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10年,唐帝国在西北、东北、西南遭遇了3场惨败。虽然损兵折将对庞大的帝国来说只是皮外伤。
但是幽州安禄山却看到了帝国中枢的漫不经心。原本隐隐不安的心情又变得躁动起来了。可以说这一年朝廷的表现让安禄山更加坚定了叛乱的决心。
唐朝高层对边境战事漫不经心的处理让范阳集团看到了唐朝中枢的怠政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开春时对南诏国的战争。
前一年南诏和唐朝边境长官发生摩擦。不知是不是受到的刺激太大,居然派出三万军队进攻姚州(州城在今云南省姚安)姚州城破。随后南诏又进攻三十余个唐在西南州县部落。
杨国忠为了树立自己在军队的威望不顾朝堂上的反对,让自己好哥们鲜于仲通领兵。
唐军先胜后败,军队深入南部后没有第一时间接受南诏的请降,后来在洱海边大败。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西北方向,安西都护高仙芝率军在怛罗斯败北,此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
怛罗斯之战,唐军先胜后败
百战百胜的安西都护高仙芝和日后大唐的救星李嗣业率领着3万安西军步卒和西域仆从国联军在怛罗斯与阿拉伯部队遭遇。战斗中仆从国反水,唐军败北几千人被俘虏。李嗣业断后,剩余的安西军回到安西都护府。
东北方向的契丹灭国战:
天宝10年八月安禄山以两镇节度使,奉命统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兵共6万攻契丹。
安禄山担任东北地区的军政一把手以后,由于幽州的契丹、奚都被前任在开元年间搞定的差不多了。安禄山上任后如果萧规曹随就没啥事可以干。他为了累积军功,他经诱杀契丹的酋长并刻意挑起边境冲突,在一轮轮的养寇自重中,东北这个原本威胁不大的地区彻底和契丹、奚等民族关系搞僵了。安禄山还获得了大量忠于自己的边军。
天宝年间的东北势力分布
这一年安禄山的范阳大军以奚骑2000为向导。过平卢(河北卢龙)千余里,至土护真水(内蒙赤峰东北老哈河)。战况也是先胜后败。契丹人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一度打的安禄山只身逃出战场,另一副将史思明也仅仅带着几百人亲随逃出。
奚为 出徒兵二千乡导。至土护真河,禄山计曰:“道虽远,我疾趋贼,乘其不备,破之 固矣。”乃敕人持一绳,欲尽缚契丹。昼夜行三百里,次天门岭,会雨甚,弓弛矢 脱不可用......传言禄山获矣。奚闻亦叛,夹攻禄山营,士略尽。禄山中流矢,引奚儿数十, 弃众走山而坠,庆绪、孙孝哲掖出之,夜走平庐。部将史定方以兵鏖战,虏解围去。
几场战役的影响
怛罗斯战役由于被东西方史学家研究的非常多,略过先不谈。另外两场战争,对南诏的战争后世觉得不应该打。但当时的环境下,南诏要在吐蕃和唐之间选边站。唐朝是要做出反应的。
不久后的第二次对南诏战争,李宓率军南征又是惨败
如果南诏站吐蕃,唐朝西南的地缘环境就大大恶化了。所以唐的高层还是很重视这次远征,除了四川方面的出兵,在交趾方向唐军也派出了军队北上。这次远征的目的其实是惩戒南诏,让他继续在西南吸引吐蕃的注意力。既然是惩戒战争,在战争开始取得胜利,南诏已经服软的时候是可以结束战争的。但是唐军继续深入南诏腹地,摆开灭国战架势,南诏就受不了和唐军拼死相搏。最后唐军死伤6万,南诏也战死了5万人。
最让人诟病的是战后的责任处理,杨国忠联合官僚体系称取得了大捷,战败就这样轻飘飘略过了。这一些朝堂列指鹿为马的操作为日后种种弊端埋下了祸根。
要知道,战功卓著的御史中丞、营州都督张守珪,曾经在开元年间基本解决了东北的边患。但是由于因虚报军功就被下放处理了。天宝年间的政治风气比开元时期乌烟瘴气的多了。
接近灭国的安禄山对契丹的征伐
武周时期的契丹屡屡暴击唐朝,直到玄宗即位东北的情况才好转
安禄山在幽州经营多年,手里面掌握了大量忠于自己的部队。加上身边一直有人鼓捣他去造反当皇帝。天宝10年的安禄山肯定是做了准备的,但是这一年他就下决心反唐了也不见得。因为纸面实力,河北地区和唐的其他地方比起来差太多。边军中忠于李唐的人还很多,很多人需要皇帝的手令才能换掉(清洗和换人在天宝14年才彻底完成)。而且宰相李林甫还在世,他不敢搞得动静太大。
这一年安禄山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积极准备抓住时机南下。还有一个建立不世军功,回长安养老退休算了。实际他确实留了后手,前一年的天宝9年,他把大儿子送到长安,给朝廷留了人质。
范阳大军出征
第二年幽州的大军开始集结,准备收网了。契丹被安禄山遛了多年,这一次安禄山不想再留着契丹过年了。彻底拿下契丹,灭国绝嗣,完成绝世功绩。自己在这个位置或走或留都进退自如。
契丹人的老家,西拉木伦河
