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刘辟之乱:他要三川节度使,唐宪宗为何不给,要派无名小将平叛?

刘辟之乱:他要三川节度使,唐宪宗为何不给,要派无名小将平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九日,28岁的李纯在多种政治力量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

1、“包袱”的化解

正当宪宗为即位以后头绪繁多的政事所困扰之际,八月十七日,有使者自西川来,称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去世。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是坚决拥戴宪宗监国、即位的三个重要方镇节度使之一。

韦皋之所以积极拥护李纯监国即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叔文曾拒绝了韦皋所提出的担任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三川节度使的要求。

如果当初王叔文等答应了韦皋的要求,韦皋对宪宗监国、即位会采取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就很难说了。

对于这一点,宪宗心里是明白的。

宪宗同时也清楚,韦皋凭借自己的拥立之功,很可能还会再次提出对三川节度使一职的要求。

如果真要出现这种情况,宪宗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批准其任三川节度使,不符合宪宗决心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而拒绝韦皋的请求,必然会伤害拥立功臣之心,那也是宪宗不愿意做的。

韦皋的去世,使宪宗从这样一个两难境地中摆脱出来了。

因此,对韦皋的去世,宪宗虽然多少有些悲伤,但也似乎感到些许的轻松。

2、要不要拿刘辟开刀?

对于西川节度使的继任人选,宪宗还没有来得及认真考虑。

八月下旬,西川节度副使刘辟鼓动部下将领上书,请求朝廷任命自己继任为西川节度使。

对于刘辟,宪宗是了解的。刘辟贞元年间(785一805年)进士及第,曾登宏辞科。

韦皋因刘辟多才干,任其为从事,一直升迁为御史中丞、度支副使。

经常往来于京师与西川之间。去年,韦皋要求担任三川节度使的意见,也是由刘辟转达给王叔文的。当时如果不是韦执谊相救,王叔文早就将刘辟斩首了。

对于刘辟的请求,宪宗没有太多考虑,便予以回绝,宪宗有心从第一个节度使的任命开始,改变数十年来方镇自行决定节度使人选的弊端。

八月二十三日,宪宗任命袁滋为剑南东道、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前往三川宣慰。

随后,宪宗又决定,以袁滋为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同时征刘辟入朝担任给事中。

刘辟早有继韦皋以后割据西川的野心,因而,对于宪宗征其入朝的诏令,拒绝执行,并开始修缮甲兵,准备以武力抗拒诏命。

袁滋行至中路,害怕刘辟兵势强盛,担心自己前往西川,弄不好会有杀身之祸,因此一直逗留不进,畏缩不前,许久不能至西川上任。

宪宗对袁滋的懦弱行为十分生气,下令将袁滋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

同时,考虑到自己刚刚嗣位,统治尚未稳固下来,急待解决的问题尚有很多,马上兴兵讨伐刘辟实有很大困难,因此决定暂时批准刘辟为剑南西川副大使、知节度使事。

对于宪宗的想法,右谏议大夫韦丹上疏坚决反对。

韦丹认为,代、德宗以来,法废人慢,藩镇皆由自专,以至于天下藩镇割据,中央政令不行。现在,宪宗即位,应齐之以威,将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如果承认刘辟的自专,那么朝廷可以指使的地方,只有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了。

宪宗非常赞赏韦丹的看法,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决定对刘辟妥协一步。为防止刘辟兼并剑南东川,宪宗准备以韦丹出任剑南东川(治所梓州,在今四川三台)节度使。

3、“三川”的来源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顺宗驾崩的消息颁布,宪宗着手父亲丧事的处理。这时,刘辟派使者上表,请求朝廷批准自己兼领剑南东川、西川、山南西道三川节度使。

对于刘辟得寸进尺的无理要求,宪宗极为愤怒,坚决驳回了刘辟的请求。

于是,刘辟不顾宪宗的诏令,向东川节度使李康所在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发起进攻,准备以武力夺取东川,再进而夺取山南西道,实现其割据三川的野心。

面对刘辟的公然叛乱,宪宗面临着以武力讨伐和妥协退让两条道路的选择。无论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对宪宗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剑南三川,对于唐朝廷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川的形成,始自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当时朝廷将山南道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两部分,从此,山南西道成为独立的一个道。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朝廷将剑南道一分为二,成为剑南东道即东川和剑南西道即西川两部分。

山南西道与剑南东川、西川,成为所谓的“三川”。

三川地区,大体包括现在西起阿坝、甘孜、凉山3个自治州的东界,东至湖北省西界,北起甘肃甘南自治州和陕西秦岭以南,南至云南、贵州的一部分。

三川合计有53州,269县。

4、“三川”对唐朝的意义

自唐朝建立以来,朝廷能不能有效地控制三川地区,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自唐初以来,三川即在全国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唐初高祖讨平天下群雄时,该地区即曾供给关中大批粮食物资。武德二年(619年),太府少卿李袭誉曾运剑南之米以实京师。

