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她床前,看到后:狄仁杰骗了我

武则天临终前,一80岁老头来到她床前,看到后:狄仁杰骗了我

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直以来颇受争议,争议声最大的还是以周篡唐。

武则天雷霆手腕,那些反对她的臣民都已殒命,此时忠于李唐的旧臣还在想办法让其还政于李唐。

硬碰硬不可取,唯有蛰伏才能逐渐消释武则天的戒心。

在以狄仁杰为首的一众臣子的努力下,他们蚕食武则天在朝中的势力,直到武则天老去,他们终于迎来了时机。

当太子李显带着一个80岁老头冲进武则天的寝殿后,武则天才觉得大势已去,昔日故人如今站在对立面,她不由得感慨万千。

多年的近臣竟是政敌,个中故事,都要从那位蛰伏多年的宰相狄仁杰说起。

为何说狄仁杰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功臣

武周代唐后,朝廷上下无人不生存在武则天的酷吏政治下,当时人人自危,生怕一步行差踏错就遭受灭顶之灾。

不过,武则天对人才极为重视,她的朝堂又被称为“君子满朝”,朝廷上吏治严苛却不妨碍朝政开明。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便是她显著功绩。

自她掌权以来,诞生了许多历史名臣,比如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

他们不仅在武周建功立业,在之后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王室之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提起狄仁杰,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在影视剧中“神探”的形象。

可他的才能可不只是断案如神,他还是玩政治的一把好手。

甚至可以说,他是李唐复国的主要功臣。

作为忠于李唐的臣子,狄仁杰在酷吏政治下的武周时期,首先要做的就是蛰伏。

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再谈其他的事情。

但狄仁杰可不同于武则天身边的佞臣,他可做不来一味谄媚逢迎的事。

相反,狄仁杰就是依靠他自己出众能力和无双智慧获得了武则天的赏识,晚年还被武皇尊称为“国老”。

其实,最先开始狄仁杰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事权贵,秉公执法得罪上级,被罢官,直到钦差大臣阎立本下来考查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阎立本给狄仁杰复了官,狄仁杰依旧一如往常,在法曹参军的低品官职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高宗上元二年,狄仁杰终于熬出了头,被调任至京城,开始了他飞黄腾达、李唐肱股的一生。

到任第一年,新官上任三把火,狄仁杰清理上任官员留下的旧案、平反诸多冤狱。

一时间,他声名鹊起,引起了高宗的注意。

高宗此时因为一位将军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而要处死他,狄仁杰面对高宗震怒也没有畏惧,直言劝谏高宗要做仁君,不要因为一棵柏树而处死一位将军。

“若是生在桀纣的年代,的确很难让君王宽恕,可是我生在尧舜的年代,陛下是贤君,自然不会让臣子有比干的下场。”

高宗听后云开雾散,饶恕了那位将军。

而后,武皇掌权即位,狄仁杰内心感念李唐对他的提拔之恩,一直想要恢复李唐天下。

于是他选择暂时蛰伏,尽可能地在朝堂保留李唐臣子的种子。

其实,狄仁杰保存实力的路子走得也不太顺畅,在他当上宰相之后,便被武皇的恩佞陷害“谋反”,发落到了彭泽。

狄仁杰人生中第二阵春风就在契丹入侵之时袭来,武皇知道狄仁杰不会造反,便借了这个由头,把狄仁杰调回权力中枢。

没过多久,狄仁杰又复任了宰相。

这时,武则天正在为立储的事焦头烂额,纠结是传给李姓还是武姓。

狄仁杰明知这是个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可他还是进谏应该传位给李姓。

他直言李姓的号召力,和李姓皇帝对母亲的亲情和依赖,怎么也比旁亲的侄儿武三思要强得多。

于是,武则天便听从狄仁杰的建议立李显为太子。

也正是此举,李唐国祚得以存延,狄仁杰因此被誉为“唐室砥柱”。

除了立嗣问题,狄仁杰还在暗中下了很大功夫,以确保李唐王室将来掌权之后可以拥有一定政治势力站稳脚跟。

因此,狄仁杰开始荐贤,举贤不避亲,也几乎不遗漏一人。

他的门生故吏后来成为了李唐复国的重要成员,狄仁杰作为幕后推手功不可没。

其中由他举荐的宰相张柬之,就是与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

也正是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出现在武则天的床前时,让武则天醒悟了,直说:“狄仁杰终究是骗了我啊!”