这次进军,由2000奚族骑兵做向导。大军出幽州千余里来到了契丹的丫帐附近。
战役开始的时候进行的很顺利,由于这次是大军出击突然。沿路小的契丹部落被打的措手不及,很快就接近契丹的牙帐了。安禄山可能有那么一瞬间想法,这辈子做大唐忠臣算了,劳什子费劲听身边汉人的去造反。
安禄山的灭契丹路线
本来唐军带来了大量的弓矢和远程武器,但是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大军日行300里,又在路上碰上了连绵大雨,很多弓弩失效了。
不少人建议安禄山暂停行军,部队先缓一缓,修缮武器再打。但是安禄山考虑这次是灭国战,必须在契丹人反应过来之前打出去。否定了建议,大军沿着老哈河来到了契丹牙帐。有时候会看这段历史,觉得当时安禄山只要运气好点或者差点都可能真的成大唐的忠臣了。
契丹武士
根据史料记载,契丹人在河北岸列阵面对唐军。战斗一开始就打的非常惨烈,范阳幽州的边军训练有素,不少就是胡人出身。但是契丹人也不是吃素的,这么多年被安禄山当“经验包”反复蹂躏。全族上下不需要做额外的政治动员了,在西拉木伦河和老拉河间的平坦草地上,双方毫无保留的进行血腥白刃战。
契丹人面对灭种的压力
由于大部分弓弩失效,唐军只能和契丹进行单兵肉搏。不过这次唐军来势汹汹,契丹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契丹全族在这生死边缘,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族中能战之人悉数进行战斗,战事进行的十分胶着。而人生的意外总是悄然而至。在战斗中,一名和安禄山长得很像的将领何思德被契丹人射中落马。
安禄山被射中,唐军军势逆转
双方激战多时到了要拼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变故成了战事的转折点。
此时契丹阵中高喊,安禄山被射中了。激战多时的唐军顿时阵脚有些动摇。多米诺骨牌倒下了第一张,本来当向导的奚族骑兵动摇了,开始反向冲击唐军。契丹人士气大振,排山倒海的发动冲击,唐军一下子被冲击的阵形松动。
就在安禄山在指挥唐军重新应对的时候真的挨了一箭,被射落马下。众人废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扶起来,此时唐军已被压制住,开始出现大面积溃退。
.....传言禄山获矣。奚闻亦叛,夹攻禄山营,士略尽。禄山中流矢,引奚儿数十, 弃众走山而坠
契丹人爆发空前的战斗力
唐军战败,尸体遍布河岸。安禄山在儿子庆绪、部下孙孝哲的帮助下才和亲兵逃回。其他将领也在混乱中陆续收拢残兵返回范阳驻地。没有在战场杀死的唐军也是四散而逃,安史之乱后来的二把手史思明在唐军战败后20天才收拢几百残兵回到范阳。
战后影响
侥幸逃回的安禄山,本来诚惶诚恐,觉得自己的命运会和老上级张守珪一样,要被流放了。他逃到师州(辽宁朝阳西),他首先做的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左贤王哥解,以及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安禄山回到范阳后马上把这两人杀了顶锅。
然后动用了京城的人脉网,疯狂给自己贴金。安禄山最开始可能只是想把事情的影响降低,毕竟自己打到契丹腹地了也算大功一件。搞成皇帝让他将功补过就行了。哪知道朝堂的一些列政治操作让他看到了这大唐最高层的虚弱。
这一年李林甫还在,但要不久将离世。杨国忠开始了对当朝宰相咄咄逼人的攻击。安禄山作为李林甫保举的人,李林甫还是竭力要保全的。
执政19年的政坛不倒翁,李林甫
另外就是之前征讨南诏惨败,力主出兵并亲自推荐了出征将帅的杨国忠尴尬了。如果把实情透露给皇帝,自己也吃不了兜着走,他也只能谎报南征取得胜利。“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把唐军在南诏战场的失利谎称为大捷,并举荐主帅鲜于仲通为京兆尹。
作为政治交换安禄山征伐契丹失利也被描绘成深入虏穴,扬我大唐军威的壮举。
天宝10年,就在两个宰相的默契下,这一年的三场惨败都被低调处理了。唐玄宗依然过着自己太平天子的奢华生活;李林甫命不久矣但此时依然在朝堂说一不二;杨国忠本来想借着征讨南诏让自己在朝堂加一分,如今也只能配合着打假球,安禄山那里的情况他也不好深究了;安禄山遇到了人生最接近大唐忠勇和为国而死的时刻。
这一刻后安禄山看透了长安朝廷这些高层的勾心斗角。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好像真的老了,糊涂了。面对有自己把柄的宰相,对自己不怀好意的太子和那个垂垂老矣已无进取心的皇帝,安禄山最终决定了。
4年后那场席卷了整个盛唐的风暴,此刻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