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在长安宫城内东宫的一间寝殿内,一个男孩呱呱降生。
他的父亲,十九岁的皇子李适(唐德宗)闻讯,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孩子是他的长子,从他降生之时开始,就成为皇长曾孙。
这个孩子取名为李诵,就是后来历史上所称的唐顺宗。
1、唐顺宗的家世
李诵的母亲王氏,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她的父亲王遇,曾当过秘书监的官职。王氏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选入宫,肃宗把王氏赐给皇孙李适为嫔。上元二年生下李诵后,得到李适的宠爱。
到李适即位为帝后,册立她为淑妃,赠给她的父亲王遇以扬州大都督的官衔,王氏的兄弟王果这时也已去世,赠官眉州司马。
不过,王氏的册立为淑妃,看来主要是因为她是德宗长子母亲的缘故。
因为德宗在当上皇帝后,对她的恩宠已经日衰,后宫中另有一位贤妃韦氏,早已取得了皇帝的宠爱。
据说韦氏“性淑敏,言动皆有绳矩,帝宠之,后宫莫不师其行。”
无怪王氏以太子母亲的身份,却迟迟没有册立为皇后,直到贞元二年(786年)的十一月,王氏久病不愈,已不久于人世,德宗才匆匆下诏,在十一月八日立她为后。
这时王氏已不能起床,册立的仪式只能在病榻边举行。也许是太过于兴奋,就在册立刚刚结束,王氏就已支持不住久病的身体,昏晕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她临终时聊以自慰的是,总算能以皇后的身份入土了。
李诵共有十个弟弟,其中八个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为德宗的诸妃嫔所生,另外两个的来历则有些奇特:据史载,李邈好读书,以儒行闻名。
但却早逝于大历九年(774年),死后册封为昭靖太子。德宗对他的这位弟弟感情很好,于是让弟弟的儿子李谊过继给自己为子。
德宗对李谊十分宠爱,不仅与李诵同日封王,而且“以谊爱弟之子,诸王之长,军国大事,欲其更践,必委试之。”
让他代表自己看望郭子仪,任命他当元帅,统兵讨伐叛镇李希烈,在奉天危城中,还让他充当传达诏命的使者,代表皇帝慰劳诸军,可见李谊在德宗心目中受重视和宠爱的程度。
另一位是李源,称为德宗的第六子,但其实是李诵的儿子。
德宗宠爱这个孙子,让他作自己的儿子,贞元四年(788年)封为邕王。
这件事看来十分奇怪,混乱辈份,也不是儒家礼法所容忍的。
但德宗把长孙作为儿子,可能与李诵的太子地位并不十分稳固有关,德宗是否想把皇太孙作为取代皇子的一种预防措施呢?
贞元十五年(799年)李源去世,年仅十八岁,德宗为此废朝三日,赠给他文敬太子的封号,发丧之日,让百官在长安通化门外排队哭送,这种礼仪恐怕在唐代也是前所未有的。
2、坎坷的成长之路
李诵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长安宫城内的东宫中度过的。
由于记载的缺乏,对他的这段历史,并不了解详情,只知道他是一个为人宽容仁爱、喜欢学习各种技艺、善于隶书、尊敬师傅的少年。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去世,他的父亲李适继位为唐德宗。六月二日,十八岁的李诵和他的四个弟弟同时被册立为王,李诵称为宣王。当年的十二月十九日,李诵又被册立为皇太子。
在成为东宫之主以后,李诵也跟随他的父亲经历了许多艰险。
其中最为危险的,莫过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的泾原兵变。由于事变的突然与禁兵的朽坏,李诵只好跟着父亲等一行人匆匆逃亡到奉天山南。
不过奇怪的是、当叛军进入长安城时,德宗派舒王李谊与翰林学士姜公辅出宫去安抚叛军。而出逃时,李谊在前面开路前驱,太子则执剑殿后。
到奉天后叛军围城猛攻,又是李谊昼夜传诏,慰劳诸军,足有一个来月衣不解带。
而太子李诵在这段时间,虽然也“身先禁旅,乘城拒战”,但其表现好像又不如李谊突出。在德宗心目中,李诵除了因长子而立为太子,恐怕其地位是远不及他的这位堂兄弟的。兴元元年(784年)七月,长安收复,李诵又随着父亲返回京城,重新住进了大明宫的少阳殿。
3、父子的裂痕
父子之间的裂痕终于在贞元三年(787年)的八月爆发了。爆发的导火线是郜国大长公主之狱。
郜国大长公主是肃宗的女儿,德宗的姑母。
最初出嫁裴徽,裴徽死后,又改嫁给驸马都尉萧升。
萧升是在建中四年(783年)至兴元元年(784年)曾任宰相的萧复的从兄弟,但也早死。
郜国大长公主虽未再嫁,却在朝官中物色了好几位情夫,经常在公主府第出入宴饮,包括太子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
郜国大长公主与萧升的女儿嫁给太子为妃。