武则天复用张柬之

也正是武则天看到了这个80岁的张柬之,与自己的儿子冲进殿内来请求还政于李唐之后,武则天才明白狄仁杰举贤的深意,深感大势已去,还政于李唐王室。

关于张柬之的进阶过程,武则天可谓是参与了全过程,是她耐着性子听从狄仁杰的举荐,一步一步将其提拔到宰相的位置。

当初被尊为“国老”的狄仁杰年事已高,武皇便询问他下一任宰相的人选,狄仁杰顺势而为便有意提拔张柬之。

那时的张柬之也不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了,顶着快八十的高龄在荆州任职,武则天心里直犯嘀咕,可是又拗不过狄仁杰,便敷衍着将这个老头提拔到洛州司马。

“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狄仁杰一边说着张柬之可堪大用,另一边那些曾经受到狄仁杰举荐的姚崇、敬晖也开始向武则天举荐,武皇见拗不过这些大臣,便将张柬之听用。

武则天还因此和狄仁杰戏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也。”

狄仁杰笑笑回答:“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只是,狄国老所为的国,是李唐而非武周了。

张柬之果然不负众望,足以和当时权势滔天“二张”分庭抗礼。

此时,正值武则天统治的后期,已经稳定朝廷局面的武皇不再以酷吏整治威慑为主,朝廷上黑暗气氛随之转晴。

然则,先前造成的裂痕难以消磨。

而武皇又在晚年亲信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权力熏心日益膨胀,此时朝廷上主要矛盾便是二张与反对二张朝臣们的矛盾。

二张在朝中声势浩大,连狄仁杰曾推举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佺期等人都与二张关系亲密,而与二张敌对的势力主要有张柬之为首的五人和太子李显等李唐皇室成员。

明面上二张气焰嚣张,可内里作为男宠的寄生性使其摆脱不了对武皇的依赖。

何况武皇一生苦心孤诣构筑了一个李武和谐的朝堂,怎可纵容二张作乱而废止自己一生的心血?

所以,我们细想不难理解,张柬之等五人拉着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周归唐,其余一切都是发动政变的借口。

根据史料隐晦记载,李显最开始并不想参与张柬之的政变行动,在政变的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等待太子命令的时候,太子依然犹豫不决。

“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

张柬之等人见状一番劝说之后,李显才答应出门上马发动政变。

诛杀二张冲进上阳宫之后,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人之一的政变成员桓彦范趁机让李显逼着病榻之上的武皇退位,还政于李唐。

说到底还是武皇亲手提拔任免了张柬之,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结果。

神龙政变之后的中宗集团

张柬之这样能够策划组织一场政变的能力,即便是李显即位。大权在握,又岂能不对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人有所防范?

即位后的李显为了肃清朝中异己,开始迁贬那些具有威胁的官员,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

李显这个皇帝当得如履薄冰,他可以信任的人不多,只有昔日自己的亲信和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武氏家族。

本来,武皇退位之后,作为李唐成员的李显对武氏族人不应有太过亲密的举动,可是朝廷上可堪信任的人并不多,还不如依靠外戚,来为自己做点打算。

所以,唐中宗李显的主要朝臣势力成员由太子旧臣、武氏外戚和韦氏外戚组成。

可这些远远不够,就连昔日依附二张的人也成为李显拉拢的对象。

崔融、李峤、苏味道等投机分子,在二张被诛杀之后转变了风向。

李显也装着大度仁爱,先将其贬谪,而后又以其他名义召回来,让这几个文才卓著的学士充当统治者的喉舌。

相反,神龙政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的张柬之,反而在封王之后被贬。

明面上,是武三思和韦皇后等人向中宗进谗言说张柬之等人几欲图谋不轨,中宗听从之后将五王贬谪成为各地司马,而后,武韦集团乘胜追击,又说五王意图谋反,中宗又将之贬至边地,远离朝廷中枢。

