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徐敬业谋反手里没兵,军师建议举报自己谋反,结果竟获得十万大军

徐敬业谋反手里没兵,军师建议举报自己谋反,结果竟获得十万大军

光宅元年(684年),秋,扬州。几个失意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互诉委屈。

哥几个刚刚都被降职,有的还直接丢了饭碗,自然是满腹牢骚,所以,这个聚会原本是大家来吐槽发牢骚、宣泄各种不爽的。可是说着说着,也不知是谁先牵的头,抱怨的对象开始集中转向朝廷高层,特别是那个女人身上。

“现下武家人占据朝廷要津,飞扬跋扈,李氏江山岌岌可危,这可如何是好啊!”

“太后无道,擅行废立,天下间有识之士早对其行径多有不满,只是惧其淫威,不敢发作而已。”

“有何不敢!天下是我李氏之天下,天下人皆知,谁甘心情愿为那妇人卖命!”

“我辈多受李家恩泽,当知恩图报,为国尽忠,匡扶社稷,至死方休!”

“所言极是。为今之计,当拥庐陵王李显复位,号召四海英豪,起兵讨武,再兴李唐!”

对,就这样决定了,起兵讨武,再兴李唐!

这一幕说起来很有点像今时今日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套路:聚在宿舍里酒酣之后,畅谈理想,控诉现实,然后立志创业,然后大醉睡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的只是短暂的激情和远大的理想,但是缺乏实干的精神和拼搏的本钱。所以,也就是扯个淡而已。

但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这伙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因为他们既有闹事的精力,也有起事的资本。

在这参与座谈的六个人中,精力最为旺盛,同时也是资本最为雄厚的人,就是唐初名将李勣的孙子英国公李敬业,时任新任柳州司马(尚未赴任)。

光宅元年(684年),这一年正是李敬业和他的家族命运上的转折点。

当年九月,雍州人韦超前往负责监察巡视扬州一带情况的监察御史处,告发扬州长史陈敬之密谋造反。

接待韦超的人,是当时太后的头号亲信、中书令裴炎的外甥薛仲璋。

得悉这一情况,薛御史表示震惊。他立刻行动起来利用自己监察御史加裴炎外甥的特殊身份,调配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陈敬之控制了起来,秘密投入了监狱中。

几天后,李敬业通过特殊渠道得知了这一消息,他马上行动起来,赶往扬州。

事情看上去是这样的:李敬业等人的起事计划被人揭发检举,其同伙陈敬之落网,李敬业得到消息,迅速赶往扬州收拾残局,被迫提前起事。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它表面上看起来的复杂得多。因为告密的韦超从头至尾都是李敬业的人,接受举报的监察御史薛仲璋同样是李敬业的人,而那个因举报被抓的陈敬之却从来都不是李敬业一伙儿。

如果你有点晕乎,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

李敬业等人经过认真商讨决定以扬州为基地举兵。但是,他们的计划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兵。

扬州地区的兵权掌握在陈敬之手中,而从种种迹象看,这位仁兄是不可能跟着自己一块干的。所以,有必要将这个障碍铲除,并取而代之。于是在李敬业等人的精心策划下,一个绝妙的计划出炉了。

李敬业先让在朝中担任监察御史的同党薛仲璋主动请缨,下到扬州一带巡视查访。然后趁此机会,他派出了同党韦超诬告陈敬之谋反。薛御史遂以此为由将陈敬之打入了大牢。铲除障碍的工作至此顺利完工。

接下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代替陈敬之接掌扬州兵权。

由于陈敬之是涉嫌谋反大罪被扣押的,所以扬州地区的大小官员一时间都不敢妄动,唯恐牵连到自己,只是安静地等待朝廷的调查处理。当然了,他们并不知道,陈敬之的这事儿,薛仲璋压根就没上报。一时间,扬州的最高层出现了权力真空,而这正是李敬业所期待的。

李敬业来到扬州,不是空着手的,他还带来了朝廷的诏令(当然,是伪造的)。凭借着假诏书加英国公的身份,李敬业成功地让大家相信了他就是朝廷新任命的扬州司马。然后,李敬业将众人召集起来,以街头大妈传闲话般的神秘口吻向在场的人诉说自己乘坐着驿站马车低调赴任的原因:

“我接受了皇帝陛下密诏,因高州酋长冯子猷蓄意谋反,朝廷现特令我调发扬州地方的军队前去讨伐!”

