚攻克通州,房胜举城而降,该向哪个地方发动新的攻势变得尤为关键,而不少人建议应当迅速向西占据居庸关。

张玉看得很明白,他告诉燕王:“不先定蓟州,将为后患。”在张玉看来,燕军向西打居庸关固然能阻绝宋忠3万大军,但从北平逃往蓟州的马宣却能借此快速恢复元气,蓟州位于北平东北,距离很近且城防坚固,现在正是趁马宣惊魂未定时袭破蓟州的好机会,若是此时不打蓟州,等马宣缓过来,蓟州的军队必定从后方威胁北平,到时候燕军就会被开平的宋忠和蓟州的马宣同时困住,东、西线受敌很难有胜算。

燕王朱棣采纳了张玉的计策,再次委托他负责攻取蓟州事宜。张玉又一次独立指挥燕军作战,他带着燕军几乎全部主力向东直奔蓟州,围着城池设下大寨,在得知马宣拒不投降后,张玉亲自指挥了对蓟州的攻城作战。面对张玉的挑衅,马宣因过于自信,竟然率众出城,结果在交战中被俘杀,蓟州落入燕军之手。

打下蓟州后,张玉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他并没有停下,而是抓住战机乘夜突袭遵化。连续作战非常考验军队耐力,也考验军队指挥官的指挥,张玉带领燕军在遵化打了一场出其不意的奇袭,他亲自简选了一些勇士,于夜四鼓登城而上,迅速杀死了巡逻的士兵,打开城门迎燕军主力入城。遵化卫指挥蒋玉、密云卫指挥郑亨都率卫所官兵投降燕军。

张玉一经出战便给燕王攻克了蓟州、遵化、密云三卫,他的功劳不仅在于帮助燕军平定了东部地区,消除了隐患,更重要的是他严明军纪,禁止将士滥杀无辜,三卫官兵除了极少数抵抗的,大多数人都在张玉的劝说下直接投降燕军,这让兵力不足的燕王朱棣得以增兵数千乃至上万人,这才使他有了直接攻打怀来的资本和底气。

《山河月明》中的张玉与燕军形象

怀来之战后,张玉依然作为燕军的“最高参谋长”制定作战方略。当时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抵达真定,都督徐凯驻扎河间,潘忠屯兵莫州,三人都是燕军的主要对手,其兵力不低于十万,而且潘忠所部先锋杨松已经率领九千人据守雄县,距燕军已经非常近了。怎么打,先打谁,张玉为此冒险到南方侦察敌情,回来后给出的方案是先打潘忠的莫州,因为潘忠、杨松的位置相对较近,而两人有勇无谋,适合用来提高燕军士气。

燕军因此选择在敌人庆祝中秋节时发动对雄县的攻势,也就是在杨松的兵马喝得酩酊大醉时一举歼敌九千。这一战,燕王朱棣又是以张玉为直接指挥官,还把亲兵一并交予他指挥,张玉也不负众望,在袭击雄县得手后,他像打蓟州时那样善于抓住战机,当即马不停蹄地直奔莫州,趁潘忠率部救援雄县时,在月漾桥成功伏击了他们,当场擒获潘忠。

消灭潘忠、杨松所部后,燕军下一步该进攻何处,众将都无法给出合理的方案和理由,他们因为耿炳文兵马多、士气盛而有些畏惧,建议暂时屯兵新乐观望一下。这时还是张玉给燕王朱棣吃了颗定心丸,他认为耿炳文兵马虽多却毫无纪律,说明这些人马并没有被耿炳文有效整合起来,现在燕军刚刚得到大胜,士气很高,而朝廷大军听说潘忠所部全灭后肯定士气受挫,正好可以直趋真定与之决战。

玉曰:“当迳趋真定。彼众新集,我军乘胜,可一鼓破之。”

果然,燕军直趋真定后,耿炳文的十余万大军不堪一击,仅一战便被斩首了3万主力,建文朝廷组织的第一次平燕战役以燕军全胜而结束,张玉的谋划之功不可替代。

接下来,建文帝改用李景隆为大将军,统兵50万攻打北平,同时又派安陆侯吴高率领辽东军队攻打北平东面的永平,如此一来,朝廷大军便从两个方向威胁北平。关于选择哪个方向破敌,大多数人认为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是主要对手,应该先向南,但张玉给出建议却是先打永平驱逐吴高,燕王朱棣又一次采纳了张玉的建议,当即抛下李景隆的主力,向东逼退吴高后,又向北直逼大宁,这才有了奔袭宁王兼并朵颜三卫,赢得了日后的郑村坝之战。

后来张玉随燕王朱棣攻打广昌、蔚州、大同、沧州时,又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当李景隆收拢溃兵,组织第二轮伐燕攻势时,又是张玉给出了正确的方略,不再坚守北平城,而是主动阻击敌军于白沟河,以逸待劳击溃数十万李景隆大军,还乘胜占据德州,于济南城下歼灭李景隆所有兵马,一时间燕军士气大振,威名远播四海。

