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
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起兵攻占南京的一场战役,他在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交锋中取得胜利,随即登位为明成祖。相信对明史有了解的人对靖难之役并不陌生,但是少有人知道朱棣在夺取皇位后,在南京城制造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屠杀,历史上称之为“壬午之难”,也称“壬午殉难”。这场大屠杀史书中鲜有记载,如今提及“壬午”二字大多数人想到的也是1882年发生在朝鲜的一场武装暴动。
靖难之役
据《七修类稿》记载,朱棣进占南京后,立即展开了对建文帝的清算,集中抓捕“建文奸党”,将缉拿的人数从最先开列的25人扩至后来的124人,一旦抓获,便肆行屠戮。此外,朱棣还下令“清宫三日”,将宫中的诸宫人、女官、内官等全部诛杀,手段极为残忍,寸磔、凌迟等十分常见。一时间发生了很多起震惊的残忍屠杀事件,据记载大理少卿胡闰被“以灰蠡水浸脱其皮,实以草,悬武功坊。”此外,兵部尚书铁铉被寸磔而死,死后尸体被投入沸油之中,惨不忍睹。“壬午之难”更残忍之处还在于对妇女的蹂躏方面,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记载,“建文奸臣”的妻女被逼为娼或为奴。
明成祖朱棣
“壬午之难”中,除了朱棣下令大肆屠杀外,也有很多人以此殉节,包括士大夫、贩夫走卒,还有大量女子殉节的现象,这种情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十分罕见。究其原因,主要与明朝理学思想的兴盛有关,儒家倡导的贞洁观念与忠君思想相结合,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无论是在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还是在下层的平民百姓中间,这种封建的忠孝观念根深蒂固,以死殉节的行为被人们歌颂,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壬午之难”中会出现那么多以死殉节的情形。此外,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死后由皇孙朱允炆继位也在情理之中,因此面对燕王夺取皇位的行为,明初忠君卫道的士大夫们在走投无路时选择以身殉节,以此表达他们的忠君思想,这也是一种政治诉求的体现。
明代宦官素描
“壬午之难”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的人死亡,而且对明初社会经济是一次重创,破坏了朱元璋在位期间初步建立的稳定状态。此外,“壬午之难”屠杀了很多忠君的士大夫们,此后一批奸佞、邪恶之徒登上了官场,败坏了社会风气,让刚刚得到肃清的吏治再一次走向腐败,天下士官们“多效其所为”,“靡然从风”。明成祖登基后,十分倚重宦官,自此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专权的时代,打破了朱元璋时期“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规定,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了东厂,自此开始了明朝宦官乱权的时期。
参考文献:
张廷玉:《明史》
李金堂:《“壬午殉难”略论》,《东南文化》2003年第5期。
闫福新:《明初士大夫的忠君思想--以壬午殉难为例》,《山东青年》2015年第8期。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