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9月,顺治帝从沈阳移驾北京,昭告天下,成为中原新一代主人。与此同时,大西洋上一个新的世界霸主正在崛起,通过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议制,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一百年后,工业革命爆发,在综合国力上,英国甩开东方几条街。其实,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时,国内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政治山,以文官为核心的内阁权力膨胀,大有压倒君主之势。不出意外,中国也许能在英国之后不久便步入近代社会,继续引领世界潮流。
清兵入关,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对外开放上,均有所退步,近代中国的衰落,与此不无关系。所以,现在许多人都在想,若是明朝末年,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清兵能否入关,中国又是否会衰落?在此,“纵横国史”就来谈谈其中一个问题,即是没有李自成、张献忠,清兵可否入关这一说。我们不妨假设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李自成、张献忠真心接受招安,然后出关迎战清军。
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首领曾屡次接受朝廷招抚,不过很快又叛变,继续和明军作战。此外,这两人也不是做大事的料,缺乏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很容易满足,前提是朝廷给他足够的粮饷。如果1644年4月,李自成真心接受招抚,崇祯同意其裂土封王之请求,那么张献忠势单力孤,自然也是愿意归顺朝廷,否则受两面夹击,下场更悲惨。
按照李自成的说法,他们同意为明朝作战,对付关外清军,以表诚意。那么,他们可否能阻止清军入关呢?答案是,剿平女真不敢说,阻止满清于山海关之外问题不大。道理很简单,农民军虽说乌合之众多,但也不缺乏精锐老兵和猛将与谋士。李定国、孙可望、刘宗敏、李岩等绝非一般之人,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和清兵一决高下。此外,再有吴三桂关宁铁骑配合,明军可谓是如虎添翼。
第二种:李自成、张献忠阵亡,明朝慢慢对付关外清军。
纵观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其战斗力不算特别强大,李自成、张献忠等经常被明朝正规军击败。若不是关键时刻清军入寇,明军主力回援京师,估计李自成、张献忠等难逃一死。那么,如果李自成、张献忠等阵亡抑或是被朝廷处死,国内暂时稳定;此时,明军腾出手来对付关外清军,能否阻止他们进入中原呢?我们做这一假设的前提时间的1638年,因为这一年,他两阵亡的几率最高。
没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在国内牵制,明朝就可以将更多的军队与粮饷投入辽东战场,增强宁锦防线,估计洪承畴就可以在皇太极大军到来之前,击败多尔衮,然后以逸待劳,击退皇太极进攻,稳住防线。此外,没了农民军,估计卢象升不会被杨嗣昌坑死,孙传庭也不会因崇祯瞎指挥而阵亡,他两可以一起前往辽东作战,天雄军、秦军将会成为洪承畴大军的绝对突击力量,在多尔衮连续撤退之时,两支军队肯定会发动攻击,清兵必败。如此一来,入关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种:李自成、张献忠不闹事,大明元气未伤,全力对付清军。
这是最好的一种假设,李自成、张献忠不闹事,则说明当时的农业收成比较稳定,农民不会因饥饿而起来闹事,流寇自然也就不存在。此时,明朝元气未伤,可以全力对付关外清军。这时,清兵若是想入关,无异于痴人说梦,甚至连效仿皇太极绕道蒙古进入中原劫掠之事都未必敢做。原因有二。其一、辽东边防军没有内调,宁锦防线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清军难以从正面突破。其二、国内财政充裕,既可以用于加固长城防线,又可以给蒙古各部更多的实惠,支持其对抗清军,绕道蒙古入寇中原之事将难以实施。如若是这样,清军不但无法入关,很可能会被明朝慢慢耗死,最终不了了之。
总而言之,若是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闹事,我们可以假设为三种情况,无论符合那一种,清军都休想进入中原。不过,若想使用武力剿平女真,明朝还需要时间,尤其是需要训练出一支装备火器的精锐之师,然后派遣得力战将出兵关外,收复辽东。各位说说呢?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