原来如此!不愧是李勣的孙子啊!办事就是谨慎周到。

李敬业兄看见大家频频点头,得知有戏,马上下令打开府库,并命士曹参军李宗臣前往铸币厂,当场宣布释放在此劳作的数百名囚犯、工匠,然后将他们武装起来。

李敬业的这一行动引发了部分官员的怀疑:不是要出兵平叛的么?你发武器装备犯人是做啥?莫不是要造反吧!

然后消息灵通些的官员们相继听说,在监狱里等待朝廷处理的陈敬之居然被李敬业私自处理掉了。而录事参军孙出行因表示不愿服从李敬业的指令,也被杀死。李敬业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起兵造反。

面对正在发生的一切,扬州大小官吏都表示了极度的震惊,但他们中间无人敢动,大家无一例外保持了惊人一致的沉默——还是再探探情况再说吧。

就在官员们观望局势进程的时候,李敬业突然带了一个人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看全部惊呆了,因为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太子李贤!

当大家目瞪口呆,合不拢嘴的时候,李敬业适时说话了。

“事已至此,我就不再隐瞒各位了!太子殿下其实并未遇难,而是辗转流落到了这座城中,如今我等便是奉太子之命举兵起事,以讨诸武,匡扶大唐江山!”

原来如此!不愧是英国公的后人啊!果真是为国尽职,蹈死不顾。

在场众官员无不叹服,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效力,铲除朝中奸党,共扶社稷。

随着消息传开,扬州城内群情激奋,从官员到大兵,众人相继涌向匡复府,强烈表达了他们聚集在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李敬业周围,打倒太后除诸武的诉求。只十五天的时间,李敬业身边便聚集了十余万人,此时此刻,李敬业终于可以开始正式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在进一步完善三府建制(即起兵的领导机构:匡复府、英公府和扬州大都督府,用今天的话讲是三套牌子,一队人马)后,李敬业使出了第一招撒手锏——檄文。

这篇檄文的标准名称叫做《代李敬业讨武瞾檄》(简称《讨武瞾檄》)。此文的作者即是“初唐四杰”之一,鼎鼎大名的骆宾王。古今中外的檄文(或者说是骂文),往前推一千五百年,再向后推一千五百年,能够达到这一水平高度的有且只有两篇。

前面的那篇是陈琳为袁绍所做的《为袁绍檄豫州文》,而后来的那一篇则是以朱元璋名义发布的《谕中原檄》(此文中的名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清末被孙中山等人拿来化用,成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大地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反清口号)。

李敬业扬州起兵的消息几乎在一夜间就传播开来,在东都洛阳的武太后很快得到了这一加急报告,当然,还有李敬业授权、骆宾王执笔的那篇大作。

不得不说武太后是个有点意思的人。听说李敬业发布的这篇檄文将自己大骂特骂,风靡一时,立刻便叫人找来一份看。当她老人家读到檄文中“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句时,不禁露出了微笑。在她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篇不错的骂文而已,虽然骂得够狠,但在鼓动群众方面还差点意思。然而,她的这个想法不过一分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她很快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埋葬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早已不知所踪,无处托身。

这像话吗?

面对这样极富煽动性的质问,武太后无话可答,她已然被作者的文采构思所深深折服。

在短暂的沉默后,武太后静静地抛出了一个问题:

“此文是何人所写?”