最初德宗对郜国大长公主十分恩宠,公主经常到东宫看望太子和女儿,但好景不长,有人向德宗告发说公主淫乱,并且在家中召集巫师施法厌胜。
德宗大怒,下令把郜国大长公主幽禁在宫中,又把太子叫来,狠狠地责备他。由于事出突然,太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请求与萧妃离婚。
德宗召宰相李泌入宫,告诉他这件事,并且说:“舒王近来已经长大成人,性格孝敬友爱,而且温和仁慈。”
李泌听出德宗的意思,想废掉太子而立舒王李谊。但是德宗的这一想法受到宰相李泌的拼死反对。
李泌直言不讳地指出:“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废之而立侄,得无失计乎。”
李泌称德宗只有一子,是指皇后嫡子只有李诵一人。德宗听后大怒,称李泌挑拨自己父子关系,并质问李泌:“谁语卿舒王为侄者?”看来,德宗收养爱弟之子为己子的事,一直是处于保密状态的。
李泌当面揭穿此事,德宗因此大怒,并声言要灭李泌之族。然而李泌并不畏惧,经一再劝谏,终于使德宗取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贞元三年(787年)八月十四日,德宗下令杖死李万,把李昇等及公主的五个儿子,都流放到岭南的偏远州县。两年以后,郜国大长公主在幽禁中死去,萧妃也随即被杀。李诵总算在李泌的保护下,平安地度过了这场危机。
4、东宫集团的形成
李诵虽经历危难,但内心深处并不认为他的父亲德宗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不过在自己地位不稳的情况下,压抑韬晦而已。
有一次他在鱼藻宫侍父亲饮宴,德宗命令他在池中布置彩舟,宫女划舟在水波上穿行,舟上设置乐队和歌者,櫂歌声和音乐从舟中发出,有如仙乐。
德宗十分高兴,问身边的太子说:“今天的游玩怎么样?”李诵没有正面回答,而朗诵《诗经》中的“好乐无荒”诗句作为答复,实际上是对父亲的游乐进行规谏。
陆贽罢相后,裴延龄、韦渠牟掌权,大家都畏惧裴、韦二人登上相位。而李诵也对这两个人不以为然,每当看见德宗情绪好的时候,李诵就婉转地对父亲陈述二人的劣迹,所以裴延龄、韦渠牟始终未能当上宰相。
李诵虽然居于深官之中,而且处于父亲的严密防范之下,不能与朝官来往,但他并不是与外界完全隔绝。就在贞元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在李诵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政治力量。
这个政治集团的主要人物是王叔文和王伾。
王叔文,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善于围棋,被征为翰林待诏,但王叔文虽以棋名闻当时,但志向远不止于此,他“颇读书,班班言治道。”
德宗命王叔文以棋待诏的身份到东宫陪太子李诵下棋,以为太子的娱乐。
王伾,杭州人(今浙江杭州市),善于书法,也因此在翰林待诏,派往东宫侍书,成为李诵的书法老师。
最初李诵对王叔文与平常侍臣一样并不重视,但王叔文想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经常对李诵谈论民间疾苦,使李诵能得知许多外面的情况,太子对他渐渐另眼相看。王叔文又引进王伾作为参与谋划的重要人物。
但是,二王由于仅是因书法棋艺供奉内廷的翰林待诏,在朝官和士大夫中没有什么影响,成为东宫太子集团的重大缺陷。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东宫集团的影响开始扩大。其中的关键人物是翰林学士韦执谊。
韦执谊,长安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但他的父亲一辈,只做到一个小官。韦执谊从小就聪明俊拔,显露才华,十六七岁就已进士及第,又参加制科策试,名列高等,拜为右拾遗之职。
右拾遗虽只是一个八品的官职,但身为谏官,经常与皇帝见面,负责对国家政事的评议谏争,是士大夫羡慕的最好进身之阶。二十岁刚过,韦执谊又因文章才学,被德宗召入翰林任学士。
他经常与德宗诗歌唱和,草写诏书,每每深得德宗的赞赏,与当时的其他几位新宠裴延龄、韦渠牟出入禁宫,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有一次德宗生日,皇太子李诵向父亲敬献一幅佛像,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赞。又让太子赐给他绢帛以作酬劳。韦执谊到东宫向太子道谢,但见面后双方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幸而王叔文侍立在旁,太子于是指着主叔文对韦执谊说:“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一个伟才呀!”
