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军力如此强胜,为何到了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却是负多胜少?

唐朝军力如此强胜,为何到了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却是负多胜少?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选贤任能,鼓励农桑,改革吏治,在内政上展现了非凡才能,继承了贞观遗风,为之后的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相比在内政上的才能,武则天在的军事上的成就就有些糟糕了。在她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频失利,漠南漠北被后突厥占据,安北和安西也被迫放弃。

同时,北方突厥叛乱,东北营州的契丹崛起。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武则天胜少负多,损兵折将,万邦来朝的大唐几乎被外族压着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唐朝的军队可是扫平四海,镇压外邦,整体战绩是胜多负少,为唐朝打下了这一个盛世。那么,唐朝军力如此强胜,为何到了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却是负多胜少?

一、军中无将

1、武则天为了顺利登基,杀死了不少军中将领

作为一介女子,武则天虽然贵为太后,把持朝政,但是想要登基称帝依然困难重重。有坚持男尊女卑的大儒,有不愿放弃权力的李唐宗亲,而军队之中,自然也有大量忠于李氏而非她武则天的将领。无论在任何时候,军队都是帝王最为依仗、也是最为忌惮的存在。为了顺利登上皇位,武则天必须得到军队的支持。因此,她只好杀死那些反对她的将领,换上拥护自己的将领。

于是,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在这期间遭到了清洗,如王方翼、黑齿常之、程务挺、徐敬业兄弟等人,他们不是被枉杀就是遭到了流放。而太宗时期打天下的老将大多已经去世或者告老还乡,作为中流砥柱的现任统帅又被清洗,下一代的年轻人又未成长起来,这导致军队失去了主心骨,没有了能够挑起大梁的将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出色将领的军队,在对外战争中自然表现得非常疲软。

2、武则天手下名臣虽多,受她信任的将领匮乏

武则天虽然成功登上了皇位,但在当时的社会上,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且古代社会主要还是男性占据着社会优势,无论是文臣还武将,都是以男性为主,女性在这方面是处于弱势的。在经过了武则天铁血的清洗以后,剩下的人中又有大量选择不合作,在朝的选择告老还乡,在野的拒不出仕。尤其是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拔用了大量酷吏,采用严苛的刑罚,捕风捉影,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这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诟病,大量的贤才之士都不愿意为她效力。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很快就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为了选拔人才,武则天上位后改革吏治,广开言路,特地设置了存抚使一职,以便巡视四方,搜罗有才干的人。在她的努力之下,一大批能臣被提拔了起来,宋璟、姚崇、娄师德、狄仁杰等名臣,便是被武则天发掘出来的。然而,很多奸佞小人也借助武则天缺乏人才的机会上位,好在有武则天和一干名臣的压制,才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

虽然武则天执政时期提拔了不少流芳千古的名臣,他们在治理内政上面的能力也确实非常出色,但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优秀的将领本就少见,能够让武则天放心给予兵权的将领就更少了。所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很多时候都是由文臣或者她身边的近宠领军作战。这些文臣和近宠并非能征惯战之人,也非沙场宿将,由这些人带领的军队别说开疆拓土,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不错了。那么,大量的失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恶劣的内外环境

在唐太宗和高宗时期,大唐军队确实所向披靡,但是连年征战不休,哪怕是有贞观之治的基础,对于国力损耗也是非常大。尤其是数次远征高句丽,更是劳民伤财。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太子李显即位,外邦异族借助大唐内部的动荡开始做大,对中原虎视眈眈。当时大唐内外局势都相当险恶,边境上狼烟四起,后突厥、西突厥、吐蕃,都是多次出兵叩关、骚扰边境,漠北与安西等地都是频频告急。

从公元694年起,突厥就在新任可汗默啜的带领下多次骚扰边关,而手中无人可用的武则天不得不让自己的侄子武重规领兵出征。然而,武重规实在不是一块统军的料,手握四十多万大军的他,也奈何不得突厥,后来还是狄仁杰领兵支援,才勉强挽住了北方的颓势。而另一方面,西方的吐蕃在唐高宗时期就一直对大唐骚扰不断,双方在安西地区交战数次,互有胜负。

在这群狼环伺的外部情况下,唐朝内部的权力交接又是一团混乱。武则天虽有干涉政事的权力,却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即使好不容易用铁血手段登基称帝,也有一大群旧臣故老不服她的统治。当时的丞相裴炎就随时盯着她的言行,准备将她拉下皇帝宝座。在这种君臣相互敌视的情况下,武则天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稳定边境、平息徐敬业叛乱、除掉了政敌裴炎,已经足够证明她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了。