回答:“骆宾王。”

“这是宰相的过失啊!此人有如此才华,怎么竟让他流落到了这等地步!”

不知道骆宾王得知这样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啊!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骆宾王的这篇檄文的确给武太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她老人家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具体说来是武太后所能想到的最高端配置:宗室第一名将加三十万大军!

李孝逸,淮安王李神通之子,胶东王李道彦之弟,论起辈分来,唐高宗夫妇还要叫他一声:叔。

李孝逸没继承其父逢战必败的特殊体质,曾先后两次统兵抵御吐蕃军队的进犯,且都没有输过。估计是看中了李孝逸在宗室和军队中的双重影响力,所以在废李显为庐陵王,自己称制后,武太后便将他调入朝中担任左卫将军,甚为礼遇。

对于太后的厚待,李孝逸很是感激,因而当他被授予扬州道大总管的职务,负责讨平李敬业时,这位仁兄家都没回,仅叫人回去带些衣服等日用品,便统领大军南下了。

一场“熊将”之子与“名将”之孙之间争夺当代李氏皇族第一杰出青年名号的对决即将正式展开。

平心而论,李敬业的起兵在当时确实是有着一定的官员与群众基础的。所以扬州那边刚刚揭竿而起,便有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响应,一时间江南地域风起云涌,各地纷纷派人对英国公的行为表达了理解与支持,江表吴地几乎无人敢于公开反抗李敬业。

形势大好,真的大好。眼下摆在李敬业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进军的路线了。此时,李敬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挥军急进,直取东都,与太后一方决一死战,另一个选择是先完全夺取江南,再以之为根据地,缓图中原。

前一套进兵方案由李敬业团队中的智囊人物、军师魏思温提出,他的理由为:起兵既然是以匡扶社稷为号召,就该统领大军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如此一来,天下之人才能都知道明公(即李敬业)的志向是在勤王,而非谋反作乱,这样忠于大唐、不满太后的英雄豪杰必然会四面响应,义军的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后一套进取方案则是由被李敬业任命为右司马的薛仲璋提供,他觉得先定江南,再取中原会更加稳妥,因为金陵那片土地是有王气的(大家都这么说),且兼有长江天险,即使出师不利,回来了也足以自守。因此,薛仲璋认为不如先夺取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奠定霸业的基础,然后再北向以图中原,这样一来,进无不利,退有所归,这才更有利于义军的生存发展!

实事求是地讲,这两套方案各有可取之处,也各有其弊端,实在是不好抉择啊。

但是,两位提案者中的一位的某句话(确切地说是五个字)已然帮助李敬业做出了选择。

原来李敬业并不打算再去匡扶唐室,眼前招兵买马、攻城略地的盛况,众人对武氏一族的愤恨已经让李敬业这个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头脑发热了。李敬业本身就能力出众,文武双全,堪称李氏皇族年轻一代中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皇族身份由高祖皇帝亲自颁诏认定)。如今兵权在手,众人拥护,自认为是皇族俊杰的李敬业,心态上自然也发生了变化:既然武后可以取代李家人指点江山,那作为皇室的同姓中人,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

而适才薛仲璋的那句“金陵有王气”正好触动了李敬业那根最为隐秘而敏感的神经。

焉知我无福为天子邪?!

决定了!先定江南,后图河洛。

李敬业留下左长史唐之奇守江都,亲自将兵渡江,前往攻略润州。要说李敬业和他的匡复军还真不白给,仅用数日时间便攻下了润州城,将守城的刺史李思文、司马刘延嗣等主要地方官员通通生擒活捉。

随后李敬业又击败了率军救援润州的曲阿令尹元贞,并将其擒杀。然后派弟弟李敬猷领兵五千沿长江逆流而上抢地盘。李敬猷没给哥哥丢脸,带领这路偏师一直打到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这才停下来。

