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425年,朱高炽暴崩 远在南京的朱瞻基是怎么躲过截杀回京登基的

1425年,朱高炽暴崩 远在南京的朱瞻基是怎么躲过截杀回京登基的

1425年,48岁的明仁宗朱高炽在病了2天之后,突然去世。《国史唯疑》的作者黄景昉说他是“无疾骤崩”。

而此时,皇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距离北京大约有1000公里远。以明朝的交通条件,把朱高炽的死讯传给朱瞻基,朱瞻基再赶回来,估计要近1个月时间。

即便是在北京城内,也不太平。朱高炽的弟弟汉王朱高煦野心勃勃,一直派人密切监视着京城。一旦朱高炽的死讯传了出去,汉王有什么异动的话,无主的朝廷不一定来得及反应。

在这危急时刻,以朱瞻基和张皇后为首的皇室与大臣们,想让皇位平稳过渡,至少面临着3重考验。

第一重考验:如何隐瞒朱高炽死讯

汉王朱高煦的野心,天下皆知。

他虽人在乐安,离京城尚远,可是他的密探却往来于两地,为他通报着京城里的信息。一旦京城有什么异动,汉王就随时做好准备,造反夺位。

而朱高炽去世、朱瞻基未归这一空虚时机,就是汉王搞事情的最好机会。他不仅有可能针对京城异动,还有可能把矛头指向远在南京的朱瞻基,让朱瞻基无法顺利返回京城登基。

因此,朝廷必须想办法隐瞒朱高炽的死讯。汉王迟一日得知这件事,就少一日准备的时间,朝廷就多一分胜算。

在这个危急时刻,朱高炽的皇后挺身而出,做了周密的布置。

她命令自己的三儿子襄王担任秘密监国,老臣夏原吉从旁辅佐,一切事务都由襄王和夏原吉商量过后,以皇帝命令下达,仿佛皇帝还在人世一般。

张皇后关于监国的人选,也充满了智慧:

其一,襄王是张皇后的亲生儿子,是朱瞻基的同母弟弟。

此时此刻,他们拥有共同的敌人汉王,也拥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保证皇位正常传承。否则,一旦让汉王登基,他们母子都不会有好下场。

其二,襄王是张皇后的三儿子,而不是次子。

他的同母二哥越王尚在人世。倘若朱瞻基在路上出了什么意外,那么,接下来继承皇位的,也是越王,而不是襄王。张皇后让襄王而非继承顺位更高的越王监国,也有效地防止了监国的王爷滋生野心,导致后院起火。

而辅佐监国的老臣夏原吉,更是朱高炽生前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坚定地支持朱高炽,甚至为朱高炽进过监狱。

朱高炽临终之前,便是夏原吉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襄王和夏原吉这一老一少的配合下,北京城全城戒严,一切事务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第二重考验:如何通知朱瞻基

解决了监国的问题之后,张皇后和大臣们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朱高炽的死讯告知朱瞻基,让他尽快回京主持大局。

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朱高炽驾崩的消息虽然已经被封锁,但是宫廷之中人多眼杂,汉王的密探无处不在,封锁消息的意义基本上是为了拖延汉王的时间,而无法让他从头到尾蒙在鼓里。

所以,无论是去通知朱瞻基的人,还是将来回京的朱瞻基,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外。这个信使,必须有勇有谋,能够见机行事,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同时,这个信使,也必须保证绝对的忠诚,能够直接把消息传递给朱瞻基,而不是在路上转向汉王所在的乐安。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张皇后和大臣们派出的送信人,是宦官海寿,和礼部官员况钟。

海寿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了。不到一年之前,朱高炽的父亲朱棣病逝于军中,当时军队在榆木川,离北京同样是大约1000公里远。当时的朱高炽和大臣们,同样面临着来自汉王的威胁。

肩负着把朱棣死讯传达给朱高炽的重任的,一个是朱棣的近臣杨荣,另一个就是海寿。他的忠诚经受住了考验,无需质疑。他顺利地把消息送回京城,能力也有目共睹。

而况钟,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他和朱高炽及朱瞻基的渊源,但是看他的履历,他跟随朱棣多年,升官的保举人也是朱棣身边大力支持朱高炽的人,可以推测,他平时也是坚定地站在朱高炽一边的。

况钟被选为信使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

按照规定,通知太子皇帝去世,必须有礼部的官员随行。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汉王准备造反,去南京的路上恐怕凶险无比,礼部中人都不敢担此重任,唯有况钟豪迈地说:是固非我不可!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况钟的胆识非比寻常。

他和海寿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消息传给了太子朱瞻基。

第三重考验:朱瞻基如何平安返京

好不容易来到南京的海寿和况钟深知,就算京城努力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这件事也瞒不住。

而且,汉王人在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离北京约350公里,远比南京近得多。汉王多半比朱瞻基更早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此时已经磨刀霍霍,在路上做好准备截杀朱瞻基了。

朱瞻基回京之路,危机重重。

有人劝告朱瞻基,率领重兵护卫,或者走小道,以尽可能避开汉王的截杀。

跟随祖父上过战场的朱瞻基却充满了自信。他在接到消息当天就出发,只率领轻骑,从驿道一路疾驰,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京城。

张皇后派出一支皇家精锐骑兵,在距离北京约150公里的固城一带顺利迎接到了朱瞻基。

朱高炽去世,到朱瞻基返京,前后一共用了22天。

那么,朱瞻基是如何躲过汉王截杀的呢?