在这个过程中,一边是有异族叩边的外患,一边又有各地叛乱的内忧,在政局如此动荡的情况下,大唐的军队不是在征讨叛军的路上,就是在前往边关的途中。短短几年时间里东奔西走,多面应付,疲于奔命。而异族军队却恰恰相反,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目的便是劫掠,在大唐军队到来前,他们洗劫当地的人口、粮食,获得了充足的物资,面对连续战斗、疲劳不堪的唐军,他们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考虑到整体局势的不利,武则天为了集中兵力保护中原的腹地,不得不选择退让,战略性放弃了安西四镇,这也让她在历史上受到了诸多的指责。不过,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皇帝,她在整顿朝纲和巩固统治之后,迅速开始准备收复失地,到了她统治的晚期,大唐疆域大部分已经收复。

三、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瓦解

唐朝初年采用了府兵制和均田制作为军事与土地方面的政策,这两项制度相辅相成,让大唐府兵的名声威震四海,可以说是大唐强盛军事实力的根本。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有些类似三国时期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府兵们并没有完全脱离生产,平时他们照常耕种,等到农闲的季节就集中进行军事操练。

打仗的时候,他们自带衣服、粮食甚至轻武器,直接就可以上战场,极大地减轻了朝廷对军队的供养压力。而均田制则为府兵制提供了土地分配的基础,田地归属国家,分给平民耕种。相应地作为代价,平民要向国家交税,以及在战时承担兵役和徭役,府兵便是在战时服役的平民。

不过,再好的制度也有腐败的一天。唐朝刚建立的时候,由于经历了隋末的战乱,人口大为减少,地广人稀,老百姓不缺田种,社会自然也就稳定。但是,随着国家繁荣富强,经过贞观之治的盛世后,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兼并问题也随之而来。

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清除李唐的影响,维护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广开科举,大量选拔官员。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手下的背叛,也为了安置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员,她增设官职,将原本官职的权力分散,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而这些增长的、处于上层社会的官员,使得土地的侵吞兼并增多,相应地导致了土地兼并问题更加严重。

唐朝前期,百姓有足够支持生存的土地,可以承担兵役,包括衣服、口粮等也能够自带。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后,百姓持有的土地减少、收入减少,税赋和兵役也难以维持,失去了土地的百姓连生存都无以为继,更别说筹备军需去为国家打仗了。所以,很多百姓只好选择逃亡。在武则天时期,这一情况严重到出现了“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现象。

百姓逃亡以后,军队没有了强大的府兵作为兵源,只能像过去那样进行募兵,得到的兵源素质和经过军事训练的府兵完全不能相比。尤其是兵源缺乏的时候,连囚犯和家奴都要被征召入伍,并且还不得不要求各地组织民团,这样征召的士卒又有什么战斗力呢?武则天时期在失去了优秀的将领以后,又失去了优秀的士兵,军队的战斗力的降低可想而知。

四、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问题

在这一方面并不全是武则天的执政问题,而是唐朝一直以来对异族的政策问题。在唐朝时期,随着李靖大败突厥,震慑了周边各国后,很多异族选择依附强大的唐王朝,为大唐而战,唐朝时期也有不少的名将都出身异族。但是,对归附的东突厥、契丹这些异族,大唐在某种程度上,并未完全将其当成是自己人。每逢大战,总是将这些外族人征召为对外战争的先锋。在为大唐开疆拓土的战争中,这些外族的族人大量战死。

然而,在付出了这么大牺牲的之后,却有一些官员仍然对这部族心怀戒备,差别对待,这自然引起了这些部族的怨恨。如营州都督赵文翙,他肆意奴役治下的契丹人,还在饥荒时拒绝赈济契丹灾民。这样的行为,直接引发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大举反唐,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唐军遭到了惨败。而且这并非偶然,类似的部族叛乱时常发生。本来帮唐朝打仗的友军与唐朝反目成仇,这对不仅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还造成严重的内乱,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不小影响。

结语

上述这诸多的情况,结合在一起,造成了武则天时期军队实力大降,进而使得对外战争的战绩是负多胜少。当然,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她自己的执政措施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所迫。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虽然武则天在军事上的成就确实算不上优秀,但是她在文治方面整体还是非常不错。无论怎么说,她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大唐国力持续增强,而军事上战略性放弃的那些地方,后来大多数都在她统治末期成功收回了。所以总体来说,武则天还算是一位优秀的帝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大唐,时期,对外,军力,将领,武则天,突厥,名臣,战争,军队,观点评论,大唐,异族,将领,武则天,军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唐,时期,对外,军力,将领,武则天,突厥,名臣,战争,军队,观点评论,大唐,异族,将领,武则天,军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唐,时期,对外,军力,将领,武则天,突厥,名臣,战争,军队,观点评论,大唐,异族,将领,武则天,军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