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中亚的安国、康国、曹国等是粟特人为主的城邦国家。
九姓粟特人居住在妫水流域(中亚的阿姆河)的15个小国中,它们分别是康国、安国、曹国、史国、米国、何国、小安国、东曹国、中曹国、那色波国、穆国、漕国、毕国、钹汗国、乌那曷国。 ——百科
从流传下来的胡人陶俑上看,粟特人长相高鼻深目,偏向白人。在我国新疆的维族、塔吉克族中比较常见。
娜扎这种长相可能与1000多年前长安酒肆中的胡姬暗合
在两汉时期粟特人就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经商。由于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内婚制度近千年来一直在中国内地有大大小小商业团体。特别是在北方的大城市中粟特人曾有广泛分布。
这个从两汉时期就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但是一直保持自己独特信仰和生活习惯的种群为何在唐宋之间消失了。
今天只能从部分人的姓氏留下一点端倪,比如著名知识博主“安森垚”,看模样是一丁点粟特人的痕迹也找不到了。
著名知识博主“安森垚”
河西望族
南北朝时期,粟特人还在河西走廊生根发芽成为了当地的望族。从那时起,粟特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原进行商贸活动,公元5至8世纪,他们几乎垄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
619年,河西粟特人大族响应李唐,终结了河西李轨的统治,帮唐朝稳定了河西。作为政治回报,河西的商业大族也继续在唐朝保有富贵。
唐太宗与唐高宗相继击败东突厥与西突厥,粟特地区宗主权转归唐朝,在撒马尔罕地区设立康居都督府,归治于安西都护府。
从中亚到西域再到长安洛阳和东北的塞外到处都有粟特人得身影。但是有的粟特人不甘心只做一介商旅。开始向安禄山这个半个粟特人老乡投资。最后得结局是整个民族最终消亡。
唐代胡人陶俑,骑着骆驼在商路上前进
公元721年,康待宾、安慕容、何黑奴等人占据六胡州,组织粟特,吐谷浑,突厥等族群的胡人起兵,康待宾自称叶护,聚集了七万人马,还向联系突厥和党项起兵建国,这是安禄山起兵之前,粟特人在远东建国的最大尝试,不久这场叛乱就被剿灭。但是这场叛乱的余波未平,很多抱着建国梦想的粟特人去了大唐的东北地区为下一场席卷整个国家的动乱积蓄力量。
小团体商业社会
粟特式的商人-武士社会和中原的农耕社会不同,由于中亚的老家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用地,大部分城邦国家是围绕着一片绿洲展开所以必须通过商贸过的一部分物资。
粟特文化和制度倒是很像希腊,有不少脱产的武士受雇佣于大的商人,在小团体内部通婚,由于是族内通婚所以人数也增长的不快。
粟特社会分为自由人、商人、工匠和奴隶等群体。自由人可以看成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小商人。而粟特人的大商人阶级则要富有的多,还拥有私人武装。不过在唐代的都城长安、洛阳粟特大商人也不敢太招摇。毕竟中国的皇权社会是偏压制商人的,你一个做买卖的还想要有私人卫队。这也许也是除了希望独立建国的一部分粟特人之外,很多粟特商人也情愿给安禄山资助,提供情报的原因吧。他们想把自己中亚老家的那套城邦自治,商人武士一体的制度复制到中原去。
粟特人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不太可能在中国复制成功,那种商业人口城邦自由民人数的一半,军商合一的粟特式自由人阶层是没办法和中国这种农耕国家融合的。即使安禄山造反成功了,对粟特人的管制估计还是会采用历朝历代的办法,在大城市里面开出一块地给他们居住生活。
最大手笔的政治投资
当时投资安禄山造反的河北塞外团体很多,除了河北落魄的士族,失意的知识分子、内地破产的农民。塞北的雇佣兵团体,奚、契丹等少数民族都有“参股”。当时范阳集中了全国的反贼和对唐有敌意的人。
粟特人武力一般般,但是有钱有情报,那就主要通过砸钱砸情报支持安禄山。长安、洛阳和河北的大城市都要粟特人的经商区域。粟特人的语言文化也独异于中原,相当做了一次加密。这样内地的情报一直源源不断的流入河北。
安禄山这个半血粟特人,为了赢得粟特人集团的支持,也积极迎合粟特人的宗教仪式。粟特人信仰拜火教,安禄山就把自己塑造成拜火教的光明之神,还在范阳大搞拜火教的宗教仪式。搞的声势特别大,长安的杨国忠都知道。
现代拜火教的仪式
当然粟特人没有形成中国这种中央集团国家,他们中亚的老家也是一直是城邦式的治理模式。所以一部分人支持不能代表所有粟特人都希望唐王朝完蛋。毕竟安禄山大军南下时,城破屠城之日不看身份证的。
跟着安禄山大帅造反的粟特团体不想想到他们的族群都要跟着倒霉
东北地区的粟特人,除了经济投资,情报支持以外,还成立了拓羯军直接出兵帮助安禄山进行造反运动。在安史军队的上层,粟特人安守忠在关中屡屡打出了以上胜多的战绩,逼的唐肃宗要从回纥和中亚摇人才能摆平。
对于唐朝,他们看到了粟特集团有安守忠、曹将军这些一线武将,还有粟特式的拓羯军。各地粟特商团对安禄山团队的资金扶持和外交运作,还有情报网络。尽管主要是东北地区的粟特集团起了作用,但是在李唐王朝眼里这都是一路货色,是吃饭砸锅、吃里扒外的反动团体。