一切进展还算顺利,半壁江山眼看已是李敬业的囊中之物。然而,李敬业并不十分开心,因为他接连得到了两个坏消息。

坏消息一:他家祖坟让人给掘了。

此事由武后亲自坐镇指挥并检验成果,干得可谓彻底。李敬业的祖父李勣、曾祖父李盖通通未能幸免,所谓“发冢斫棺”是也。李勣父子生前身后一切官爵也被追夺,同时武则天还把他们从皇家玉牒中拉黑,恢复其原本的徐姓。

坏消息二:李孝逸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就要来了。

依据探听来的情报,李敬业迅速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自己亲率主力军自润州回师,驻扎在高邮的下阿溪,以逸待劳迎战李孝逸。与此同时,令胞弟李敬猷进驻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部将韦超、尉迟昭驻扎于都梁山一带(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南),三路军队首尾呼应,以成掎角之势。

李敬业刚刚部署完毕,李孝逸就杀到了,最先上场的是一个叫雷仁智的小将。

雷将军是被打回来的,虽说史书上只简单地用了“不利”两个字来描述这次交锋,但我相信雷将军应该败得比较惨,因为身为主帅的李孝逸听完汇报就当场吓住了,任谁来催都不肯再往前进兵半步(孝逸惧,按兵不进)。

相信看到这儿的你已经提出质疑了,说好的宗室第一名将怎么是这个怂样?有没搞错啊你?!

没有搞错,李孝逸之所以能够成为宗室第一名将,是因为他跟前任得主李孝恭一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此外还同样具备一个他人所没有的东西——好运气。这一好运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一位神助攻。

当年李孝恭的助攻叫做李靖,此时李孝逸的助攻名叫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当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充任李孝逸的监军,李敬业的大好前景就是葬送在这对拍档的手上的。

面对吓得不敢走的李孝逸,魏监军开启了嘴动打气模式。

“朝廷因您是王室懿亲,故委以戡乱重事,今天下安危,实取决此战!”

告诉你,你身系天下安危、社稷存亡,这是捧。

“海内承平日久,忽然听说有狂徒(指李敬业)出来闹事,大家都在等待着官军将其讨平。现在将军统领大军久留不进,远近失望,万一朝廷再派一员大将替换将军,将军将以什么理由来替自己开脱逗留玩寇之罪呢?”

再告诉你,你再这么待下去,绝逼死路一条,这是吓。

在魏元忠的连哄带吓下,李孝逸如梦方醒,紧忙下令进军。

为了不被武后干掉,就必须把李敬业干掉。在这一深刻的觉悟下,大家斗志昂扬,纷纷回营积极筹备作战。十月二十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效果果然不同。李敬业部将尉迟昭被击败并当场阵亡,朝廷获得了开战以来的首场胜利。

虽说李孝逸打赢了,但匡复军并未伤到元气,李敬业的部将韦超等人依旧固守着都梁山。看这情形,没有个十天半个月,官军很难拿下此处。眼看着要同李敬业在江南共庆新春了,一个命令改变了这极可能发生的一切。

十一月四日,朝廷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江南兵援助李孝逸,夹击李敬业。

有黑齿常之这样的猛人帮手,李孝逸再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他召集众将,商议继续进兵的计划。

“贼将韦超依托山险自守,我军将士进攻不便,骑兵无法投入战场。况且,穷寇死战,如若强攻必定会伤亡甚众,不如留下一部分军队困住他们,引大军直扑江都,相信不过数日必可破敌得胜。”

这是诸将的普遍意见,也是李孝逸比较倾向的进兵策略,所以当这个看法被提出来时,大家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只有一个人除外,那个人,是支度使、广府司马薛克构。

作为军中主管军需的干部,按理说军事主官们在讨论打仗的事儿,本没他插嘴的份儿,但出于对国家的责任,他还是发言了。

“韦超虽然据险而守,但他手下的部队并不多,如果我们对这样小股的敌人置之不顾,不去攻击,怎么能显示我军军威,震慑叛贼。如果在此留下的军队过多,主力则会被削弱,不便进取,留的军队少了或者放弃,这些人在我后方终究会成为后患。不如先把他拿下,攻克了都梁山之后,淮阴的徐敬猷、高邮的徐敬业所部也会望风瓦解了!”