韦执谊本来对王叔文并不留意,经太子一称赞,于是两人的目光交汇了。这一次的东宫之行,成为王、韦二人结交的开端。
通过韦执谊的引进,东宫集团的成员迅速扩大了,著名的莫过于柳宗元与刘禹锡。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也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亲曾任太常博士和侍御史。二十多岁时,柳宗元登进士第,并应制举考试中的博学鸿辞科,被授校书郎的官职,因与韦执宜交好,得以引见王叔文。
叔文奇其才,对他十分看重,柳宗元于是也成为东宫集团的成员。
柳宗元并为王叔文引见了刘禹锡。
经柳宗元、吕温、李景俭三人介绍,使刘禹锡也成为东宫集团的成员。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州县官,是一个世代官宦和儒学的家庭。贞元九年(793年),他二十岁时进士及第后,也是再参加制举的博学鸿辞科,得到高等。禹锡善于诗歌和文章,才华出众,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聘为掌书记。
杜佑对他十分重视,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由淮南调往中央任宰相,刘禹锡也随着来到长安,任监察御史的官职。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贞元九年的同科进士,早就相熟。
来到长安后,由子年龄相差不多,又都以文才盛名当时,刘禹锡与柳宗元很快成为朋友,并进而成为东宫集团的一员,王叔文对刘禹锡很看重,经常称赞他有宰相之器。
由于王叔文与韦执谊的联合,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左右,东宫集团开始形成了。
但是,由于王叔文、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均属当时的中低级朝官,东宫集团始终未能得到朝官中元老们,如宰相贾耽、杜佑、高郢、郑珣瑜的支持。
王叔文和韦执谊也没有在扩大支持面上作过更多的努力,使东宫集团的政治基础十分薄弱,为后来的失败埋伏下种子。这也许是王叔文等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太子李诵身上造成的。
5、继位风波
贞元二十年(805年)正月,对于唐王朝来说,是一个既悲哀而又充满不确定希望的时刻。德宗皇帝与太子李诵的同时患重病,使朝官们不知所措。当年九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丧失了语言功能。这件事的发生恐怕与李诵平时纵欲有关。
史载他有二十七个儿子,在唐代帝王中,仅次于唐玄宗的三十个,居于第二位。
正月二十三日,德宗在会宁殿病危。弥留之际,诸王亲戚都在病榻前侍奉,唯独太子李诵没有前来陪伴。
德宗十分伤心,流泪叹息,这是他临死时最为悲哀的一件事。
但是,李诵的中风是否严重到完全不能行动的地步呢?
在德宗去世的当天下午,李通还能抱疾出宫城的九仙门,召见诸大臣。
可见李诵在他父亲病危之际,也还是可以到会宁殿去与父亲作生死诀别的。
然而,他却始终未去,使父子之间,终于人鬼殊途。
其间原因,究竟是李诵与他的父亲为了另立太子一事,始终存在隔阂,还是宫中另有人物拦阻太子,不让他去与父亲决别,以便制造借口,使李诵不能继位呢?
宫廷秘事,既没有见诸于史籍记载,只好让后代历史学家们苦心推测了。
德宗去世的当天,宦官们紧急召唤翰林学士郑铟和卫次公等人到宫内起草遗诏。
遗诏中最重要的内容,当然是让谁继承皇位。在朝官们的心目中,太子李诵应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
不料正当郑铟和卫次公准备起草之际,有宦官突然说道:
“宫禁中正在商议立谁为皇帝,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
此言一出,全场震惊。
大家都在揣测此话的用意:
是否宦官与舒王相勾结,想把他扶上皇位呢?还是因太子病重,宫廷中出现了新的变故?
正在大众寂然无声之际,突然卫次公高声说:
“太子虽然有病,却是德宗皇帝的长子,朝廷内外,早已属心。就算是万不得已,也应该立太子的长子广陵王。不然,会出大乱子!”
郑铟等人本来害怕得罪宦官,现在听卫次公带头,都纷纷附和。宦官见翰林学士们都主张让太子继位,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李诵的继位,终于才成为定局。
6、谁不想顺宗继位?
关于李诵的继位,还是一个历史的疑案。
德宗去世后,究竟是谁在内中商量,想要剥夺李诵的皇位继承权?