四、舍性命,乱军之中救主阵亡

从年龄上看,张玉年长燕王朱棣整整十七岁,他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年轻的仆从武官,是一个与朱棣志趣相投的同龄玩伴,实际上,张玉是燕军中的老将,德高望重,他对于朱棣更像是老师之于学生,是他教会了朱棣如何在草原上与蒙古人作战,又如何与朝廷优势兵力周旋。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领导者之所以优秀,除了他们自己本身眼光独到外,能制定合理的方略,采取正确的决策都是非常关键的,而方案的有效执行又是大战略能否达成的重要一环,就好像每一个优秀的将军一定有一个杰出的参谋长帮他调度军队,幸而燕王朱棣有张玉这样的战将谋划,靖难早期的几场大战才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胜利。

可惜,命运并不是一直眷顾燕军。当建文帝改用真正善战的盛庸、平安后,朱棣也迎来了人生最大的一场恶战——东昌之战。素来以骑兵闻名天下的燕军,第一次在战场中被南军火器杀得丢盔弃甲,而燕王朱棣因为贸然突入敌军大阵,结果中了盛庸的圈套,被重重包围在阵中,危在旦夕。作为一直以来教导燕王的老将,张玉不愿意看到朱棣被俘,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抛弃燕王,当即率部冲入阵中,手刃南军官兵数十人,四处寻找朱棣的下落。

要知道,当张玉决定入阵救援燕王时,他并不知道燕王所在位置,也不知道敌军有多少埋伏和陷阱,但他依然不顾一切冲阵中。这一幕让人动容,笔者有时甚至觉得张玉已经把燕王朱棣当成了没有血缘的孩子,东昌一战像极了老父亲为救出被困火灾现场的儿子,不顾一切冲入熊熊烈焰之中,最终张玉在盛庸等人的围攻下阵亡东昌,时年58岁,但是他一心要保护的燕王还是顺利被朱能救出,也算是让他得以安息了。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以精骑冲左掖,入中坚。庸军厚集,围燕王数重,燕王自冲击不得出。朱能、周长率番骑奋击东北角,庸等撤西南兵往御,围稍缓。能冲入,奋力死战,翼燕王出。张玉不知王已出,突入阵救之,没于阵。”

说起来,人们常常会批判那些在关键时刻改换主君、阵营的人,以为他们反复转换阵营是没有忠义之心的表现,毕竟古人常说“忠臣不事二主”。张玉最初侍奉元朝,官至枢密知院,可他却归附了大明,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

但事实上,张玉是识天命、有大志的,他的决定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并不是为了苟且偷生,他在燕军的奋战证明了他的才能,他在东昌之战中舍身救主也证明了他的忠义,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将军,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军。后世常常把张玉比作明成祖的“徐达”,正如《名山藏》所言,张玉、朱能比于徐、常,迹其终始,殆有异焉。

燕王朱棣也曾直言道:“吾倚玉足济大事。”难怪当得他知张玉阵亡时会失去王者应有的矜持,倒在地上痛哭流涕,哀不自禁,这并不是朱棣为争取人心而做的虚假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当人们询问何人是靖难第一功时,朱棣一定会说道:“靖难首功当推张玉。”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继位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三个月后,永乐帝朱棣想起的第一件事便是追封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忠显。须知当时因靖难之功被封公爵的,只有张玉、朱能、陈亨、丘福四人而已,因此后人常称他们为“靖难四国公”。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感念张玉功劳,曾评价他说道:“张玉识见谋略,卓然老成,非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诚难得也。”为此进一步追封张玉为“河间王”,与黑衣宰相姚广孝、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一起配享成祖庙。

张玉生前为明成祖立下汗马功劳,死后他的家族依然守护着大明王朝,他的三个儿子都凭借自己的功勋获封爵位,其中次子张輗封文安伯,三子张軏封太平侯,而长子张辅更是数征安南最高指挥官,为大明征服了整个安南,完成了朱能未能实现的安南远征,他也因功被封为英国公,食禄三千石,死后追赠“定兴王”,开创了又一个拱卫大明王朝的公爵府。

声明:本文著作权、版权归作者刘威(威言晓史)独有,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权转载、抄袭、摘编、复制、修改、汇编、出版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图片来自互联网,地图由笔者亲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军,子孙,张玉,封三,明朝,大明,蓝玉,参谋长,世袭,朱棣,观点评论,张玉,燕军,燕王,朱棣,蓟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军,子孙,张玉,封三,明朝,大明,蓝玉,参谋长,世袭,朱棣,观点评论,张玉,燕军,燕王,朱棣,蓟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军,子孙,张玉,封三,明朝,大明,蓝玉,参谋长,世袭,朱棣,观点评论,张玉,燕军,燕王,朱棣,蓟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