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皇后难产,呻吟不止,太医束手无策,只得请来神医孙思邈。哪知他扎完针,皇后竟一声惨叫昏死过去,唐太宗怒吼:庸医!拿命来!
一日,孙思邈正在乡间行医,忽见尘土飞扬,几位骑马的将士来到眼前。原来尉迟恭奉唐太宗旨意,请他进宫为皇后治病。
长孙娘娘十月怀胎,已经过了预产期,日日腹痛,就是不生,太医们也没有办法。眼瞅着娘娘一日不如一日,太宗吓坏了,只得派人请来神医孙思邈。
孙思邈一刻也不敢耽搁,直奔娘娘寝宫。刚进门,就听见娘娘在内室不停地呻吟,太宗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
孙思邈询问娘娘现在的情况,宫女眼泪汪汪地说:“娘娘腹痛已5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
孙思邈赶紧为娘娘悬丝诊脉。宫女手拿红丝线,一头系在娘娘手腕上,一头穿过纱帘,递给孙思邈。
孙思邈坐在桌前,凝神静气,片刻,说道:“木星太旺,脉搏全无。”宫女一听,慌了神,赶紧从床头解下丝线。
原来给娘娘看病的太医听说孙思邈来了,担心他砸了自己的饭碗,便告诉宫女,一乡间老汉,空有神医的名头,怕是会耽误娘娘的病情。还让宫女在诊脉时,将丝线一端系在床头,试试孙思邈的本事。
哪知孙思邈一句话,令宫女大吃一惊,这老头儿有两下!可太医说他没本事,万一伤了娘娘咋办?宫女不放心,三下两下把丝线系在娘娘的玉镯上。
片刻,孙思邈说道:“石气太重,脉象不兴。”宫女一听,果然是神医,娘娘有救了!赶紧把丝线系在娘娘手腕上。
孙思邈诊完脉,向太宗禀报:“娘娘凤体虚弱,生产困难,只需在左手中指施针便可分娩,之后再服汤药,逐日恢复。”太宗大喜,赶紧让他为娘娘施针。
孙思邈进了内室,让宫女将娘娘的左手放置幔帐外,自己手持金针对准中指穴位扎了下去,只听娘娘一声惨叫,宫女掀开幔帐,惊恐地喊道:“娘娘晕过去了!”
太宗顿时怒目圆睁,一掌劈了过来,吼道:“我杀了你这庸医!”孙思邈躲闪之际,帐内传来婴儿嘹亮的啼哭声。“生了!生了!娘娘醒了!母子平安!”宫女们喜极而泣,太宗愣住了。
孙思邈说道:“皇上莫急,娘娘太虚弱,用力过猛才会晕过去,服下我开的汤药便会好转!”随即开好方子,让宫女赶紧去熬药。
唐太宗高兴坏了,大手一挥,命孙思邈执掌太医院。哪知孙思邈婉拒,他立志一辈子为百姓治病,不愿在朝为官。
太宗无奈,赏赐金银,封他为药王,并赐冲天冠和大黄袍。盛情难却,孙思邈只得穿戴整齐,在百官地簇拥下离开长安。
众人散去,尉迟恭却立在原地气哼哼地说:“路不平有人踩,凭什么一个乡下草医被封为王,我为大唐出生入死,才封了个鄂国公!”
他越想越生气,手持钢鞭,飞身上马,要去追回孙思邈的王袍和王冠。马儿狂奔,行至村口,只见老槐树下,孙思邈身着布衣,正为百姓治病呢!
尉迟恭愣住了,这老头刚才戴王冠穿王袍,这会儿怎么一副农夫打扮?既然如此,我也不好再多事了!他刚想调转马头,孙思邈却起身迎了过来,问道:“国公去哪里?”
尉迟恭心虚,赶紧说道:“找您看病来了,我左臂受过伤,现在抬胳膊还疼。”孙思邈按了按他的左臂说:“我给你扎一针,准好。”
尉迟恭眼一瞪,说道:“口出狂言!长安城的名医都没治好,你一针能好?若扎不好如何处罚?”孙思邈说:“扎不好,我砸了自己的牌子,扎好了咋办?”“扎好了我给你站班!”尉迟恭一拍胸脯说道。
孙思邈掏出金针,对准左臂穴位扎了下去,片刻拔出针来,尉迟恭抬起胳膊,轻松自如,他的脸一下红到脖颈。
孙思邈见状,忙拱手告辞。走出不远,身后传来马蹄声,回头一看尉迟恭追来了。只见他一抱拳说道:“在下愿赌服输,为老先生站班。”孙思邈却表示,玩笑话,不必当真!
尉迟恭心里不过意,非得送给他千两银子作诊金,孙思邈拒绝了。尉迟恭由衷地说:“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药王实至名归,还是让我为您站班吧!”
孙思邈笑言:“治病乃医生本分,将军不必放在心上,快回去为国出力吧!等天下都太平了再来站班!”尉迟恭感激不已,拱手告辞。
若干年后,孙思邈去世,尉迟恭在他的墓前站过班。从此,百姓在给药王塑像时,都不忘在他身边塑上站班的尉迟恭。
孙思邈医术高明,不慕名利,心系百姓,悬壶济世,他与尉迟恭的故事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