这个问题不仅对李诵当时能否登上皇位,同时也对于李诵继位后王叔文等东宫集团革新政治的成败,都有直接的影响。
德宗去世前,并未取消李诵的皇太子地位,而李诵中风后,德宗还“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德宗忧戚形于颜色,数自临视。”
可见他对自己的长子还有感情的。
在德宗去世后,有可能商量是否让李诵继位的,主要有后妃、宦官、诸王和宦官四种人。
德宗的皇后王氏,即李诵生母,早在贞元二年(786年)即去世,当时主持后宫的是韦贤妃,“帝宠重之,后宫莫不师其行。”对德宗很有影响。
德宗的诸子中,除长子李诵外,次子李谊,即德宗之侄,当时封为舒王,遥领扬州大都督,建中三年(782年)李希烈叛乱时,德宗还准备让他担任元帅,率军出征。
李谊也曾参加奉天守城战,富有政治军事经验,具有争夺皇位的实力。
三子李谌,四子李谅,当时虽遥领河东和徐州节度大使之职,实际是虚衔,在长安十六宅居住,受到宦官监视,不能与外官交往。第五、六两子已死,七子以下,年龄尚幼,也都没有争夺继位权的实力。
在宦官方面,德宗去世掌握禁军的宦官神策军左右中尉,是杨志廉和孙荣义。
杨、孙二人是“怙宠骄恣”的人物,虽握军权,但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实际的宦官首领是俱文珍和刘光琦,尤其是俱文珍颇有政治野心和才干。
德宗去世时的宰相是尚书右仆射贾耽、司空杜佑、中书侍郎高郢和门下侍郎郑珣瑜。这四位宰相都是属于勤职奉法的类型,但由于德宗与太子同时患病后,宫内对外封锁消息,“凡二十余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
这种宫内外不通消息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德宗去世,所以外朝宰相无法对继位人的确定发生影响。至于东宫集团的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微言轻,更不可能在继位问题上起什么作用,只能坐待命运的发展。
因此,根据史籍记载的蛛丝马迹,可以推测:
舒王李谊与德宗的宠妃韦氏及宦官俱文珍等合谋,要阻止太子李诵继位。韦贤妃长期与李诵的生母王皇后争宠,对于李诵的继位,自然持反对态度。虽然自己无子,如能拥立舒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对于宦官而言,由于李诵早在建中元年(780年)就已立为太子,继位顺理成章,宦官没有拥立之功。何况李诵在东官受王叔文等人影响,对宦官的骄横深恶痛绝,宦官们当然知道太子对他们的态度,所以俱文珍等人也不愿意看到李诵继位。舒王李谊,虽然并非德宗亲生,但颇受德宗宠爱,几乎取代李诵的太子地位,对皇位自然有觊觎之心。这三种势力的结合,成为李诵继位的障碍。
幸而德宗从患病到去世仅二十余天,这个阴谋集团未能有充分的谋划准备,同时也顾忌到外朝官员的反对。
所以在正月二十三日的金銮殿会议上,由于翰林学士卫次公和郑铟等人的坚持,李诵才得以顺利继位。
韦贤妃在顺宗登位后,请求到德宗陵园侍奉其神灵,这在唐代后妃中是独一无二的,一入陵园,实同幽禁,所谓“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如果不是卷入政治斗争失败,是不会得到如此结局的。
舒王李谊,则在顺宗即位的当年,即永贞元年(805年)十月死去,史籍未载其死因。
虽然当时顺宗已经退位,但其长子宪宗李纯对于这个有政治野心的叔叔如何处置,也是耐人寻味的。
只有宦官俱文珍等人因又拥立李纯登位,得到宪宗恩宠,不仅未被追究八个月前的责任,反而继续升迁。俱文珍在李诵继位时未能获得的拥立之功,终于在他的儿子李纯登位时得到了。
由于在继位问题上斗争激烈,李诵知道这关系到他未来的命运。
就在金銮殿会议后,李诵为了解除朝廷内外对他病情的担忧,穿着服丧的紫衣麻鞋,强拖病体,到大明宫西面的九仙门外,召见统领禁军的诸军使。大家看到太子能够行动,各种流言和猜测才逐渐平息,京城人心初步安定。
贞元二十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在长安西内的太极殿,举行隆重的皇帝登基典礼。
李诵在百官的礼仪赞拜和盛大的仪仗中,正式登上皇位,史称顺宗。
二十五年的深宫太子,终于成为皇帝,这时,顺宗已是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了。
可惜他的中风后遗症——丧失语言能力并未好转,在典礼上无法向群臣讲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些站在仪仗中的卫士,还怀疑端坐在龙座的人是不是太子李诵,踮起脚伸长颈子向殿上遥望。
看见确是李诵,互相传告说:“果真是太子呀!”
看到太子登上皇位,有的卫士甚至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