在朱瞻基返京之前,随行人员就担心汉王会在路上截杀朱瞻基。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汉王确实做好了截杀的准备。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汉王派出的人居然没有截到朱瞻基,让朱瞻基平安回到了北京。

然而,汉王在乐安,距离北京只有大约350公里。朱瞻基在南京,距离北京约1000公里。汉王是完全有条件截住朱瞻基的。

他不仅没有成功截杀朱瞻基,甚至连朱瞻基的人都没见到,很多人觉得,这实在不正常。

甚至有人据此推断,朱瞻基恐怕在朱高炽去世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消息,提前出发,朱高炽本就是被朱瞻基派人杀死的。

然而我觉得,汉王想要截杀朱瞻基,虽然有理论上的可能,但实际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朱瞻基想要躲过汉王的截杀,并不难。

其一,汉王是何时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的。

倘若朱高炽一去世,出发给汉王送信的人和给朱瞻基送信的人同时出发,那么,汉王一定比朱瞻基更早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截杀朱瞻基的行动。

但是别忘了,朱高炽去世的时候,张皇后等人第一时间封锁了消息,还命令襄王秘密监国。

也就是说,汉王在京城的密探,在觉擦到宫中似乎有变,并探听到朱高炽去世的准确消息,很有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汉王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时间,只怕不比朱瞻基早多久。他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截杀。

而朱瞻基,在从南京出发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别人不一定知道我这么快就返回北京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深谙“兵贵神速”的朱瞻基,也对汉王收到消息并进行准备的时间差信心十足。

其二,汉王能派出多少人截杀朱瞻基。

明初的藩王,手上普遍有3支护卫,兵力最多的,能达到2万多人。

不过汉王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在朱棣在世的时候,就野心勃勃,想要争夺太子之位,被朱棣多次训斥,还夺走了他的2支护卫。

也就是说,汉王手上只剩下1支护卫了,大约只有几千人。

他在乐安就藩8年,想来也会招兵买马。但是以朱棣监管藩王的严厉程度,汉王不太可能聚集得了太多人马。

而且,哪怕是他这几千人,也不是全部都可以派出去截杀朱瞻基的。

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途中并不经过乐安。也就是说,汉王派出去的人,要穿过多个府县,才能到达朱瞻基的必经之路。

几千人的队伍,带着武器,恐怕一出乐安,就被沿途的府县上报造反,进而遭到阻拦了。而让这几千人装作平民,带武器潜入到朱瞻基的归途,显然也不现实。

这么一来,汉王真正能派出去的,具有战斗力的人,并不多。

那么,朱瞻基身边有多少人呢?

他为了赶路方便,没有带大部队,而是带了一支轻骑部队。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支轻骑部队有多少人,但是明朝太子出门,光仪仗队就有数百人,保卫太子安全的人,只会更多。

在前去南京迎接朱瞻基的况钟的传记里,也提到过朱瞻基回京的排场:公纱帽直领芒鞋,步扶版轿行千余里,不辞其劳。

意思是,况钟为了表示对太子的恭敬,一路上都是扶着朱瞻基的辇车,兢兢业业地服侍着太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瞻基作为太子,哪怕是疾驰回京,排场也并不小。他所谓的轻车简从,并不意味着他的安保规格就降低了,他只是没有在汉王可能袭击的情况下额外增加安保规格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是难以调动大部队出乐安的汉王,一方是超高规格赶路的太子,汉王的人数并不占优,截杀的难度实在是大得很。

其三,汉王如何确认朱瞻基的回京路线。

假如汉王收到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不晚,能来得及做好截杀朱瞻基的准备工作。又假如他能够瞒天过海,派出一支足以和太子卫队抗衡的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跨过多个府县,成功空降到朱瞻基回京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王能不能成功截到朱瞻基呢?

恐怕也很难。

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信息传递速度,汉王很难知道朱瞻基是从哪一条道路回京,走到了哪里,要在哪里等待,才能既不打草惊蛇,又恰好能截住朱瞻基。

他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所以,史书上是这么说汉王这次失败的经历的: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也就是说,汉王计划用伏兵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朱瞻基,但是时间太仓促了,没有成功。

这里的仓卒不果,有可能是汉王收到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就已经晚了,想派人也来不及了;有可能是做好了派人的计划,但是短时间内难以把大部队送出乐安;也有可能千辛万苦去到了南京回北京的路上,但压根没找到朱瞻基。

以截杀朱瞻基的难度推断,我觉得,汉王的这个截杀计划,很有可能仅仅停留在谋划当中,根本没有实施。

朱瞻基躲过汉王的截杀,顺利回京,其真实情况,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凶险。

写在最后

朱高炽去世之后,朱瞻基用了22天的时间,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并顺利回京登基。

但是汉王并没有因为朱瞻基登上皇位,君臣名分已定,就安分下来。

在朱瞻基登基的第二年,汉王就效仿朱棣,起兵造反,试图把朱瞻基拉下皇位。

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走出乐安,朱瞻基就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压境,解决了这场叛乱。汉王也被囚禁了起来,最后全家都被处死。

一直到这个时候,朱瞻基才算是完成了皇位平稳过渡的这个重大考验,真正可以高枕无忧地坐稳了皇位。

同样是叔叔造皇帝侄儿的反,朱瞻基比朱允炆高明太多,而汉王朱高煦则比朱棣弱了太多。

你觉得是不是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朱瞻基,回京,海寿,襄王,死讯,消息,京城,南京,汉王,观点评论,乐安,朱高炽,朱瞻基,张皇后,汉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朱瞻基,回京,海寿,襄王,死讯,消息,京城,南京,汉王,观点评论,乐安,朱高炽,朱瞻基,张皇后,汉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朱瞻基,回京,海寿,襄王,死讯,消息,京城,南京,汉王,观点评论,乐安,朱高炽,朱瞻基,张皇后,汉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