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生命力极短暂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接唐朝的王朝,实现了统一,奠定了唐朝兴盛的基础。对于这个短暂辉煌的王朝,后人给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而杨广是隋炀帝。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生平的功过事迹高度凝练的评价,是后人对前人的所作所为盖棺定论的评价,谥号主要是地位极高的人才有的,比如皇帝,比如诸侯大臣。
隋炀帝的谥号“炀”是恶谥,按照《谥法》所述,"炀"字代表的意思大致是,贪女好色、违反道德、虐待民众、背逆天理。
世人之所以评判隋炀帝,是因为他的好大喜功,因为他的急功近利,大兴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继承皇位的方式也让人诟病,他与李世民做了差不多相同的事,李世民是玄武门兵变弑兄上位,而隋炀帝弑杀父兄,软禁亲弟,贬为庶民。
还有史料中对他的荒淫无道,贪女好色的记载,这些都证明他不是明君,但是评价历史人物要全方位看待,他有过但也有功,这是不可否认的。
隋炀帝
隋炀帝谥号的来历
隋炀帝的谥号是李渊定下的,在李渊定下隋炀帝的谥号之前,还有两个谥号,一个美谥,一个平谥。谥号的选定与选定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杨氏族人给杨广的谥号是美谥,“明”,一看就知道是赞扬。而另一个平谥是“闵”,是窦建德为杨广报仇之后取的谥号。
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虽然唐朝是盛世,但是不可否认唐朝李渊本是臣子,是篡了隋朝隋炀帝的皇位,这唐朝的建立并不光彩,为了强调自己的正义,所以要强调隋朝的暴虐,来美化自己的篡位。
所以,他们定下隋炀帝的谥号时,一味地考虑隋炀帝的“过”,而忽视了隋炀帝的“功”。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历史书籍,但是史书的撰写会受到环境和撰写人的影响。
《隋史》是唐人所作,因此对于史册中的隋朝的行为是有夸大和隐瞒的。夸大了隋炀帝的过处,隐瞒了隋炀帝的功处。
青壮年男丁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的过处—虐待民众 违反道德
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东征西伐,抓捕大量青壮年男丁去修建运河,去军队打仗,他耗尽国力,惹得百姓怨恨恼怒。我国自古以来有许多王朝都大兴土木,只不过是隋炀帝太急功近利,没把握好度。
隋炀帝的皇位来历也不光彩,有史书称隋炀帝在其父杨坚病重之时抢夺隋文帝妃子,但是这一条有待考究,不能否认这里没有后人的夸大。
皇位争夺本就是血雨腥风,没有一场王朝政权的更迭是平静的,但是他弑杀父兄,软禁弟弟是事实,这也是洗不白的。
隋朝疆域
隋炀帝的功处—开疆扩土
杨广为隋朝的建立立下的功劳不可小觑,他领兵四处征战,为隋朝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隋朝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抗击北方突厥的入侵。当时北方的突厥经常入侵北方地区,而且突厥人凶狠善战,是杨广把他们打退,并且十余年间没有能力南侵。
杨广登基后,西巡北狩,巩固了隋朝对西部和北部的统治,历史上首次将青海全境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杨广的开疆拓土,为唐朝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我国的疆域版图也是大功一件。
隋炀帝与官员
隋炀帝的功处—改革科举
在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在达官贵族之间选取官员,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入朝当官的机会,杨广改革官僚制度,确立科举选官,虽然科举制在唐朝发展完善,但是不可否认隋朝为科举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里开始,寒门学子打开仕途。
杨广改革官僚制度,以往的官僚制度风气不正,且各地为政,政出多门,这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杨广确立了五省六部制,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前身,并且不断为后世所运用,这五省六部制解决了各地为政的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隋炀帝的功处—发展教育文化
杨广在中央修办十余个中央直属机构,一个机构建立一个本专业的学校,用于培养人才的发展。杨广在地方县镇修建学校,在规模比较大的地方设立乡学。除了学校的修建,机构的确立,杨广大力支持撰修典籍的工作,而且是各种门类,不局限于学术。
在隋朝的时候,就与外国有交流了。杨广设立了四方馆,用来接待各方的使节使臣,不仅仅是四方的少数民族,还有外国的使者。为唐朝的对外交流繁荣奠定基础。
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的功处—兴修土木
虽然隋炀帝耗费国力,加快灭亡的速度。但是他所修建的工程对后世的繁荣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畅通了南北水运,隋朝背了耗费人力的骂名,而唐朝享受了成果。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建筑流传至今日,比如赵州桥,设计得精绝巧妙,让人感叹不已。正是因为隋炀帝的大兴土木,推动了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功处,我们是不能否定的,应该客观去看待。
隋炀帝巡幸扬州
隋炀帝的谥号名不符实
了解隋炀帝一生的功过之后,对于“炀”这个谥号的判定是名不符实的。历史上这么多王朝更迭,政权更替,没有十全十美的皇帝,就算是李世民也因玄武门之变而受人诟病,对于隋炀帝也应该全面去看待他的一生。
唐朝能够发展迅速繁荣,除了皇帝的励精图治,也或多或少吃了隋朝的红利,受了隋朝的成果。隋朝对于历史的推进发展上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隋朝是一个短暂辉煌的王朝,因为伤民所以短命,因为劳民所以辉煌。
王朝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太急于求成,最终在历史这条河上翻了船,隋炀帝并不昏庸,看待隋炀帝还是要用客观的眼神,正视他一生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