武则天时,陈子昂曾上书指出:

“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此诚蜀国之珍府。”

安史之乱时,关中米贵,衣冠士庶,都从关中南下入川求食,山南、剑南,道路相望,“升合斗储,皆求于蜀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江淮漕运不时受阻,三川更成了唐朝政府重要的物资供应地。

杜甫曾说过:

“河南、河北,贡赋未入,江淮转输,异于昔时,唯独剑南,自用兵已来。税敛则殷,部领不绝,琼林诸库,仰给最多,是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以供王命也。”

唐中期以来,蜀川实际上已成为仅次于江淮的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以扬州、益州为中心的江淮、三川地区成为朝廷的财经命脉所在。

李吉甫曾统计,朝廷在元和二年(807年),赋税主要依办于东南八道49州,144万户,而如果朝廷控制了三川,赋税来源就会增加53州,269县,三十多万户。因此,能不能有效地控制三川,对于朝廷的财政经济,至关重要。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自唐初以来,蜀川便成为唐朝廷的“外府”,唐都长安每每发生紧急情况,三川便成为朝廷君臣的避难处所。

安史之乱时玄宗奔成都、泾师之变后,德宗由奉天奔梁州以及后来唐末战争时唐昭宗奔成都,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清人顾炎武曾讲,唐室之所以没有亡国,幸亏有蜀川之地。“天府四塞,譬如室之有奥(室中西南隅称奥)也,风雨晦明,有所依而避焉。”

因此,唐朝政府历来重视蜀川的任官人选,人称三川乃“宰相回翔之地”。如果任官得人,蜀川的确能起到朝廷避难所的作用。

同样,正由于蜀川地位重要,如果为野心家或割据者所掌握,蜀川就不但起不到朝廷屏障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割据者的根据地,直接影响朝廷安危。

韦皋在西川,可以直接干预皇位的继承,即可说明这一点。

另外,从军事上来看,三川对朝廷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安史之乱以来,陇右为吐蕃所攻占,长安已经常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幸赖三川的存在,成为朝廷对付吐蕃及南诏入侵的屏围。

蜀川西南与吐蕃、南诏接壤,而且西部又有众多蛮部,民族复杂,如果三川失陷或设官有误,必然会对唐朝廷构成军事上的直接威胁。

5、若即若离的“三川”

三川地区虽然具有上述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但是,自唐中期以来,唐朝廷对蜀川的控制却若即若离,时断时续,三任节度使皆几近于割据者。

玄宗、肃宗时,严武任剑南节度使,他肆意逞欲,恣行猛政,刻剥百姓,穷极奢靡,“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严武任职期间,“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对于朝廷的态度可想而知。

代宗大历初年到大历十四年(767—779年),崔宁担任西川节度使,史书记载:“蜀川天下奥壤,自(崔)宁置其中,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

崔宁倚仗蜀地险要而富庶,肆侈穷欲,厚敛财货,将吏的妻妾,他可以随意淫污,“朝廷患之而不能诘”。西川俨然成了独立王国。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开始任西川节度使,一直到永贞元年(805年),韦皋据蜀21年,韦皋对百姓重加赋敛,厚给士卒,士卒婚嫁死丧,都供给资费,因而川中将士只知感激韦皋,都愿意为他效力,官军几乎成了他的子弟兵。为了牢固控制西川,他不许部下入朝做官,不许官员与朝中往来,西川的独立割据状况更甚于严武、崔宁时期。

宪宗对韦皋割据一方的状况显然是不满的,韦皋的去世,为宪宗提供了解决西川问题的机会。

但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宪宗有意将解决西川问题的时机推迟,因而对刘辟作出了暂时的妥协,任命其为西川知节度使事。

可是现在刘辟却公然企图以武力来兼并三川,完全无视中央权力,无视宪宗的权威。

如果对此再继续妥协退让,朝廷就没有什么法度可言了,天下方镇岂不都可以效法西川,动辄以武力要挟中央,那样,宪宗企图平服割据藩镇、一统天下的雄心岂不成为泡影。

基于这样的考虑,宪宗基本倾向以武力讨伐西川。

只是,宪宗还存在很大的顾虑,即兴兵讨伐,万一失利,不仅三川将会彻底丢失,而且长安的中央朝廷也会受到刘辟的严重威胁,自己作为皇帝的声誉,也会从刚一即位就一败涂地。为此,宪宗还是十分慎重地将此事交付大臣们讨论。

在得到了杜黄裳等一批大臣的坚决支持,宪宗对西川用兵的决心已定。

6、为何派高崇文平叛?