李孝逸之所以能成为宗室第一名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准确辨别并接受合理化的建议,不管是魏元忠还是薛克构,只要所提的意见正确可行,李孝逸自是从善如流。

所以,这回李孝逸听从了薛克构的建议,组织部队向都梁山发起了猛攻。正如薛克构所言,韦超的兵力相对不足,仅坚持了一天就撑不下去了,只好趁夜跑路。

都梁山被攻破了,匡复军的主力至此终于暴露在了李孝逸的面前,所有人都很清楚,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较量。所以呢,再开个会讨论下吧。

会上,对于进军路线这一问题,军中诸将和某人再次出现了严重分歧。

诸将普遍认为,应当先进攻徐敬业,因为做哥哥的徐敬业战败了,其弟徐敬猷便会不战而降;而如果先进攻徐敬猷,那么徐敬业闻讯一定会赶来相救,届时我们就会腹背受敌,失败在所难免。

然而某人则坚持先攻打在淮阴的徐敬猷。他公开表示,你们说得都不对!

哪儿不对呢?且听他慢慢讲来。

“敌人的精兵都在徐敬业的手上,这些人虽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却都是名副其实的亡命之徒,他们希望的是一战决胜负,毕其功于一役,一旦我军有个什么闪失,则大事去矣!”

此处请联系魏思温的进兵方案,可见他看清了对手的战略思路,一胜。

“徐敬猷是个赌徒,不懂军事,兵力相对不足,军心也容易不稳,我军一旦出现,徐敬猷军肯定会不战自乱。击破了徐敬猷,我军便可乘胜而进,那时就算徐敬业引兵来救,算算路程也知道他赶不到。而且此人一定会担心我们掩袭江都,所以必然会想方设法在途中邀击我军。届时敌人车马劳顿,疲惫不堪,我军则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这里他又摸透了对手的性格特点与行为套路,并做到了对症下药,二胜。

“这就如同打猎时追逐野兽,要先抓住弱小的。如今,如果舍弃可以一举成擒的弱小之敌,而去慌忙地与强敌拼杀,这不是上策啊。”

把战略作战提升到了理论规律的高度,紧抓以少胜多、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战场要诀,三胜。

这个具有超强分析与预测能力的某人,就是魏元忠。

有参谋如此,如此参谋,就算韩信、白起再世恐怕也无能为力了吧!

李孝逸再次愉快地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议,统领大军向着淮阴的方向开去,并在到地方后立即发起了进攻。

李敬猷打打偏裨副将加地方部队还是可以的,遇到大将级别加边防部队就完全不是对手了,一战就被打得大败。好在李敬猷做官多年未荒废马术,这才得以成功脱身逃跑。

徐敬猷搞定了,李孝逸马不停蹄地奔向了下一个目的地——下阿溪。

十一月十三日,李孝逸大军抵达下阿溪,在溪水的南岸正是匡复军的主力。魏元忠的策略是偷袭,而且还是偷袭中性价比最高的选项——夜袭。

深夜,行动开始。

负责执行此次行动的是后军总管苏孝祥,他带上了五千人马,搭乘小舟,以最快的速度偷渡到了南岸,随即向敌人的营寨发起了冲锋。

一路小跑之后,苏孝祥和他的士兵很快便见到了敌人的营帐,而后是敌人,可他们却惊奇地发现,对方全副武装且列队整齐,而且似乎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李敬业不愧是李勣的后人,在行军打仗方面很有一套,他早就估计到李孝逸会搞夜袭,所以早就安排好了人手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官军。