加上粟特人独特的相貌,将来清算的时候一个也逃不了。
商人阶级以外的粟特人
我们再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种族,也要用阶级分析法看问题。
支持安禄山造反的主要是范阳地区有建国野心和希望更大政治权利的商人阶级,很多粟特人来华之后,经过若干代沉沦,也沦落到社会底层:比如《敦煌诸寺丁壮车牛役簿》,就记载了敦煌地区唐代底层粟特裔的生存状况:
底层粟特的职业
这些贩夫走卒和长安辛苦生活的小民一样很难和造反扯上关系。即使是粟特社区首领的粟特精英:虞弘,史君,安茄等人,还有安史之乱前后活跃的粟特将领李抱玉也没有造反的意图。
酒肆中的胡姬
李白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些散落在长安西市酒肆中的舞女,弹琴卖唱的匠人,老老实实修车、铺路酿酒的为了混上一口饭吃粟特人。如果你说这些人怀揣着一个造反建国的梦想恐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范阳粟特人的下注,导致了粟特人整体在华受到歧视和排挤,即使是和唐朝利益做了强绑定的粟特裔贵族和将领,日后不得不隐姓埋名,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胡人陶俑
天子之怒,庶民之怒
安史之乱爆发后,华夷之辩再次成为政治正确。南北朝时北方离乱,平民被胡人屠杀殆尽的历史记忆再次被勾起。唐玄宗愤怒于安禄山如此的卑劣和罔顾圣恩。在一段时间内,“安”这个字都成了忌讳。长安所有带“安”的城门都被换了名字。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安史之乱爆发后,特别是史思明的军队沿途对稍微反抗的城镇屠城泄愤。让中原普通百姓和官府都对胡人和胡人将领充满了敌视。
邺城之战前,仆固怀恩已经是一方大员,但是有汉族将领在战前会议时直接对着仆固怀恩说:“胡人怎么可能和朝廷一条心”。仆固怀恩怀恨在心,后来在战场上公报私仇把人射杀。
安史之乱结束,仆固怀恩送回纥可汗回老家,经过太原时本来想入城休息,守将辛云京就是不让进。仆固怀恩吃了瘪向朝廷告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了后面后面影响极大的仆固怀恩之乱。
仆固怀恩之乱
当然像仆固怀恩性格这么刚的胡人将领还是少数,脑袋灵光的胡人将领为了表忠心,坚决站在李唐一边。甚至把自己的姓都改了。
河西粟特大族出身的李报玉就是典型案例,李报玉原来就姓安。。。叫安重璋。安重璋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叛乱,又抵御过吐蕃入侵因为耻于和安禄山同姓,所以在肃宗至德2年(757年)请求改姓,而且连籍贯都要改从河西落户到长安。
“臣贯属凉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姓李氏,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
之后他获国姓李抱玉。在肃宗代宗一朝备受重视。史称其“兼三节度、三副元帅,位望隆赫”。
李抱玉是粟特人中的顶级家族,尚且要改姓自保。在民间粟特人面对的处境更加不妙,比如普通商人经常受到屠杀和排挤。
面对不利的舆论和社会敌视,民间的粟特人选择改变姓名,隐藏籍贯,将自己的祖先换成汉地的名门望族。原来封闭的商业社区主动开放,和本地通婚的比例越来越高。
康和何姓的粟特人,将祖籍追溯到了会稽郡等南方地区,有石姓的粟特人,也会号称自己是汉朝丞相石奋的后裔。至于何姓粟特人,也可以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的韩国王室,而不是宣称自己来自安息王室,在名字上,他们将有外族色彩的盘陀,射,沙,朝朝,进进,芬等换成忠,义,仁,孝,玉,道等汉文名字。
中亚老家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粟特人最后的归宿
安史之乱后除了河北安史叛军的老巢,其他粟特人全部都低调行事。作为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影响,唐朝的势力从中亚退出,粟特人的老家在一波波的突厥势力侵扰下逐渐突厥化,中亚的佛教、拜火教和摩尼教信仰也在慢慢退潮,13世纪后伊斯兰教成为中亚主流宗教并影响至今。
中亚一波波的突厥部落将粟特人的城邦征服
和犹太人相比,在华粟特人原来也有独特的信仰和封闭的社群。但在安史之乱后,面对生存的最大压力。原来这些他们引以为傲的界限都要抛弃,出于主动或被动无论是改名字,易服还是和外族通婚,都在稀释他们的血脉。
安史之乱几代人后,除了河北地区的大部分粟特人对于祖先已经没什么概念了。随着他们中亚河中老家穆斯林化和突厥化,这个曾无比活跃的商业民族最终在五代和宋代消失,留给世界一个模糊的背影。
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粟特人的中亚老家也回不去,河北地区的粟特人成了无水之源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和主流民族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