在征讨西川的军队安排上,宪宗除命令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互为犄角、相互接应外,派高崇文率五千人马、李元奕率二千人马,先后向西川进军。

高崇文,生于幽州(今北京),少年时,在平卢从军。德宗时,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治军颇有声誉。

贞元五年(789年),在佛堂原与吐蕃的大战中,率三千将士浴血奋战,将士死亡过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贞元十四年(798年),高崇文担任长武城使。在任期间,精心训练了五千士卒,并随时做好征战的准备。

宪宗决计出兵讨伐西川时,朝廷中功臣宿将很多,若按资历,是轮不到由高崇文挂帅出征的。在宰相杜黄裳的推荐下,宪宗不拘一格,将并无很大名望的高崇文任命为统帅。

诏令公布之时,诸将官无不吃惊。

高崇文受命以后,立即从长武(今陕西长武西北)率军南下。由于高崇文早有出征准备,因而兵马粮草一无所缺。

高崇文从郿县(今陕西眉县)入斜谷,穿过秦岭,进入兴元(今陕西汉中)。

兴元是山南西道的治所所在。在这里,高崇文与山南西道严砺的军队会合,兵员增至15000人。

一路上,高崇文治军严格。在兴元,曾有士兵折坏旅舍竹筷,高崇文立即命令斩首,传令全军,因此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不久,后军李元奕也率军由骆谷经华阳(今陕西洋县北)到达兴元。

7、攻陷梓州

兵会兴元,高崇文面临三条入川的道路:正面一条道路为剑阁道,刘辟在剑门关派邢泚率重兵拒守。

剑门历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易守难攻。寄希望于强攻夺关,把握不大。

西面一条道路为阴平道。经龙州(今四川平武)、昌明(今四川江油南),绕出剑阁之西,可以直趋成都。这条道路,路途遥远,山深坡险,高崇文也未加考虑。

第三条道路是从剑阁的东南方阆中(今四川阆中)入川。由这条道路入川,既可避开剑门天险,又可以直接到达剑南东川的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北),尽快解除刘辟对东川节度使李康的围困,因此,高崇文率军队主力选择了这条入川的道路。

正在高崇文率军向剑南进军之际,前方传来军报:

刘辟的军队已攻占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俘虏了节度使李康。

但同时也传来一个好消息,即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率军攻拔了西川的剑州(今四川剑阁),斩杀了刘辟的剑州刺史文德昭。

高崇文率军由阆中入川进入剑州境内,迅即南下,于三月率军向已被刘辟攻占的梓州发起进攻,并很快收复了梓州。

刘辟没有想到官军进军如此迅猛,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刘辟企图阻缓官军的进兵,主动释放了东川节度使李康,并要求洗雪自己的罪过。

然而,这些表示都为时已晚。

梓州既经收复,宪宗增强了对西川用兵获胜的信心,因此,在三月十三日,宪宗发布《招谕剑南诸道诏》,诏文中,宪宗再次申明此次用兵西川,实出于不得已,同时严厉斥责了刘辟的反叛行为。

宪宗在诏令中宣布,削夺刘辟的一切官职,号召西川将士幡然改途,诛斩刘辟。凡西川诸州刺史,没有直接参与叛乱并能表示归顺者,仍然担任原职,如有协助平定刘辟者,特别酬赏。

从宪宗诏令的立意及措辞来看,宪宗已确信刘辟很快就会被官军击败,收复西川已指日可待。

梓州被刘辟攻取以前,宪宗曾派韦丹取代李康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当高崇文进兵两川时,韦丹从兴元上奏宪宗,认为官军入川作战,如果由高崇文直接担任东川节度使,可以便于从当地征发军用物资,稳定军心民心,更有利于对西川战争的胜利。

宪宗接奏后,于四月四日诏令以高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8、鹿头关之战

攻占梓州以后,高崇文即考虑向西川节度治所成都进军。而眼前的通道是成都东北方150里处的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北罗江县境)。

在这里,刘辟屯兵数万人,扼两川之要。又修筑了八个战栅分布于关口两侧,形成多方位的犄角之势。

五月,高崇文率军来到鹿头关。六月五日,在鹿头关外,官军与西川军展开激战,官军大胜,歼敌两万人。正当官军乘胜向鹿头关发起总攻时,突然下起了暴雨,进攻受阻。

此后,由于敌军闭关不战,因此从正面进攻已有困难。于是高崇文改变进攻策略,集中力量向鹿头关东面西川军控制的战栅万胜堆进攻。万胜堆在山头之上,居高临下,加上守军拼死抵抗,官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高崇文命令骁将高霞寓亲自擂起战鼓,鼓动士卒攀缘而上,此时山上箭石如雨而下,官军进攻仍未能奏效,损失严重。