其实这是以武韦集团为刀枪,是中宗作为始作俑者对李氏其他成员的政治势力的打压。

因为,张柬之原来并非支持李显,他曾经也是相王李旦的支持者,只不过李旦后来被废这才有了李显的事。

所以,对于张柬之,李显并不会全盘信任,他今日可以支持李显,明日也可能支持李旦。

何况五王在封王之后,朝廷六部各有人脉,盘根错节难以拔去,李显为了保证皇权必然会将这五人赶出朝廷,铲除潜在威胁。

不管怎么说,唐朝在神龙政变之后,诸多纷争都属于李唐王室内部的权力倾轧,真正属于武皇的时代早已在张柬之发动政变请求其退位的时候结束,历史的天平究竟还是倾向于李唐。

酷吏政治的落幕

武皇即位以来,朝中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武皇为了维持统治,只能采用酷吏政治来作为自己的后盾。

但是,暴力的手段终究只是下下策。

长期的酷吏压榨,为武皇后来被迫退位埋下了隐患。

朱敬则、来俊臣等酷吏,虽说为武皇一朝的暂时安定做出了贡献,可与之同时也加剧了李唐王室与武氏离心,一些臣子只能另寻他法恢复李唐。

比如,狄仁杰几番受到酷吏的诬陷,好不容易有了安稳的仕途,却要用心良苦为后续李唐王室成员夺权埋下伏笔。

荐贤献策,就成为心系李唐的臣子们折中的办法。

这便是武皇纵容滥刑导致的反面结果,表面上压下了反对浪潮,却造成了新的裂痕。

滥刑使她失去了一大批追随者,离间了自己与臣子的关系。

即便是像狄仁杰这样的忠实厚道的臣子,也只是表面依从她,内里还是向往着李唐王室可以重新掌权。

她所犯的另一个错误便是亲信佞臣。

二张的发迹造成官员们的不满,也离间了武皇与李氏成员的关系,她的儿子、女儿纷纷站到了她的对立面,以声讨二张为借口,迫使武皇退位。

而组织和参与政变的,就是她昔日信任的臣子狄仁杰所举荐的那些贤能,政变除了要有李氏成员做主心骨,更要有权力集团的加持。

而这些权力集团,恰恰是站在和二张等佞臣对立面的臣子们,狄仁杰举荐的人分布广泛,姚崇掌握着军权,以及姚崇推荐的许多官员也同样掌握着不少兵力。

张柬之当了宰相之后,在其他行政部门安排了许多明于执法的人才。

这些人才大多是纯臣,可偏偏都是看不惯二张跋扈的人。

在这样局势下,反“二张”的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进宫,逼迫执政四十年的武皇退位。

酷吏政治也跟随武皇退位而暂时消失在政治舞台。

可见暴力只能解决一时反对声浪,反而会孕育更能蛰伏、更善于隐藏的危机。

结语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其实,从武皇开始利用酷吏整治朝臣开始,那君臣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随着时间推移,朝臣应对暴政的本事花样越来越多,反对的形势由激进转而温和,量变积累之后终于在武皇暮年爆发,成为被迫退位的导火索。

而新生政权即便是重新沐浴在阳光下,也难逃内部政权纷争倾轧的结局。

李显对于五王的猜忌也正如武皇对异己势力的不信任一样,从来没有改变过。

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想必也正是封建王朝统治权力欲望主宰一切的宿命吧。

参考文献:

《旧唐书》

《五王政变名实考》

《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宰相,张柬,李姓,武则天,狄仁杰,武皇,老头,高宗,李唐,观点评论,武则天,狄仁杰,李显,武皇,张柬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宰相,张柬,李姓,武则天,狄仁杰,武皇,老头,高宗,李唐,观点评论,武则天,狄仁杰,李显,武皇,张柬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宰相,张柬,李姓,武则天,狄仁杰,武皇,老头,高宗,李唐,观点评论,武则天,狄仁杰,李显,武皇,张柬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