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载,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出逃四川,天下陷于大动乱之中。
李隆基与杨贵妃、杨国忠等仓皇逃出大明宫,出延秋门西行,过便桥,经咸阳、金城县,至马嵬驿发生兵变,禁军杀杨国忠,又迫使玄宗处死杨贵妃。此后,出散关( 今陕西宝鸡市南) ,入故道,经河池郡( 今凤县东北凤州镇) 、西县( 今陕西勉县) ,入金牛道,过益昌县( 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 ,渡吉柏江,经普安郡( 今四川剑阁) 、巴西郡( 今四川绵阳市东北) ,至蜀郡(今成都)。
叛军占领长安后,子午道、傥骆道的北口都在叛军控制之下,南北交通只有褒斜道、故道了。在这种情况下,江淮财富只能自襄阳沿汉水运道抵汉中,再通过褒斜等道运至扶风(今陕西风翔),这时蜀道对保障唐王朝的安全和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唐肃宗至德三年 (公元757年) 九月,郭子仪等收复两京,十月肃宗遣使入蜀奉迎玄宗,李隆基由原路返回长安。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德宗李适出逃奉天,由傥骆道奔梁州 (今陕西汉中市),沿线居民点稀少,地薄民贫,物资贫乏,艰苦的环境超出想象,以至于当道路上百姓有人献瓜时,竟使李适激动得要给对方官做。
此时江淮运道被淮两叛军切断,在这紧张时刻,唐朝只能通过褒斜道转运粟帛。若这条蜀道不通,唐王朝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正是由于蜀道的畅通,李适才坐镇汉中,指挥勤王之师,平定叛乱。直至李晟等人收复长安后,李适才沿褒斜道经凤州、散关、凤翔,回到长安。
公元881年1月8日,广明二年,黄巢农民起义势如破竹,长安城破,唐僖宗李儇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经傥骆道、金牛道入蜀,抵达成都。这时江淮运道完全断绝,全部被藩镇占领,李儇所能控制的地区仅剩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等数十州。这数十州分布在秦岭南北,全赖蜀道联系,尚可使唐王朝残喘一时。直到光启三年三月,李儇才由兴元府回到凤翔,文德元年二月返回长安。
唐朝三代君王玄宗、德宗、僖宗,三次经蜀道出奔,虽然都安全返回,但是一次比一次狼狈。玄宗走的路线是蜀道中最迂远的,同时也是最平坦、供给最易办的一条道,而德宗、僖宗奔蜀经过的傥骆道,是蜀道中最近捷的,同时也是最艰险的道路。
可以说,每当长安发生危难时,蜀地就成为唐朝皇帝最好不过的“避风港”。
在唐代,蜀道作为连接关中与成都的一条重要通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理上,蜀道,南从成都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印度,或由西川经南诏、缅甸到印度之路;北有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门关,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蜀道也日益成为重要的一条商贸大道。而
政治上,唐代以长安关中为首都,蜀道就成为把京都省府和地方相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通过蜀道,中央的命令才能下达到巴蜀地区,国家才能更好得到治理,中央集权才能得到加强。
经济上,巴蜀地区自然条件好,又得水利灌溉之便,加上长期农业技术的积累,精耕细作,故盛产粮食,物产丰富。手工业也较发达,这一带人口密布,商贾云集,市贸繁荣。蜀道恰好将渭水、汉水和长江有效地连接起来,虽自成一体,但绝不封闭,通过水路,它可与长江中下游之间进行畅通无阻的经济交流。这在战火纷起、运河航运受阻时显得尤为重要。
地势上,蜀地山川形势险要,四周大山环抱,易守难攻,由关中通往成都平原的七条陆路,属于古代川陕交通的范围,大致以梁州即今汉中为界,北边的四条道路为傥骆道、子午道、故道、褒斜道,南边有三条为金牛道、荔枝道、米仓道,都进入四川境内。 其特有的封闭性,使其在很多时候相对减缓了政治、经济中心发生战乱的破坏,每当全国范围内出现大的动乱时,蜀地的战略地位便相对上升。
早在秦国时,蜀地就已修筑都江堰,充分利用岷江的水利资源,因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产量丰富,气候又适宜蚕桑,蜀锦当时很有名,成都因而有“锦城”之美称,杜甫脍炙人口的诗句写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丝织品在唐朝是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蜀地的富庶自是显而易见了。
在唐朝前期,蜀地就是朝廷的财政支柱,安史之乱后更加依赖蜀地,而到了晚唐时期,蜀地的地位更加重要,有“扬(州)一益(州)二”之称,作为战时的陪都,成都的作用首屈一指。
而蜀地特殊的山川形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使巴蜀容易以独立的方式存在,远离战火,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成为动乱之际中原人士避难的地方和国都长安的后方基地,为其提供经济和军事上的安全保障。
巴蜀地区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其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是唐代都城长安之“外府”,是通往巴蜀的交通道路,是唐王朝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之一,深受唐代统治者的重视。蜀道北段的故道、褒斜、傥骆、子午四线均被先后辟为驿道,而蜀道南段的金牛、米仓、荔枝道,也都曾设驿通邮。
早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就曾开凿褒斜道,这是唐朝对褒斜道的第一次大治理,目的是把蜀汉地区富饶的资源运到京师。这次开凿褒斜道和汉武帝时期整治褒斜道一样,在褒斜道交通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玄宗、宪宗、敬宗、文宗、宣宗为了维系川陕交通,先后都在褒斜道上设置馆驿,玄宗甚至为了杨贵妃能吃上鲜美的荔枝,特意开辟了荔枝道。唐朝多次修筑蜀道,频率之高、规模之大、效果之显著是绝无仅有的。
畅通的蜀道,使巴蜀地区成为首都长安坚实的战略后方,可以退守之地。不仅是保证了经济的繁荣,更是保证了朝廷的安全,减轻了变乱对王朝的冲击力, 保存了实力和平定变乱的号召力。
每当长安出现变故时,唐朝皇帝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蜀道的征程,历史证明放弃长安奔蜀, 几乎没有遭遇强有力的追击,给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其能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积蓄力量,平定叛乱。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后,没有派精兵追击唐玄宗一行,唐德宗南奔梁州时叛军没有联合起来追击德宗,黄巢起义大军占领长安后,也没有乘胜追击李唐残余势力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中国历史上,晋宋王室都曾南迁至长江以南,最终都划江而治,长江天堑既是保证他们安全的屏障,也是北上收复失地的巨大障碍。而蜀既能借助与长江流域便利的交通而获得物质补给,又不致远离京师,使王室影响力大大减弱,自然是理想的选择。
不过,避难蜀地虽可解燃眉之急,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王朝衰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