高崇文又组织起敢死队轮番向万胜堆进攻,经过多次拼死奋战,六月六日,高崇文终于攻克万胜堆,栅中守军全部被歼。

由于万胜堆地势高于鹿头关,官军居高临下,鹿头关城中敌军的活动历历在目,因而官军取得了进攻的优势。

然而,西川守军困兽犹斗,高崇文攻取万胜堆后的数月中,虽然又八次击败西川军队,却始终未能越鹿头关一步。

七月二十七日,宪宗为便于统一指挥,加强进攻力量,诏令所有继援讨伐西川的军队,都由高崇文统一调度。

自三月发布第二道征刘辟敕文以后,宪宗本以为很快便可以攻取西川,但时至八月,高崇文军久围鹿头关下,战争没有大的进展,宪宗未免心情焦躁。

这时。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上言,请求宪宗再从关中、河东增援军队,与高崇文军配合,南下经阆(今四川阆中)、果(今四川南充北),攻合(今四川合川)、渝(今四川重庆)二州,从东南面包抄西川。

严砺的建议,宪宗有采纳的意向,“诏旨更发太原、凤翔及神策诸镇兵赴剑南东川”。

翰林学士李吉甫对此坚决表示反对,李吉甫在所上《论兵表》中认为,古来征战,取胜之道在于将勇、师和、政齐、计胜,不在多兵广众。高崇文所统一万五千兵众,已不算少。不宜再继续从河东、关中调发。

鉴于这种情况,李吉甫建议,现在太原及神策军已经上路的军队,数量已经很多,完全可以满足前方的需要。

关中凤翔尚未上路的将士,则请立即停止征发。

关于进兵的方略问题,李吉甫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汉代时讨伐公孙述、晋代时讨伐李势、南朝刘宋时讨伐谯纵、南朝萧梁时讨伐刘季连、萧统,五次攻蜀中有四次是沿长江水北上。

李吉甫认为,宣(今安徽宣城)、洪(今江西南昌)、蕲(今湖北蕲春北)、鄂(今湖北武汉)四州的强弩,号称天下精兵,应组织四州水军沿江北上,“捣三峡之虚,则贼势必分,首尾不救”,而高崇文也会因担心水师抢先成功,必然会全力攻取鹿头关,刘辟一定会很快崩溃。

对于李吉甫的建议,宪宗一一采纳。不过,由于战场形势好转,宪宗停止调四州水师北上。

元和元年(806年)九月,鹿头关终于被高崇文军攻破。当初,宪宗征河东及神策军支援高崇文,河东军裨将阿跌光颜(即李光颜)也在征调之中。

高崇文规定了阿跌光颜到达鹿头关的具体日期,而阿跌光颜比约定日期迟到一日,阿跌光颜知道高崇文治军之严,为免于遭军法处置,阿跌光颜企图立功以自赎,率军从鹿头关以西深入敌营,占领西大河口,截断了敌军的粮食供应,鹿头关敌军闻讯顿时乱了阵脚。

当天,西川绵江栅守将李文悦率三千人投降高崇文。九月十二日,鹿头关守将仇良辅见大势已去,也率守军一万人投降高崇文,刘辟之子刘方叔、女婿苏强正在鹿头关监军,同时被俘。

鹿头关既破,成都大门洞开,西川将士投戈而降者沿途数十里。德阳(今四川德阳)、汉州(今四川广汉)等西川守军也纷纷投降,高崇文率军直捣成都。

九月二十一日,高崇文军攻入成都,刘辟率亲兵数十骑与心腹卢文若携带珍宝向成都西北逃奔,准备投附吐蕃。

高崇文派高霞寓、郦定进率轻骑连夜追击,在羊灌田(今四川都江堰西)终于追上刘辟等人。

刘辟无路可逃,投入岷江之中,被郦定进在水中捕获。卢文若见情势危急,先杀妻子,随后身系石头自沉于岷江。

至此,西川刘辟之叛,完全平定。高崇文率军入成都后,严申军令,不许掠夺,虽然市肆珍货山积,官军秋毫不犯,将士皆屯驻于街头,成都迅速恢复了平静。西川各州县也纷纷归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宪宗,韦皋,东川,剑南,小将,三川,刘辟,山南,节度使,西川,观点评论,宪宗,韦皋,高崇文,刘辟,西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宪宗,韦皋,东川,剑南,小将,三川,刘辟,山南,节度使,西川,观点评论,宪宗,韦皋,高崇文,刘辟,西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宪宗,韦皋,东川,剑南,小将,三川,刘辟,山南,节度使,西川,观点评论,宪宗,韦皋,高崇文,刘辟,西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