结局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官兵溺死者过半,领兵的苏孝祥当场战死。

消息传来,李孝逸再次胆怯了,他下令全军退守石梁,做出了准备撤退的架势。

关键时刻,监军的魏元忠再次出马。他拦住了李孝逸,指着鸣叫着从匡复军阵列上空飞过的鸟群,对李孝逸说道:“这番景象正是敌人败亡的征兆,现在正是顺风,芦荻干燥,恰好是火攻的好机会啊。”

在魏元忠和行军管记刘知柔二人的坚持下,李孝逸最终同意了与李敬业决一死战。

大军由此再次渡过溪水,向着匡复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这场最终的较量,李敬业已经等了太久了,真的是太久了。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由于列阵时间过长,匡复军的士卒已经普遍显露出了疲态,军阵参差不整。官军在此时突然杀到,更要命的是对方居然趁风纵火,这实在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一时间风火相辅,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遂成燎原之势。匡复军在烈焰的威逼下开始退却,然后是混乱,最后直至崩溃。

这场面就算是见多识广的李敬业也没有办法控制了,面对四处奔逃的士兵,李敬业以最后的镇定果断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逃跑。

官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报仇雪恨兼立功得赏的好机会,不等主将李孝逸下令,全线士卒便压了上来,全力追击溃兵。

匡复军由此大败,遭阵斩者高达七千多人,被水淹死者则不计其数。

事已至此,事已无法收拾。在李敬业的带领下,李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主要人物全部乘轻骑逃入江都,在销毁了相关图籍资料后,大伙儿带上妻子儿女便一路南下,奔赴润州。

李敬业到底是个不简单的人,仓促逃命之中居然想出了一套几乎完美的逃跑方案。

一行人先到达润州,潜伏在蒜山下避风头,等待合适的机会到了,这才乘坐小船入海逃往高句丽。而当时的高句丽刚刚经过战火,各族难民都有,正好可以鱼目混珠,躲过朝廷的追杀。

可以说,李敬业的这一出逃计划实在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让人拜服。

可惜,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有一点还是超出了李敬业的预料。这一点,叫做海上天气

十一月十八日,李敬业一行抵达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地界,他们在这里扬帆出海,没承想竟然遇到了逆风,船只搁浅。眼看着追兵即将搜索到附近,李敬业的部将王那相背叛了他。

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们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手下人做掉了,与李敬业一起被害的还有其弟李敬猷和出言不逊的骆宾王。

不久,匡复军另外的重要人物唐之奇和魏思温也先后被抓,随即处死,传首东都。至此,扬、润、楚三州悉平,匡复军全军覆没。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属于官方正史的说法。此外,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民间野史的说法。在我看来,坊间的版本有趣得多,也传奇得多。

根据唐玄宗开元年间写成的私家听闻纪实体作品《纪闻》一书的记载(也即此书作者牛肃本人听来的说法),李敬业早在起事之初就找了一个与自己相貌相似的人留在身边,以备不虞。后来果然没白找替身,军败之时,他果断让自己的替身出去假装逃难,让官军杀了这人请功,而他本人则与数十位小伙伴改头换面隐居在了大孤山中,削发为僧,法号住括。一直活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九十余岁,这才圆寂。

牛肃听来的这一种说法绝非空穴来风,唐末出版的《树萱录》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基本上都是说李敬业、骆宾王等人并没有被杀,而是躲了起来,直到自然死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监察,朝廷,结果,军师,陈敬之,建议,李敬业,韦超,举报,扬州,李孝逸,陈敬,李敬业,魏元忠,扬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监察,朝廷,结果,军师,陈敬之,建议,李敬业,韦超,举报,扬州,李孝逸,陈敬,李敬业,魏元忠,扬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监察,朝廷,结果,军师,陈敬之,建议,李敬业,韦超,举报,扬州,李孝逸,陈敬,李敬业,魏元忠,扬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